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数据背景下公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兼论隐私政策的规制原理及其本土化议题
    贺小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6): 100-109.  
    摘要431)   HTML37)    PDF(pc) (1982KB)(15564)    收藏

    隐私政策是互联网平台贯彻知情同意原则的重要工具,而保护用户信息应当是隐私政策的核心内容。然而,当前各类隐私政策存在法律性质不清、功能定位不明等问题,致使其在保障用户个人信息权益方面实际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借鉴欧美隐私政策规制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明确隐私政策的合同属性,通过格式条款的规则体系规范互联网平台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行为;同时,为用户开辟违约救济的解纷渠道,借此完善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最终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贡献
    张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 1 (1): 35-41.  
    摘要1501)      PDF(pc) (1075KB)(5358)    收藏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其核心思想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丰富了人类经济思想的宝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考
    刘汉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1): 102-107.  
    摘要2399)      PDF(pc) (1162KB)(4432)    收藏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从严治党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从推进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出发,对从严治党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执政党治理所具有的内在客观性和原则性,进而归纳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中的特点和规律,并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0)
    4. 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吴玉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1): 48-53.  
    摘要2065)      PDF(pc) (1160KB)(3582)    收藏
    民族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5.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蒯正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2): 19-25.  
    摘要2181)      PDF(pc) (1080KB)(2889)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从严治党作为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常态的重要抓手,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并对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表现为: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路径是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二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治吏;三是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口和必须始终紧绷的一根弦;四是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碳普惠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
    刘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 (5): 86-95.  
    摘要1339)   HTML44)    PDF(pc) (1836KB)(2887)    收藏

    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资源消耗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我国现有针对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采取精神道德层面引导和居民自我约束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节能减碳潜力尚未被有效挖掘,未能对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实现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作为聚焦于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一种新型减排机制,碳普惠制是对现有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创新和拓展。在分析国内外碳普惠制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明确参与主体、制定行为清单、实现量化激励、完善交易机制等四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碳普惠制的框架设计方案,旨在解决我国公众生活消费领域节能减碳行为长期存在的激励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助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养老服务业政策研究
    王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2): 83-89.  
    摘要1934)      PDF(pc) (1121KB)(2838)    收藏
    当前严峻的养老需求,要求实行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分析蓝本,以政策工具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为分析维度,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工具分类、内容编码、统计描述、交互分析等技术剖析了养老服务业政策工具的缺失和冲突。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看,政策工具的分布在数量上不但有差异,在具体的组合结构上也有区别。差异固然体现了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和适用限度,但同时也启示了未来的政策走向:细化环境型政策,发挥政策的影响力;调整供给型政策,塑造政策的推动力;增加需求型政策,扩大政策的拉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8. 依法治国需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奚广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1): 12-16.  
    摘要2233)      PDF(pc) (1075KB)(2609)    收藏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原则。奉行“礼法合治”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智慧的一个宝贵结晶,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实行法治和德治的相结合是正确解决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9. 中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与制度探索
    杜鹏,王永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5): 95-101.  
    摘要1782)      PDF(pc) (1217KB)(2556)    收藏
    临终关怀对于提高个体临终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对临终关怀服务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在梳理我国临终关怀实践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老龄化形势提出了“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概念,指出制度缺乏、筹资困难、人员不足和民众接受度低是阻碍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事业的重要途径包括“打通”医疗卫生服务与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命脉”、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延伸”至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加大对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投入”力度,以及充分做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长效发展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0.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辛向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1): 28-32.  
    摘要2342)      PDF(pc) (1072KB)(2545)    收藏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要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对这些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1. 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高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 4 (2): 41-47.  
    摘要1298)      PDF(pc) (1204KB)(2541)    收藏
    “工业4.0”是德国高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战略蕴育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大环境,体现了以制造业为产业体系基础的战略导向,以更高标准塑造高效有序优质市场、优化制造企业发展环境,是一种集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创新于一体的生产服务全过程创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制造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如发展环境不佳、核心技术缺失、企业生产设计能力差等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我国应积极优化制造业发展外部环境,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推动科技型制造类大企业、中小企业共同发力,构筑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附加价值大的智能制造企业体系;提升制造企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2. 论数字社会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 基于技术向善的价值导向
    张媛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1): 52-59.  
    摘要421)   HTML35)    PDF(pc) (1621KB)(2511)    收藏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消除隐私危机是加强数字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从技术视角考察隐私,明辨数据隐私化与隐私数据化的内涵,明确对涉及个人安全的数据加强隐私化保护是技术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合理关照;分析数字社会中数字信任危机消解社会群众安全感、数字化记忆引发隐私焦虑、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兼容度低等隐私困境。鉴于技术发展兼具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双面特性,提出以技术向善为价值导向加强对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并逐步推动其早日产业化应用与商业化落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赋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张云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1): 88-92.  
    摘要2100)      PDF(pc) (1152KB)(2397)    收藏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即生态理性的理念。生态理性是一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和准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原则和目标的全方位的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系统性、价值性、和谐性是生态理性基本原则。只有使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上升和转换成为生态经济理性和生态科技理性,培养和造就生态理性人格,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社会变革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变动、问题与调适
    王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3): 79-87.  
    摘要532)   HTML12)    PDF(pc) (1654KB)(2361)    收藏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考察当代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变动。新的制度促使代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亲子平等关系形成,儿女均享有对亲代遗产继承权,子代婚姻实现自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亲代减轻了对子代赡养的依赖。改革开放后,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女儿在代际关系中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增大。当代农村亲子同居所形成的三代家庭占比上升,但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亲代与一个已婚子女同居养老占比明显降低。社会变革时代,当代代际关系也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加以解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生态产业化经营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黎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 (4): 84-90.  
    摘要1140)   HTML26)    PDF(pc) (1471KB)(2218)    收藏

    顺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展生态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其相应的制度技术条件。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延续时间漫长、域值空间弹性大和区域分异明显等特点。为此,需要建立可交易的生态要素产权制度,培养新型的生态产业化经营主体,完善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探索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产生、演变及其特点——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龚维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1): 17-25.  
    摘要1773)   HTML106)    PDF(pc) (1924KB)(2169)    收藏

    当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系统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扩散、应对中的四类社会风险,以及影响社会风险的因素,运用社会风险理论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视野提炼概括出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八个特点,即风险扩散具有跨界性、区域化风险与内部化风险并存、单一风险向综合风险转化累积、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交织叠加、风险的建构性越来越明显、普通群众受到风险的影响更大、潜在的风险可能是长期的巨大的和风险有望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机会。社会风险的这些特点既有全球化时代的共性特征,也有中国独特体制、特定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的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张培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 (1): 21-29.  
    摘要1020)   HTML13)    PDF(pc) (2160KB)(2149)    收藏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同时巨大的市场空间、“互联网+”发展以及消费升级等也为民营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将这些空间变为现实,就需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民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创新思路,分类创新:在大企业产业链中创新、联合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在细分领域创新和进行模式创新。在明确创新思路基础上,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做到:一是顺应产业升级规律;二是坚决贯彻“工匠精神”;三是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四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五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8. “三孩生育”政策与未来生育率变化趋势
    张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4): 30-36.  
    摘要1619)   HTML113)    PDF(pc) (1463KB)(2033)    收藏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中国人口的快速老化趋势。为调整人口结构,政府不断改革计划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夫妇的生育需求。但在社会转型带动人口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已大大高于实际生育率。为此,2021年7月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力图通过逐步强化的激励措施,全方位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提升人口生育率,缓解老龄化趋势,改善人口结构。当前的制度配置,可能会改善生育环境,但却很难迅速提升生育水平。正因为如此,需要设计制度红利的释放目标:第一,短期防止生育率继续下滑;第二,中期维持并波动提升生育率;第三,长期旨在建构生育友好型社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
    莫光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 1 (2): 73-77.  
    摘要1932)      PDF(pc) (980KB)(2017)    收藏
    贫困问题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从扶贫开发的时间进程维度和扶贫开发规划的顶层设计角度来阐述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战略调整。从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确把握致贫原因、滴灌式的精准帮扶、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来全面把握精准扶贫内涵,指出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体系的建构要素;并从精准扶贫目标、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主体、精准扶贫过程等方面分析了精准扶贫治理模式转型,认为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政策的丰富拓展。精准扶贫的治理突破路径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构全面全程精准化的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格局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元宇宙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张爱军, 贾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97-105.  
    摘要401)   HTML11)    PDF(pc) (1841KB)(1984)    收藏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指人在自由人联合体内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外在条件限制,自主自愿地发展自己的脑力、体力的过程,其前提和真实性体现在劳动实践。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应用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不断交互、融合、发展,甚至演变成共生状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从物理人到数字人再到沉浸人,让人的发展中的思想情感、认知体验、创新思维、现实需求等方面得到了超越现实空间的自由延伸,以在环境转变的新场域为基础激发人可能发展的无限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元宇宙虚拟技术作为成长型新数字技术,其建构的虚拟空间存在未知变数,在人促进全面发展的无限制自由意识下衍生出系列消极行为。要有效遏制消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扩散,就需借助技术辅助治理,并依靠强制力作为保障措施,加强元宇宙虚拟空间相关的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元宇宙虚拟空间运行规章制度,在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自我建设中展现出人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