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治理的路径探析—— 基于河长制改革的视角
    黎元生,胡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 1 (4): 73-77.  
    摘要1042)      PDF(pc) (786KB)(1179)    收藏
    流域科层管理碎片化体制是当前我国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和水污染加剧等水安全问题突出的重要制度根源。河长制实行流域行政分包、跨部门协作和公众参与等措施,它是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治理的探索性实践。从当前河长制运行情况看,存在着纵向分包治理成本分摊不均衡、横向功能整合面临诸多掣肘以及公私合作程度低等内生困境。因此, 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治理能力,要以深化河长制改革为突破口,明晰流域分层治理的责权利,推进流域环保机构整合,拓展流域治理公私合作领域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 生态产业化经营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黎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 (4): 84-90.  
    摘要1061)   HTML24)    PDF(pc) (1471KB)(1773)    收藏

    顺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展生态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其相应的制度技术条件。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延续时间漫长、域值空间弹性大和区域分异明显等特点。为此,需要建立可交易的生态要素产权制度,培养新型的生态产业化经营主体,完善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探索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及实现路径
    王宾, 赵朋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6): 48-57.  
    摘要153)   HTML11)    PDF(pc) (1961KB)(631)    收藏

    推进土壤健康管理,既是铸牢土壤本体安全、产出优质健康农产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特征,指出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要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产权目标为基础,通过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目标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着重阐释了中国土壤健康管理面临着理念认知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完善、资源禀赋弱和技术难突破等现实困境。从战略上提前谋划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理念上树立全要素土壤健康管理意识、模式创新上倡导用养结合,以及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组织路径创新——基于某省Z镇党建示范区的实证研究
    易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1): 102-110.  
    摘要684)   HTML38)    PDF(pc) (1794KB)(868)    收藏

    党的建设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建通过乡村治理发挥引领作用。随着乡村社会的剧烈变迁和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向,基层党建的组织路径陷入“悬浮化”困境,难以突破组织建设的“内卷化”难题。调查研究表明,以区域化党建重塑整合资源的组织结构、以党员联户激活群众动员的组织过程、以治理导向再造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组织路径,最终使党建成为转型期国家与社会互动的黏合剂。“嵌入式”的组织路径不仅激活了基层党建,并且从治理责任、治理方式和治理属性三个方面重塑了乡村治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治理效应,释放了塑造乡村公共秩序的持久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创新创业生态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2007—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白洁, 雷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 (3): 61-68.  
    摘要1055)   HTML12)    PDF(pc) (1651KB)(1127)    收藏

    通过构建省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潜在生态位适宜度、进化动量评估模型,选取2007—2016年30个省市区10年的面板数据,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并评价了省域创新创业生态,发现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实证的角度表明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红利的到来。研究表明:创新创业生态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其影响更是呈现出加速递增的趋势。其中,重点实验室、产业联盟以及创业园区与科技中介机构等生态位因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乡村治理的“生活治理”转向:制度与生活的统一
    杜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6): 91-99.  
    摘要367)   HTML31)    PDF(pc) (1778KB)(859)    收藏

    生活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形态。在市场力量影响下,乡村社会从生产本位走向生活本位,农民日常生活秩序趋于问题化,这构成了新时代乡村治理形态转换的契机。因应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治理须超越后税费时代的资源依赖,通过制度认证和村庄动员等机制形塑权力实践的日常生活脉络。制度认证指向日常生活的公共性与正当性,从事实与规范两个维度定义日常生活秩序。村庄动员包含组织动员与社会动员两个层次,激发了农民的生活主体性。生活治理拓展了乡村治理的实践深度,其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制度与生活的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数字鸿沟审视
    胡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60-69.  
    摘要507)   HTML49)    PDF(pc) (1817KB)(1064)    收藏

    城乡数字鸿沟是工业经济时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已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既拉大了城乡数字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数字相关性收入的差距。数字化已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升级,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促进农民富裕的制度机制,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和乡村数字化治理,促进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共建共享。通过数字城市带动和哺育数字乡村,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城乡之间经济机会平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
    莫光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 1 (2): 73-77.  
    摘要1878)      PDF(pc) (980KB)(1841)    收藏
    贫困问题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从扶贫开发的时间进程维度和扶贫开发规划的顶层设计角度来阐述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战略调整。从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确把握致贫原因、滴灌式的精准帮扶、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来全面把握精准扶贫内涵,指出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体系的建构要素;并从精准扶贫目标、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主体、精准扶贫过程等方面分析了精准扶贫治理模式转型,认为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政策的丰富拓展。精准扶贫的治理突破路径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构全面全程精准化的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格局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娜仁琪琪格, 王炳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6): 47-53.  
    摘要718)   HTML20)    PDF(pc) (1469KB)(735)    收藏

    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建设和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要从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灵魂、壮大党内政治文化主体、纯洁党内政治文化肌体、维护党内政治文化环境四个方面着手推进。通过四个方面锤炼,锻造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清正廉洁作表率、为民服务解难题的新时代共产党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百年建构与发展逻辑
    罗永宽, 齐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1): 19-26.  
    摘要636)   HTML37)    PDF(pc) (1580KB)(698)    收藏

    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探索建构和创新发展,是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中的重要篇章。党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经历了“雏形期—确立期—发展期—完善期”的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话语体系建构凸显了“建设”“发展”“改革”“治理”的主题。从理论维度看,这一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与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维度看,它是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与时俱进地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必然成果;从实践维度看,它是党立足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从文化维度看,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话语体系内蕴鲜明的中国特色,有效融通中、西、马三种思想资源,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精准扶贫背景下光伏扶贫高质量发展研究
    吴素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 (5): 41-46.  
    摘要942)   HTML9)    PDF(pc) (1469KB)(985)    收藏

    光伏扶贫工程是新时代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是高质量脱贫与乡村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效纽带。中国的光伏扶贫发展有四个特点: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实施成效显著、建设模式更趋合理、在新政策下更加受到关注。光伏扶贫工程当前仍然面临四方面挑战:一是光伏扶贫工程与贫困分布的一致性不足;二是“造血式”悄然演变为“输血式”,方向存偏差;三是质量保证与监管存在漏洞,效果打折扣;四是体制机制保障存在盲区,长效性缺失。为促进新时代光伏扶贫的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精准施策,优化建设指标和收益的分配机制;二是投资管制,构建企业参与的工程建设体系;三是规划动能,扶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四是考核问责,健全光伏扶贫效果的保障制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为人民服务》的当代意蕴
    崔青青,陈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 1 (3): 108-112.  
    摘要1716)      PDF(pc) (909KB)(847)    收藏
    在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内容显现出厚重的当代意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终生必修课,矢志不渝坚持正确的宗旨观、政绩观、生死观、友谊观、挫折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3. 社会变革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变动、问题与调适
    王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3): 79-87.  
    摘要435)   HTML11)    PDF(pc) (1654KB)(812)    收藏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考察当代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变动。新的制度促使代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亲子平等关系形成,儿女均享有对亲代遗产继承权,子代婚姻实现自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亲代减轻了对子代赡养的依赖。改革开放后,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女儿在代际关系中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增大。当代农村亲子同居所形成的三代家庭占比上升,但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亲代与一个已婚子女同居养老占比明显降低。社会变革时代,当代代际关系也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加以解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李优树, 张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5/6): 26-34.  
    摘要783)   HTML45)    PDF(pc) (1903KB)(1009)    收藏

    对于金融安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理论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从不同维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加剧效应和抑制效应。通过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不仅可以提升金融体系内部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资本的转移,从而为进一步加快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镜鉴。与此同时,鉴于有些可能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呈现出了向现实转化的迹象,新时期在继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并切实做到数字普惠金融与推进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惠及民生相结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元宇宙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张爱军, 贾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97-105.  
    摘要351)   HTML11)    PDF(pc) (1841KB)(1014)    收藏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指人在自由人联合体内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外在条件限制,自主自愿地发展自己的脑力、体力的过程,其前提和真实性体现在劳动实践。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应用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不断交互、融合、发展,甚至演变成共生状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从物理人到数字人再到沉浸人,让人的发展中的思想情感、认知体验、创新思维、现实需求等方面得到了超越现实空间的自由延伸,以在环境转变的新场域为基础激发人可能发展的无限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元宇宙虚拟技术作为成长型新数字技术,其建构的虚拟空间存在未知变数,在人促进全面发展的无限制自由意识下衍生出系列消极行为。要有效遏制消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扩散,就需借助技术辅助治理,并依靠强制力作为保障措施,加强元宇宙虚拟空间相关的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元宇宙虚拟空间运行规章制度,在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自我建设中展现出人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探析—— 基于意识形态视角
    甄红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2): 65-71.  
    摘要1573)      PDF(pc) (1171KB)(1310)    收藏
    马克思主义作为知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是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呈现出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三种相互分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贯通、归于统一的视角。如果说科学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在于真理性的宣示和论证,哲学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在于揭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现世生活的指导价值,那么,意识形态视角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则是侧重于揭示作为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担当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主导能力。意识形态视域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应当与讲好中国故事相结合,应当培育有理论造诣和传播能力的主体力量,同时也要研究面向重点群体、重要场域的开放性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7. “十四五”时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与对策
    于法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1): 44-51.  
    摘要476)   HTML39)    PDF(pc) (1497KB)(850)    收藏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农村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与弱项,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还存在着资金、机制、技术模式、体系及能力、制度等方面的诸多困境。新发展阶段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市场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视角下数据基础制度构建
    刘志雄, 林登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54-66.  
    摘要90)   HTML9)    PDF(pc) (2168KB)(350)    收藏

    数据基础制度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高水平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中,规制、技术与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交织构成了数据资源流通和价值释放的主要瓶颈。而数据基础制度通过“数据引力波”效应,在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上实现数据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数据主权护盾”为核心,从规则、组织和技术上构建层次化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高水平的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围绕标准、支撑和价值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系统优化数据基础制度,形成“三维一体”框架体系,促进数据市场的规范、高效发展,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其建构
    朱培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6): 52-57.  
    摘要1718)      PDF(pc) (1011KB)(1211)    收藏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意蕴在于整合社会观念、化解社会冲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围堵和市场逐利逻辑的驱动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风险源于日常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冲动、网络信息覆盖的操纵性、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问题、中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等多重因素的纵横交错。理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品质、批判性重构网络信息和网络流行语、关注并积极回应中国议题、坚持与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2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三维化”诠释—— 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问题理论为例
    曹顺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6): 80-86.  
    摘要1302)      PDF(pc) (934KB)(1276)    收藏
    自然—人—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逻辑起点,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基于自然、人和社会的“三维化”思维达到了对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界定和正确认识,提出了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大思路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破解生态环境问题“三维化”终极追求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全面内在统一,在本质上,自然主义是强调遵循规律而非自然权利或自然价值的科学主义,人道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遵循人性发展规律的人文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共产主义则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三维化”诠释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