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元竹.建设健康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5. [2][6]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2. [3]张洪彬,张澍军.生命实践的视界:作为一种德性形式的志愿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4]曹刚,任重远.为己与利他的中道——志愿精神的伦理解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5]亚里士多德全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8):310. [7]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 [8]陶倩,刘海云.志愿精神的德性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谭玉龙.我国志愿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10][19]李培超,皮湘林.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志愿精神的意义解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1][20]李潇潇.论志愿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12]卞策.大学生志愿精神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13][18]宋佳东.论“志愿精神”的弘扬[N].光明日报,20110220. [14]张洪彬,张澍军.论志愿精神与道德内在关联[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5]刘少杰,王建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志愿者精神[J].社会科学研究,2009(3). [16]葛敏.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321. [17]丁元竹.志愿精神是和谐社会的“软实力”[J].社区,2008(10). [21]蔡婷玉.中国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辨析[J].探求,2010(2). [22]黄富峰.论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J].东岳论丛,2009(5). [23]韦莉明.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内涵及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24]黄小露.论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校园慈善文化的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 [25]商文成.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1). [26]巨生良,姬会然.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基于志愿精神的促动[J].天府新论,20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