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导航切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编 辑 部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在线投稿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11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建设
Select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使命
齐勇锋
2014 (
2
): 5-10.
摘要
(
2657
)
PDF
(691KB) (
1067
)
本文从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形成的文化根基和人类文明发展转型的规律、特点出发,结合金融危机后人类社会面临文明转型的国际环境,探讨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及其世界影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寻求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契合点,探索一条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民粹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型文明形态,在确保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为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转型作出创造性、包容性和引领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及走向
郝立新
2014 (
2
): 11-15.
摘要
(
2191
)
PDF
(704KB) (
122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特定观念、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通过实践基础、制度性质、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等方面体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走向是围绕实现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目标,在提高民族素质、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
邹广文
2014 (
2
): 16-21.
摘要
(
2241
)
PDF
(835KB) (
1149
)
中国精神是生发于中国文明的传统、贯穿于现代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历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思想观念,可以概括为:“贵和持中,自强不息”,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基础。中国精神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维度。从民族性维度看,中国精神与中华人文传统一脉相承;而从时代性角度看,中国精神则与改革创新的当代使命相衔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Select
论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
程美东
2014 (
2
): 22-25.
摘要
(
2412
)
PDF
(637KB) (
1263
)
本文认为,中国梦发展战略与党的群众路线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其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梦的内涵和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相一致;二、中国梦的实现目标与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相一致;三、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决定了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四、中国梦实现是群众路线提出的直接动因;五、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需要党以创新的精神贯彻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设计与价值内涵
李国飞 朱宪臣
2014 (
2
): 26-30.
摘要
(
1849
)
PDF
(836KB) (
702
)
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发展观和理想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小康社会思想符合唯物史观,从小康社会的科学向度分析,它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的逻辑演进,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小康社会的价值向度分析,小康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再次上升为理论,始终观照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思想的逻辑进程表明,这一思想由初创到发展和完善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其全面建成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习近平改革思想的辩证统一性
刘仁营 张晓
2014 (
2
): 31-35.
摘要
(
2092
)
PDF
(704KB) (
876
)
习近平的改革思想,是一个闪烁着辩证法光芒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而突出的辩证统一性。这种辩证统一性,是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法运用到中国改革实践中认识和指导改革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具体讲,它主要体现在:改革指导思想方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改革历史认知方面,坚持“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辩证统一;改革历史“时态”方面,坚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与“全面建成小康”和实现“中国梦”的辩证统一;改革决策的根本方法方面,坚持“顶层设计”与调查研究、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统一;改革实践的主体力量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Selec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李艳秋
2014 (
2
): 36-43.
摘要
(
2028
)
PDF
(1266KB) (
844
)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探索经历了不断变革前进的长期艰苦曲折的过程。所有制改革的启动源于时代的不断变化和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境,所有制改革推进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纵向考察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实践、深化、完善的历史轨迹,对它的建构与运行的历史脉络作全面的梳理回顾与分析展望,可以为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与经验,并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普惠型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田东模式及其优化
谢丽霜
2014 (
2
): 44-48.
摘要
(
1857
)
PDF
(827KB) (
667
)
农村金融普惠需要更多和更有效的地方创新。广西田东县作为全国承担有关农村金融改革实验任务的六个市县“农村改革实验区”之一,在整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推动农村金融创新、促进农村金融普惠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东模式”。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经验、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着重从金融诱致性因素培养、金融体系协同效率、农村经济转改以及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深化田东农村金融改革、优化田东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Select
“参与民主”助力国家治理——拉美左翼“参与民主”及启示
柴尚金
2014 (
2
): 49-53.
摘要
(
2038
)
PDF
(464KB) (
855
)
拉美左翼提出“参与民主”的政策主张,通过经济民主、工厂民主、社会参与和社会协商等民主参与渠道,满足中下层民众要求改善民生与参与政治的普遍诉求。“参与民主”是对拉美长期盛行的精英民主的否定,也是左翼政府开展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我们应提高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度,积极拓宽人民群众有序的民主参与渠道,建立合理的民主的利益表达机制,筑牢国家治理体系基础。我们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还必须发挥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协商民主的实践理念探析
陈怀平
2014 (
2
): 54-58.
摘要
(
2011
)
PDF
(757KB) (
778
)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似乎在中国早已有之并成为区别于西方民主的一种制度优势,但理论的滞后却构成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完善与发展的困境。为此,准确把握协商民主的实践理念成为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路径选择。作为对聚合民主的理性扬弃,协商民主始终以“政治平等”作为实践的逻辑前提,凸显民主价值的包容性和真实性;以“偏好转换”为实践的关键环节,凸显民主过程的审慎性和互动性;以“公共善”为实践的价值引导,凸显民主主体的社会性和责任性。三者相互关联,互为前提,共同推动协商民主跨越聚合民主的缺陷,从而实现民主理想的价值本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与探索——以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为例
朱圣明
2014 (
2
): 59-64.
摘要
(
2106
)
PDF
(815KB) (
765
)
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活跃的实践形式。温岭在地方治理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主恳谈是基层民主协商的典范。民主恳谈这一基层民主协商的生动实践,见证了从管理到治理、从硬性到柔性、从强制性到合作性的转变。民主恳谈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在回答协商民主的核心问题——“为何协商、谁在协商、何时协商、协商什么、如何协商”时,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做法。探析这一中国基层的民主协商模式,对于研究治理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民生伦理思想
李谧
2014 (
2
): 65-71.
摘要
(
1788
)
PDF
(947KB) (
829
)
民生问题关系到民众的生存、生计与生活问题,本质上是伦理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蕴涵着丰富的民生伦理思想,透过价值“质”深刻地揭示了劳动者内在的平等性本质,透过价值“量”深刻地揭示出劳动者按劳取酬所具有的道德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平等性与劳动报酬的公平都不可能成为现实,只有到了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劳动解放,进而达致民生幸福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Select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胡宝荣 李强
2014 (
2
): 72-75.
摘要
(
2674
)
PDF
(609KB) (
1873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价值观多元化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加强社会建设的两个着力点
龚维斌
2014 (
2
): 76-80.
摘要
(
2109
)
PDF
(857KB) (
881
)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两个着力点。改善民生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创新社会治理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前提,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最根本的工作是要维护群众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
陈少峰 王帅
2014 (
2
): 81-85.
摘要
(
2295
)
PDF
(829KB) (
745
)
城镇化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思考和规划城市的文化建设应该带着“人文城市”这样一种理念。“人文城市”作为一种理念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既可以被理解为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也可以泛指要建设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在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文化建设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建设城市文化的类型:满足型、提升型、支撑型、竞争型文化以及建设的对策;二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农村社会福利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研究
宋洋
2014 (
2
): 86-89.
摘要
(
1795
)
PDF
(644KB) (
941
)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供给依然存在着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存在缺陷、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要建立政府、市场和农村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有效协同的农村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并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渠道和监督与评估等配套保障机制,以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供给的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Select
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思考
韩强 谭建
2014 (
2
): 90-93.
摘要
(
2190
)
PDF
(680KB) (
1132
)
品牌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创新党的建设载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全党应该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引入品牌理念,增强品牌意识,找准品牌建设的切入点,按照品牌建设的规律进行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加强对品牌建设这一基层党建新领域的总结和研究,在现有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统筹,逐步总结和推广,使这项工作不断得到深入和加强,为基层党建工作提高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党纲对苏东剧变的分析
聂运麟
2014 (
2
): 94-100.
摘要
(
1898
)
PDF
(1173KB) (
760
)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20世纪社会主义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苏东剧变的原因是由于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的、主观和客观的、历史和现实的以及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社会的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僵化;执政党的蜕化变质;帝国主义的干涉和颠覆。苏东剧变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存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存在一条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路径和方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进行反对两种倾向的斗争,特别是反对“左”的倾向的斗争;社会主义改革中应该警惕两种“危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资讯
Select
论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
蔡诗敏
2014 (
2
): 101-105.
摘要
(
2073
)
PDF
(1044KB) (
941
)
李大钊强调,青年要担负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历史使命,必须使得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的世界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要对青年进行无产阶级民主政治观、爱国主义观和实践观的教育。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对于激励广大青年“青春勇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当代国内志愿精神研究回顾与展望
卓高生
2014 (
2
): 106-109.
摘要
(
1828
)
PDF
(683KB) (
884
)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元素。随着近年来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学者们也开始从学理上关注志愿服务这一微观行动,围绕志愿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较多学术成果。但总体而言,我国志愿精神研究目前仍处于一个探索性的起步阶段,理论研究的深度、实证研究的规范性、多学科综合的跨界研究等还存在不足,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尚有待进一步构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 “2013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综述
周雪梅 李鹏
2014 (
2
): 110-112.
摘要
(
1791
)
PDF
(447KB) (
8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