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张培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 0 (1): 21-29.  
    摘要1020)   HTML13)    PDF(pc) (2160KB)(2149)    收藏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同时巨大的市场空间、“互联网+”发展以及消费升级等也为民营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将这些空间变为现实,就需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民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创新思路,分类创新:在大企业产业链中创新、联合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在细分领域创新和进行模式创新。在明确创新思路基础上,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做到:一是顺应产业升级规律;二是坚决贯彻“工匠精神”;三是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四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五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连宏萍, 韩文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55-66.  
    摘要134)   HTML6)    PDF(pc) (1599KB)(1060)    收藏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基于对产业融合内涵和特征的总结,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安徽砀山县、山东曹县、江西大余县等电子商务发展案例,分析农村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生产、产业链优化、市场拓展、协同服务等四个机制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从产业融合路径、人才培育模式、乡村治理结构等方面总结了农村电子商务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并从产业、市场环境和农民主体等角度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产业链协同不足与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瓶颈与要素相互流动阻滞、数字素质水平较低与风险抵御能力差等挑战。最后,从“三位一体”角度,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结论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用提供决策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论数字社会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 基于技术向善的价值导向
    张媛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1): 52-59.  
    摘要421)   HTML35)    PDF(pc) (1621KB)(2511)    收藏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消除隐私危机是加强数字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从技术视角考察隐私,明辨数据隐私化与隐私数据化的内涵,明确对涉及个人安全的数据加强隐私化保护是技术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合理关照;分析数字社会中数字信任危机消解社会群众安全感、数字化记忆引发隐私焦虑、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兼容度低等隐私困境。鉴于技术发展兼具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双面特性,提出以技术向善为价值导向加强对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并逐步推动其早日产业化应用与商业化落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赋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字治理背景下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研究
    孙玉栋, 庞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2): 63-70.  
    摘要677)   HTML34)    PDF(pc) (1624KB)(1274)    收藏

    传统的税收监管规则要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基于个人所得税政策周期角度,从问题界定、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四个阶段分析了“大物云移”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在问题界定阶段关键在于数据的全面,因而推进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创新是基础;在政策制定阶段重点则是备选方案的评估,决策部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和推演;在政策执行阶段需要重视税务机关和自然人纳税人的互动,而个税APP可以发展为税收信息双向流动的渠道,这有助于培养纳税人税商意识;在政策评估阶段则应该关注个税政策评估结果的反馈,这需要政府内部通过“互联网+政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基于政策过程的这四个阶段,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制度、注重客观推演与主观判断相结合、在促进税务机关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注重保障信息安全、重视个人所得税政策效果评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十四五”时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与对策
    于法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1): 44-51.  
    摘要529)   HTML39)    PDF(pc) (1497KB)(1911)    收藏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农村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与弱项,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还存在着资金、机制、技术模式、体系及能力、制度等方面的诸多困境。新发展阶段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市场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性别与家庭视角下的包容性生育政策研究
    胡湛, 李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47-52.  
    摘要327)   HTML22)    PDF(pc) (1429KB)(1767)    收藏

    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宽松化进程接近边界,生育政策面临包容性转型升级。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强调配套支持措施,尝试整合“多生”与“善养”,对包容性进行了初步诠释并确立了政策转型起点,然而存在政策缝隙并可能对女性发展和家庭格局形成误伤。应以性别和家庭为视角充实包容性,正视生育多元化的同时重视治理扩容,赋权赋能于家庭并推进女性全面发展,在强化性别平等和家庭建设的基础上重新诠释“生育”,进而有效落实包容性生育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吴玉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5, 1 (1): 48-53.  
    摘要2065)      PDF(pc) (1160KB)(3582)    收藏
    民族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治模式研究—— 以村民理事会为例
    田孟, 孙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3): 85-94.  
    摘要413)   HTML20)    PDF(pc) (1893KB)(1678)    收藏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通过对皖南J村的实地考察,梳理分析了当地以村民理事会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过程和经验。村民理事会是以村民小组长和小组会计为主体的常规治理结构难以应对非常规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任务背景下的组织创新。村民理事会主要通过资源的吸纳与转化机制、公共事务性质的转换机制和治理过程的社会嵌入机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这些机制体现了治理对自治的借用,即“通过自治的治理”。尽管从村庄层面来看,村民理事会也蕴含着“自治借力治理”的逻辑,但从长远来看,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从发展主义到均衡社会—— 兼析中国式现代化的规范取向
    袁富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1): 23-32.  
    摘要383)   HTML20)    PDF(pc) (1859KB)(1188)    收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时产生的两大现代化理念是发展主义和均衡社会。发展主义在理论上重视经济社会过程协调,但受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初始条件的制约,实践上倾向于增长和效率优先。均衡社会作为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标志,它的基础是福特主义催生出的福利国家体制,实践上倾向于效率/福利的动态平衡,并被视为高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突破传统发展主义框架,由新发展理念塑造的均衡社会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信息干预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陈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5/6): 126-131.  
    摘要515)   HTML33)    PDF(pc) (1393KB)(1707)    收藏

    借助信息干预加强企业对顾客绿色消费行为的引导,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在保持消费质量不降低的同时减少资源耗用,降低环境影响,最终实现企业、顾客、环境三方共赢,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信息干预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不仅颇为必要,而且实践价值显著,但也面临着需要承担个人成本、物质消耗第一法则和绿色消费态度—行为差距等挑战。信息干预的影响因素,包括框架效应、识解倾向与信息构建以及信息强弱。信息干预的心理抗拒机制,包括心理抗拒的中介作用和企业环保努力的调节作用。运用信息干预以促进顾客绿色消费行为包括合理运用框架效应、运用双诉信息与柔和措辞、构建企业绿色形象降低心理抗拒、利用大众化信息策略促进绿色消费行为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产生、演变及其特点——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龚维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1): 17-25.  
    摘要1773)   HTML106)    PDF(pc) (1924KB)(2169)    收藏

    当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系统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扩散、应对中的四类社会风险,以及影响社会风险的因素,运用社会风险理论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视野提炼概括出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八个特点,即风险扩散具有跨界性、区域化风险与内部化风险并存、单一风险向综合风险转化累积、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交织叠加、风险的建构性越来越明显、普通群众受到风险的影响更大、潜在的风险可能是长期的巨大的和风险有望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机会。社会风险的这些特点既有全球化时代的共性特征,也有中国独特体制、特定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的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陈自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5): 96-104.  
    摘要242)   HTML21)    PDF(pc) (1641KB)(1080)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入科学化、体系化、制度化、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总结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制定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力和执行力;大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保障和支撑。这些宝贵经验为新征程更好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系统思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村落社会“重层结构”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
    田毅鹏, 张笑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4): 76-84.  
    摘要467)   HTML18)    PDF(pc) (1623KB)(1348)    收藏

    将村落社会“重层结构”的概念置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剧烈变迁语境下加以理解,就会发现:与城市社区不同,村落社会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依托自然村表现出极为丰富而复杂的社会性。尤其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村落社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变迁,形成了复杂的“重层结构”。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村落社会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同质体,而是由若干带有同质性特征的组织单元所共同构成的颇为复杂的组织复合体。具体言之,虽然“乡—村”体制下的村落组织存在着多种构型,但由若干自然村构成行政村的形式无疑占据主导地位。受行政管理体制、自然村传统、集体经济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行政村与自然村虽然在组织层级划分上往往表现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其内部却存在着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特质的关系结构,其不同的结构系统作用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进程中,会生发出不同的治理效果。因此,只有将乡村治理空间中的复杂主体关系置于乡村社会“重层结构”的框架中加以探究,才能够揭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有效建构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公民道德信任建立析论
    肖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6): 54-61.  
    摘要498)   HTML8)    PDF(pc) (1515KB)(990)    收藏

    道德信任是从伦理社会学的角度对人际之间信任的考量。道德信任不仅是维护个体完善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群己和谐的重要基础,还是增进普遍社会信任进而构建道德体系的基本动力,因而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伦理期待或要求,既要突破“熟人信任”以实现传统信任道德的现代伦理转型,也要消弭社会风险以实现利益交往格局的伦理优化,还要满足“互予性需要”以实现在道德平等中追求美好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应对道德风险、实现治理现代化要求,确立了新时代公民道德信任建立的伦理治理转向,即建立政府诚信制度、经济信任制度、公民契约伦理制度,为公民道德信任建立注入制度关怀;强调法律的“刚性支持”、伦理的“破立并举”、社会的“群体监督”、教育的“个体洗礼,强化对公民道德信任建立的道德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
    石云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 1 (1): 23-28.  
    摘要1892)      PDF(pc) (992KB)(1923)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江泽民深入阐发和实践建立国际秩序的新理论;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阐发,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认识提高到了新境界和新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6. 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探析
    尹传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2 (2): 100-106.  
    摘要744)   HTML24)    PDF(pc) (1409KB)(1086)    收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是检验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重要标准,更是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力量优势的重要条件。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群众组织力实现了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目标跨越,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战斗力。新时代提升群众组织力就要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贯彻群众路线,从政治建设入手,突出政治功能,强化作风建设,严密组织体系,发挥技术优势,完善能力提升,强化责任担当,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数智化情境下绿色低碳消费驱动机制论析
    陈凯, 李思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67-76.  
    摘要129)   HTML9)    PDF(pc) (1498KB)(594)    收藏

    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特征的数智经济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必要在数智化情境下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驱动机制,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消费。基于此,对企业、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绿色低碳消费驱动作用进行分析,构建一个“技术赋能—行为重塑—制度创新—文化培育”的多元多维驱动框架,并结合结构化理论对驱动的机制作用进行分析,为扩展绿色低碳消费实践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吴超, 龚维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6): 76-83.  
    摘要1463)   HTML33)    PDF(pc) (1501KB)(1259)    收藏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社会建设的新纪元,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迈进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踏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经过70年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体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责任伦理的困境与出路
    肖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 1 (1): 63-70.  
    摘要649)   HTML18)    PDF(pc) (1767KB)(1559)    收藏

    伦理之产生根源于责任自觉、伦理之发展受动于责任规律,责任贯穿于伦理演进并成为各种伦理形态的本质要素。现代之后,伦理及其规范性被解构,伦理丧失了约束的强力,责任演变成为一种选择而遭受落寞。责任伦理陷入空前的困境:即以责任意识弱化、责任思维匮乏、责任行为缺乏为特征的“责任的落寞”,并造成了群体性道德饥渴。重建责任伦理、破解责任缺失的伦理困境,必须遵循制度补益与责任伦理的收益—效率原理相统一的促进机理,实现以他者性、复杂性和境遇性为特征的责任伦理思维方法论转换,建构并实践“解除弊端、消除痛苦、捍卫权利、增进福利”的责任伦理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探析
    范和生, 郭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 3 (2): 37-45.  
    摘要627)   HTML37)    PDF(pc) (1769KB)(1340)    收藏

    随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新发展格局下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机制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证。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制障碍,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土地制度破局艰难、乡村治理机制难以适应和乡村内生机制发展乏力。新发展格局下重构乡村振兴机制创新体系,理念创新是首要前提,制度创新是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支撑,治理创新是坚实基础,规划创新是必由之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