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元宇宙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张爱军, 贾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97-105.  
    摘要368)   HTML11)    PDF(pc) (1841KB)(1732)    收藏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指人在自由人联合体内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外在条件限制,自主自愿地发展自己的脑力、体力的过程,其前提和真实性体现在劳动实践。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应用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不断交互、融合、发展,甚至演变成共生状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从物理人到数字人再到沉浸人,让人的发展中的思想情感、认知体验、创新思维、现实需求等方面得到了超越现实空间的自由延伸,以在环境转变的新场域为基础激发人可能发展的无限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元宇宙虚拟技术作为成长型新数字技术,其建构的虚拟空间存在未知变数,在人促进全面发展的无限制自由意识下衍生出系列消极行为。要有效遏制消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扩散,就需借助技术辅助治理,并依靠强制力作为保障措施,加强元宇宙虚拟空间相关的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元宇宙虚拟空间运行规章制度,在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自我建设中展现出人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社会变革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变动、问题与调适
    王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3): 79-87.  
    摘要470)   HTML12)    PDF(pc) (1654KB)(1300)    收藏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考察当代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变动。新的制度促使代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亲子平等关系形成,儿女均享有对亲代遗产继承权,子代婚姻实现自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亲代减轻了对子代赡养的依赖。改革开放后,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女儿在代际关系中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增大。当代农村亲子同居所形成的三代家庭占比上升,但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亲代与一个已婚子女同居养老占比明显降低。社会变革时代,当代代际关系也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加以解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李优树, 张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5/6): 26-34.  
    摘要816)   HTML45)    PDF(pc) (1903KB)(1421)    收藏

    对于金融安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理论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从不同维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加剧效应和抑制效应。通过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不仅可以提升金融体系内部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资本的转移,从而为进一步加快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镜鉴。与此同时,鉴于有些可能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呈现出了向现实转化的迹象,新时期在继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并切实做到数字普惠金融与推进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惠及民生相结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沈坤荣, 孙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1): 52-57.  
    摘要328)   HTML29)    PDF(pc) (1313KB)(1206)    收藏

    迈进“十四五”,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空前迫切。新型基础设施的“新”,主要体现在目的宗旨、主导技术、投资主体、重点领域四个层面,并通过基础建设投资、传统工业赋能、新兴产业孕育三种路径驱动产业升级。针对当前关键核心技术、产业迭代风险、政企协同机制等三方面存在的制约挑战,未来阶段需要重点加强前沿基础研究投入、“新基建”制造业协同布局和民营企业参与度,进一步加快“新基建”促产业升级进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论数字社会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 基于技术向善的价值导向
    张媛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1): 52-59.  
    摘要396)   HTML34)    PDF(pc) (1621KB)(1423)    收藏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消除隐私危机是加强数字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从技术视角考察隐私,明辨数据隐私化与隐私数据化的内涵,明确对涉及个人安全的数据加强隐私化保护是技术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合理关照;分析数字社会中数字信任危机消解社会群众安全感、数字化记忆引发隐私焦虑、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兼容度低等隐私困境。鉴于技术发展兼具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双面特性,提出以技术向善为价值导向加强对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并逐步推动其早日产业化应用与商业化落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赋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动机及激励研究—— 基于共建共治共享视角
    梁贤艳, 江立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53-59.  
    摘要365)   HTML14)    PDF(pc) (1500KB)(906)    收藏

    城市老年人可以发挥时间、经验、威望、社会关系网络等优势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从而破解困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居民冷漠”难题;但现实中城市老年人往往多在休闲娱乐等表层参与社区活动,缺少对社区治理的深度参与。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具有以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性参与动机、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参与动机、以价值为核心的后现代性参与动机以及以体验为核心的模糊性参与动机。激发城市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意愿需要遵循模糊动机清晰化、清晰动机内化、内在动机进阶化机理,建立基于认知、关联、信心及满意的激励机制,最终实现持久稳定的深度参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高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 4 (2): 41-47.  
    摘要1246)      PDF(pc) (1204KB)(2119)    收藏
    “工业4.0”是德国高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战略蕴育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大环境,体现了以制造业为产业体系基础的战略导向,以更高标准塑造高效有序优质市场、优化制造企业发展环境,是一种集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创新于一体的生产服务全过程创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制造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如发展环境不佳、核心技术缺失、企业生产设计能力差等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我国应积极优化制造业发展外部环境,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推动科技型制造类大企业、中小企业共同发力,构筑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附加价值大的智能制造企业体系;提升制造企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8.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实践探析
    郭清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 4 (2): 75-79.  
    摘要983)      PDF(pc) (1090KB)(1045)    收藏
    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有祭祖祈福、传宗接代、善事父母、敬老忠君乃至全德等多重含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孝因为过分泛化在近代受到众多批判,但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助美德养成、保障家庭稳定和幸福、促进社会友善与和谐、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今天传承和发展孝文化,需要从孝德教育、理论建构、礼俗塑成、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9. 碳普惠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
    刘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 (5): 86-95.  
    摘要1302)   HTML43)    PDF(pc) (1836KB)(2591)    收藏

    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资源消耗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我国现有针对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采取精神道德层面引导和居民自我约束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节能减碳潜力尚未被有效挖掘,未能对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实现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作为聚焦于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一种新型减排机制,碳普惠制是对现有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创新和拓展。在分析国内外碳普惠制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明确参与主体、制定行为清单、实现量化激励、完善交易机制等四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碳普惠制的框架设计方案,旨在解决我国公众生活消费领域节能减碳行为长期存在的激励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助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智能媒体时代青年价值观认同建构
    汪康, 吴学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2): 89-95.  
    摘要438)   HTML40)    PDF(pc) (1479KB)(1015)    收藏

    媒体的智能化方向更迭为青年价值观认同的建构带来了全新场景。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权力,青年价值观认同的建构在智能媒体的冲击下正面临一系列挑战:迎合性算法推荐造成主体理性的被消解、“去权威性”传播导向带来价值判断取向迷茫、数字化“全景监狱”引发价值选择的疑虑心态、隐匿化网络圈群造成价值认同的心理盲从。为此,必须通过智能算法矫正与伦理道德约束的双向共进、智能媒体素养培育与价值引导优化的内外融合、强化平台监管与加大优质供给的刚柔并济等措施为青年价值观认同构建营造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智能媒体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三孩生育”政策与未来生育率变化趋势
    张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4): 30-36.  
    摘要1342)   HTML108)    PDF(pc) (1463KB)(1592)    收藏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中国人口的快速老化趋势。为调整人口结构,政府不断改革计划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夫妇的生育需求。但在社会转型带动人口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已大大高于实际生育率。为此,2021年7月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力图通过逐步强化的激励措施,全方位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提升人口生育率,缓解老龄化趋势,改善人口结构。当前的制度配置,可能会改善生育环境,但却很难迅速提升生育水平。正因为如此,需要设计制度红利的释放目标:第一,短期防止生育率继续下滑;第二,中期维持并波动提升生育率;第三,长期旨在建构生育友好型社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与制度探索
    杜鹏,王永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5): 95-101.  
    摘要1749)      PDF(pc) (1217KB)(2146)    收藏
    临终关怀对于提高个体临终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对临终关怀服务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在梳理我国临终关怀实践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老龄化形势提出了“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概念,指出制度缺乏、筹资困难、人员不足和民众接受度低是阻碍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事业的重要途径包括“打通”医疗卫生服务与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命脉”、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延伸”至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加大对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投入”力度,以及充分做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长效发展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3. 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吴玉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1): 48-53.  
    摘要2028)      PDF(pc) (1160KB)(2735)    收藏
    民族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14. 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犯罪风险及其治理
    张旭, 阮重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4): 78-86.  
    摘要828)   HTML20)    PDF(pc) (1795KB)(1506)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非法应用引发的犯罪风险日益严重。人工智能非法应用引发的犯罪风险主要是涉网络犯罪风险。人工智能非法应用与网络犯罪、侵犯个人信息之间相互纠缠,这使得传统犯罪治理模式出现部分失灵的情况。面对这一困境,人工智能时代的犯罪治理模式转型是必由之路。因循犯罪治理精细化理念,当下的犯罪治理模式应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参与转型,从事后回应式打击向犯罪预防预警预测转型,从经验描述向数据分析转型,从以简单评估为依据向以科学评估结果为依据的犯罪治理模式转型。为了应对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风险,需要通过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来切断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数据支撑,通过明确平台监管责任来控制人工智能非法应用中的工具滥用,通过网络灰黑产业的综合治理来扫除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生存土壤,通过推广网络枫桥经验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渠道,通过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来应对人工智能的非法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党建引领结构与社区治理绩效实证研究—— 基于网络视角分析
    王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6): 74-84.  
    摘要375)   HTML28)    PDF(pc) (1799KB)(758)    收藏

    随着国家治理重心下移,基层治理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党建因而成为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党建引领的结构性特征对社区治理绩效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党组织高度居间的社区治理网络与治理绩效正相关;网络的整合性中心化程度提高社区治理绩效;双向拓展的社区治理网络,绩效更高;同时,领导组织治理形式与次级网络行政组织(NAO)治理形式的结合,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绩效。党建引领提高社区治理绩效的经验包括党领导基层的组织技术创新,以建构自我再生产的社区网络为目标,致力于实现公共治理的价值平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十四五”时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与对策
    于法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1): 44-51.  
    摘要500)   HTML39)    PDF(pc) (1497KB)(1077)    收藏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农村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与弱项,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还存在着资金、机制、技术模式、体系及能力、制度等方面的诸多困境。新发展阶段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市场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历程、趋势与政策建议
    张琛, 孔祥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3): 31-38.  
    摘要468)   HTML23)    PDF(pc) (1611KB)(724)    收藏

    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盲目流动到限制流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逐步放开到全面放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以人为本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之间的“钟摆式”流动和流动半径缩小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典型特征。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将会深刻影响农村劳动力供给,县域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要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规律、坚持渐进性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和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治模式研究—— 以村民理事会为例
    田孟, 孙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3): 85-94.  
    摘要392)   HTML20)    PDF(pc) (1893KB)(890)    收藏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通过对皖南J村的实地考察,梳理分析了当地以村民理事会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过程和经验。村民理事会是以村民小组长和小组会计为主体的常规治理结构难以应对非常规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任务背景下的组织创新。村民理事会主要通过资源的吸纳与转化机制、公共事务性质的转换机制和治理过程的社会嵌入机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这些机制体现了治理对自治的借用,即“通过自治的治理”。尽管从村庄层面来看,村民理事会也蕴含着“自治借力治理”的逻辑,但从长远来看,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国共产党党费制度百年历史考察
    耿化敏, 吕晓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5): 105-112.  
    摘要421)   HTML24)    PDF(pc) (1581KB)(583)    收藏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费制度历经建党后的创设、新中国成立后的定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进入新时代的革新,着力提高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逐渐形成、发展并完善在纪律底线约束下的以收缴制度为首要、以使用制度为关键、以管理制度为保障的“收、支、管”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为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发挥了制度保障作用。这一制度经过探索、发展和成熟,不仅在制度的源流、变迁、特性、功能等方面呈现一些历史性特点,而且在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制度效能、推进制度创新和加强交流互鉴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产生、演变及其特点——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龚维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1): 17-25.  
    摘要1734)   HTML105)    PDF(pc) (1924KB)(1478)    收藏

    当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系统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扩散、应对中的四类社会风险,以及影响社会风险的因素,运用社会风险理论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视野提炼概括出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八个特点,即风险扩散具有跨界性、区域化风险与内部化风险并存、单一风险向综合风险转化累积、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交织叠加、风险的建构性越来越明显、普通群众受到风险的影响更大、潜在的风险可能是长期的巨大的和风险有望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机会。社会风险的这些特点既有全球化时代的共性特征,也有中国独特体制、特定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的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