[1]经济建设支出具体包括基本建设性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构成. [2]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政策性补贴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以及工交流通部门事业费. [3]转型因子=公共服务支出/经济建设支出. [4][12]刘俊英,冯海龙.政府转型、公共支出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2,182. [5]陈继明.政府职能转型与公共支出的相关分析[J].经济管理,2007(6). [6]王贤彬,徐现祥.地方官员晋升竞争与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2010(6). [7]乔宝云,范剑勇,彭骥鸣.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努力[J].管理世界,2006(3). [8]在《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财政供养人口分行政部分和事业部分,需将这两部分数据加总;1995、1998和1999年数据缺失. [9]程文浩,卢大鹏.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基于十年机构改革的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10]谢康,肖静华,周先波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 [11]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 [13]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14]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15]Blanchard, O. and A. Shleifer.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IMF Staff Papers ,200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