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三孩生育”政策与未来生育率变化趋势
    张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4): 30-36.  
    摘要1798)   HTML113)    PDF(pc) (1463KB)(3950)    收藏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中国人口的快速老化趋势。为调整人口结构,政府不断改革计划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夫妇的生育需求。但在社会转型带动人口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已大大高于实际生育率。为此,2021年7月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力图通过逐步强化的激励措施,全方位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提升人口生育率,缓解老龄化趋势,改善人口结构。当前的制度配置,可能会改善生育环境,但却很难迅速提升生育水平。正因为如此,需要设计制度红利的释放目标:第一,短期防止生育率继续下滑;第二,中期维持并波动提升生育率;第三,长期旨在建构生育友好型社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治模式研究—— 以村民理事会为例
    田孟, 孙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3): 85-94.  
    摘要440)   HTML20)    PDF(pc) (1893KB)(2872)    收藏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通过对皖南J村的实地考察,梳理分析了当地以村民理事会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过程和经验。村民理事会是以村民小组长和小组会计为主体的常规治理结构难以应对非常规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任务背景下的组织创新。村民理事会主要通过资源的吸纳与转化机制、公共事务性质的转换机制和治理过程的社会嵌入机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这些机制体现了治理对自治的借用,即“通过自治的治理”。尽管从村庄层面来看,村民理事会也蕴含着“自治借力治理”的逻辑,但从长远来看,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从发展主义到均衡社会—— 兼析中国式现代化的规范取向
    袁富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1): 23-32.  
    摘要398)   HTML20)    PDF(pc) (1859KB)(2075)    收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时产生的两大现代化理念是发展主义和均衡社会。发展主义在理论上重视经济社会过程协调,但受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初始条件的制约,实践上倾向于增长和效率优先。均衡社会作为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标志,它的基础是福特主义催生出的福利国家体制,实践上倾向于效率/福利的动态平衡,并被视为高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突破传统发展主义框架,由新发展理念塑造的均衡社会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论数字社会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 基于技术向善的价值导向
    张媛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1): 52-59.  
    摘要446)   HTML36)    PDF(pc) (1621KB)(3528)    收藏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消除隐私危机是加强数字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从技术视角考察隐私,明辨数据隐私化与隐私数据化的内涵,明确对涉及个人安全的数据加强隐私化保护是技术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合理关照;分析数字社会中数字信任危机消解社会群众安全感、数字化记忆引发隐私焦虑、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兼容度低等隐私困境。鉴于技术发展兼具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双面特性,提出以技术向善为价值导向加强对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并逐步推动其早日产业化应用与商业化落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赋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信息干预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陈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5/6): 126-131.  
    摘要557)   HTML33)    PDF(pc) (1393KB)(2568)    收藏

    借助信息干预加强企业对顾客绿色消费行为的引导,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在保持消费质量不降低的同时减少资源耗用,降低环境影响,最终实现企业、顾客、环境三方共赢,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信息干预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不仅颇为必要,而且实践价值显著,但也面临着需要承担个人成本、物质消耗第一法则和绿色消费态度—行为差距等挑战。信息干预的影响因素,包括框架效应、识解倾向与信息构建以及信息强弱。信息干预的心理抗拒机制,包括心理抗拒的中介作用和企业环保努力的调节作用。运用信息干预以促进顾客绿色消费行为包括合理运用框架效应、运用双诉信息与柔和措辞、构建企业绿色形象降低心理抗拒、利用大众化信息策略促进绿色消费行为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社区治理的“关系式动员”研究
    周延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1): 81-87.  
    摘要720)   HTML23)    PDF(pc) (1483KB)(1959)    收藏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动员除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外,还对凝聚政治认同、改善府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普通居民之间关系的淡漠、失调和疏离导致动员普通居民能力较弱、社会组织难以发挥专业优势、社区居民参与意愿低下等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发现“关系问题”是影响社会动员的重要因素,梳理“关系式动员”蕴含的形塑新关系凝聚新资源、构建稳定亲密团体和化解多重关系矛盾等基本内涵,并从组织化关系、情感关系和制度化关系三个方面提出在社区治理中开展社会动员的具体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性别与家庭视角下的包容性生育政策研究
    胡湛, 李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47-52.  
    摘要376)   HTML22)    PDF(pc) (1429KB)(2595)    收藏

    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宽松化进程接近边界,生育政策面临包容性转型升级。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强调配套支持措施,尝试整合“多生”与“善养”,对包容性进行了初步诠释并确立了政策转型起点,然而存在政策缝隙并可能对女性发展和家庭格局形成误伤。应以性别和家庭为视角充实包容性,正视生育多元化的同时重视治理扩容,赋权赋能于家庭并推进女性全面发展,在强化性别平等和家庭建设的基础上重新诠释“生育”,进而有效落实包容性生育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村落社会“重层结构”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
    田毅鹏, 张笑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4): 76-84.  
    摘要503)   HTML19)    PDF(pc) (1623KB)(1989)    收藏

    将村落社会“重层结构”的概念置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剧烈变迁语境下加以理解,就会发现:与城市社区不同,村落社会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依托自然村表现出极为丰富而复杂的社会性。尤其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村落社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变迁,形成了复杂的“重层结构”。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村落社会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同质体,而是由若干带有同质性特征的组织单元所共同构成的颇为复杂的组织复合体。具体言之,虽然“乡—村”体制下的村落组织存在着多种构型,但由若干自然村构成行政村的形式无疑占据主导地位。受行政管理体制、自然村传统、集体经济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行政村与自然村虽然在组织层级划分上往往表现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其内部却存在着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特质的关系结构,其不同的结构系统作用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进程中,会生发出不同的治理效果。因此,只有将乡村治理空间中的复杂主体关系置于乡村社会“重层结构”的框架中加以探究,才能够揭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有效建构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吴玉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1): 48-53.  
    摘要2096)      PDF(pc) (1160KB)(4278)    收藏
    民族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10. 中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与制度探索
    杜鹏,王永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5): 95-101.  
    摘要1806)      PDF(pc) (1217KB)(3076)    收藏
    临终关怀对于提高个体临终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对临终关怀服务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在梳理我国临终关怀实践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老龄化形势提出了“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概念,指出制度缺乏、筹资困难、人员不足和民众接受度低是阻碍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事业的重要途径包括“打通”医疗卫生服务与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命脉”、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延伸”至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加大对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投入”力度,以及充分做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长效发展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1. 社会变革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变动、问题与调适
    王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3): 79-87.  
    摘要594)   HTML12)    PDF(pc) (1654KB)(2946)    收藏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考察当代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变动。新的制度促使代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亲子平等关系形成,儿女均享有对亲代遗产继承权,子代婚姻实现自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亲代减轻了对子代赡养的依赖。改革开放后,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女儿在代际关系中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增大。当代农村亲子同居所形成的三代家庭占比上升,但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亲代与一个已婚子女同居养老占比明显降低。社会变革时代,当代代际关系也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加以解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人口城镇化趋势预测与高质量城镇化之路
    苏红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2): 48-56.  
    摘要1023)   HTML16)    PDF(pc) (1632KB)(1742)    收藏

    高质量城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章聚集人口城镇化进程,结合收敛模型和七普数据预测了各地和总体城镇化趋势,分析了当前城镇化的难点和发展导向。预测结果为,总体城镇化率2030年约73.57%, 2040年约79.96%,至2050年约83.93%;各地城镇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结构特征和收敛特征;部分省份率先进入城镇化基本稳定阶段,各省份城镇化率的天花板在90%左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难点体现在两率差距悖论亟待消解、人地空间配置有待优化、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有待缩小。未来推进高质量城镇化重点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系统协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稳步推进户籍改革攻坚、加强人地挂钩、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城乡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老龄社会:形态演变、问题特征与治理建构
    原新, 金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5/6): 81-87.  
    摘要533)   HTML43)    PDF(pc) (1510KB)(1949)    收藏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社会形态由年轻型向成年型再向老龄型演变,但社会架构转变滞后,社会形态和架构的非同步性特征不断强化,在社会治理的全链条系统中蛰伏失序风险,集中显现于老龄社会阶段。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基石,新时代推进与老龄社会形态和架构相契合的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前提在于适应老龄社会形态演变步伐,以硬件和软件适老化建构为双驱引擎,及时修正社会架构,纠正治理失序问题,全方位开展适老化的治理建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探析
    范和生, 郭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2): 37-45.  
    摘要653)   HTML37)    PDF(pc) (1769KB)(1914)    收藏

    随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新发展格局下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机制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证。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制障碍,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土地制度破局艰难、乡村治理机制难以适应和乡村内生机制发展乏力。新发展格局下重构乡村振兴机制创新体系,理念创新是首要前提,制度创新是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支撑,治理创新是坚实基础,规划创新是必由之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党建引领结构与社区治理绩效实证研究—— 基于网络视角分析
    王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6): 74-84.  
    摘要450)   HTML28)    PDF(pc) (1799KB)(1641)    收藏

    随着国家治理重心下移,基层治理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党建因而成为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党建引领的结构性特征对社区治理绩效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党组织高度居间的社区治理网络与治理绩效正相关;网络的整合性中心化程度提高社区治理绩效;双向拓展的社区治理网络,绩效更高;同时,领导组织治理形式与次级网络行政组织(NAO)治理形式的结合,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绩效。党建引领提高社区治理绩效的经验包括党领导基层的组织技术创新,以建构自我再生产的社区网络为目标,致力于实现公共治理的价值平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李优树, 张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5/6): 26-34.  
    摘要937)   HTML47)    PDF(pc) (1903KB)(2449)    收藏

    对于金融安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理论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从不同维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加剧效应和抑制效应。通过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不仅可以提升金融体系内部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资本的转移,从而为进一步加快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镜鉴。与此同时,鉴于有些可能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呈现出了向现实转化的迹象,新时期在继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并切实做到数字普惠金融与推进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惠及民生相结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历程、趋势与政策建议
    张琛, 孔祥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3): 31-38.  
    摘要779)   HTML26)    PDF(pc) (1611KB)(1527)    收藏

    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盲目流动到限制流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逐步放开到全面放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以人为本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之间的“钟摆式”流动和流动半径缩小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典型特征。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将会深刻影响农村劳动力供给,县域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要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规律、坚持渐进性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和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的地方立法权扩容
    郑智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6): 37-46.  
    摘要641)   HTML16)    PDF(pc) (1790KB)(1360)    收藏

    完善地方治理体系,实现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制型国家模式反映的是一种全能政府的基本理念,强调统治型政府完全依赖政府这一单一执行主体来进行单一统治。治理型国家强调主体间的互动性思维、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变动性以及制度性的弹性治理方式。中央允许地方通过扩容立法权来提升地方治理能力,调整中央的政府集权程度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集权程度。准确界定地方性事务、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引发的合作困境和释放地方活力应当是中国地方立法权扩容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沈坤荣, 孙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1): 52-57.  
    摘要409)   HTML29)    PDF(pc) (1313KB)(2357)    收藏

    迈进“十四五”,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空前迫切。新型基础设施的“新”,主要体现在目的宗旨、主导技术、投资主体、重点领域四个层面,并通过基础建设投资、传统工业赋能、新兴产业孕育三种路径驱动产业升级。针对当前关键核心技术、产业迭代风险、政企协同机制等三方面存在的制约挑战,未来阶段需要重点加强前沿基础研究投入、“新基建”制造业协同布局和民营企业参与度,进一步加快“新基建”促产业升级进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陈自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5): 96-104.  
    摘要258)   HTML21)    PDF(pc) (1641KB)(1644)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入科学化、体系化、制度化、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总结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制定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力和执行力;大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保障和支撑。这些宝贵经验为新征程更好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系统思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