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元宇宙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张爱军, 贾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97-105.  
    摘要431)   HTML11)    PDF(pc) (1841KB)(2143)    收藏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指人在自由人联合体内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外在条件限制,自主自愿地发展自己的脑力、体力的过程,其前提和真实性体现在劳动实践。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应用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不断交互、融合、发展,甚至演变成共生状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从物理人到数字人再到沉浸人,让人的发展中的思想情感、认知体验、创新思维、现实需求等方面得到了超越现实空间的自由延伸,以在环境转变的新场域为基础激发人可能发展的无限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元宇宙虚拟技术作为成长型新数字技术,其建构的虚拟空间存在未知变数,在人促进全面发展的无限制自由意识下衍生出系列消极行为。要有效遏制消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扩散,就需借助技术辅助治理,并依靠强制力作为保障措施,加强元宇宙虚拟空间相关的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元宇宙虚拟空间运行规章制度,在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自我建设中展现出人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老年人数字成瘾的体系化治理
    孙瑜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1): 69-80.  
    摘要809)   HTML48)    PDF(pc) (2545KB)(1549)    收藏

    很多老年人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出现数字成瘾,既存治理体系只关注这一边缘群体的数字融入,并没有回应加速老龄人口失能的网瘾老龄化、银发低头族等社会问题。注意力经济模式下数字平台为瓜分银发流量,对有钱有闲的第三年龄阶层实施诱导成瘾的数字操纵。针对北京地区329名老龄被试的调研发现,成瘾表征者的比例不容轻视,且平台操纵行为对被试成瘾程度有显著正影响关系。老年人数字素养薄弱等因素导致依靠个体权利自决、自下而上的权利法方案失效,平台操纵隐蔽易变等因素导致体现法律家父主义、自上而下的管制法方案失灵。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和老年人数字欺诈的治理实践启示,匿名、动态互联网中的新兴数字风险需要依靠体系化的治理。对更具复杂性的老年人数字成瘾,应当建构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轴心,竞争规制、信息规制、算法规制、反身规制多种路径相互支撑的反成瘾治理架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标重塑及路径策略
    于法稳, 林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38-45.  
    摘要355)   HTML18)    PDF(pc) (1679KB)(1384)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从农业生产资源要素、农业面源污染两个方面,系统剖析了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新征程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重新思考,确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食物供给能力相统一的根本目标、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国民健康的保障相统一的地位目标、单一的生产功能与融合的多功能性相统一的功能目标、实现生产环境健康与产能质量相统一的质量目标。从树立广义的健康理念、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依靠科技创新与装备以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路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连宏萍, 韩文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55-66.  
    摘要260)   HTML9)    PDF(pc) (1599KB)(1267)    收藏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基于对产业融合内涵和特征的总结,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安徽砀山县、山东曹县、江西大余县等电子商务发展案例,分析农村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生产、产业链优化、市场拓展、协同服务等四个机制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从产业融合路径、人才培育模式、乡村治理结构等方面总结了农村电子商务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并从产业、市场环境和农民主体等角度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产业链协同不足与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瓶颈与要素相互流动阻滞、数字素质水平较低与风险抵御能力差等挑战。最后,从“三位一体”角度,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结论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用提供决策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社会工作研究
    李迎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1): 12-19.  
    摘要400)   HTML37)    PDF(pc) (1627KB)(1249)    收藏

    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擘画的宏伟蓝图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同时赋予了社会工作更加崇高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从十二个方面对今后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了不少新的契机。其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战略任务中不少内容跟社会工作直接相关,是新时代新征程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的重点场域。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也对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需要在做好顶层设计、提升自身能力、强化服务效能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论析
    刘振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31-37.  
    摘要461)   HTML116)    PDF(pc) (1354KB)(1240)    收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找到了“两个答案”:一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新路,二是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党的自我革命。“两个答案”把人民监督政府的执政他律与党的自我革命的执政自律相结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两个答案”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党的建设的学说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人民性与党性的有机统一的理论特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着力于“两个答案”的内外联动和贯通协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治国理政方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重度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特征、风险识别与战略应对
    陆杰华, 林嘉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1): 59-68.  
    摘要906)   HTML53)    PDF(pc) (3341KB)(1224)    收藏

    中国预计将于2035年前后从当下中度老龄化社会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一阶段性演变意味着老年人口数量规模超大、高龄化现象凸显、失能失智群体剧增、人口负增长加速、劳动力缩减且抚养负担沉重等方面的人口特征更加突出,加之家庭结构转变、区域发展分化等因素交织,疾病扩张风险积聚、经济生产活力弱化、公共财政收支失衡、居民养老福祉保障不足、社会不平等诸多问题的加剧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灰犀牛”式风险。对此,应把握积极应对的机遇窗口期,在思路上更加注重风险的识别管控、化解风险的制度重构和长寿红利的释放,在举措上针对焦点性重大风险做好超前制度路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数智化情境下绿色低碳消费驱动机制论析
    陈凯, 李思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67-76.  
    摘要196)   HTML14)    PDF(pc) (1498KB)(1192)    收藏

    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特征的数智经济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必要在数智化情境下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驱动机制,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消费。基于此,对企业、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绿色低碳消费驱动作用进行分析,构建一个“技术赋能—行为重塑—制度创新—文化培育”的多元多维驱动框架,并结合结构化理论对驱动的机制作用进行分析,为扩展绿色低碳消费实践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青年时间焦虑刍议
    谷玉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102-109.  
    摘要538)   HTML37)    PDF(pc) (1521KB)(1144)    收藏

    工具理性的弥漫与审美价值的沦丧造成青年普遍的时间焦虑。当代青年的时间焦虑具体表现为时间内容与时间节奏的自主性丧失,以及由时间自主性丧失导致的对时间意义消解、对角色扮演和自我认同困境、对精神内耗累积负面情绪等的隐忧。为化解时间焦虑,青年通过主动熬夜重拾时间自主权,并借此实现对时间意义的重构、本真自我的找回以及焦虑情绪的纾解。熬夜尽管是当代青年破解时间焦虑困境的一种方式,但作为一种“畸变”的行为,并没能使青年完全脱离时间焦虑的泥淖。时间焦虑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逻辑。时间焦虑的化解既是青年实现个人救赎的内在诉求,也是整个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合理的睡眠是青年恢复社会性压力造成的紧张进而为更好承担社会性责任储备精力的重要途径。青年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必须与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相关照,关注自身在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中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能力,同时,社会层面的包容与激励是营造青年自由发展宽松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青年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杨菊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14-26.  
    摘要711)   HTML32)    PDF(pc) (2479KB)(1087)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且也是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机遇和挑战两个层面,从人口、经济和文化现代化三个维度,检视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探求化老龄化的现代化挑战为机遇、化老龄化的现代化机遇为现实的可能路径。结果发现,数量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既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面向新时代,他们庞大的数量、持续改善的资本禀赋、强大的(非)生产性潜力,有助于形成“长寿红利”、替补渐行消失的“人口红利”。同时,老龄化与少子化、高龄化、失能化的叠加,也会给现代化发展带来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精准研判人口老龄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着力构建“年龄友好、人人共享”的社会,撬动激活老龄人口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推动老龄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平台剥削用户数据的形态、成因及规制
    侯晨亮, 杨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76-83.  
    摘要279)   HTML15)    PDF(pc) (1839KB)(1000)    收藏

    数字技术变革改变了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在提高传统要素生产效率的同时,赋能数据成为经济发展新驱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资本意志和数字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数据实现了资本化和商品化蜕变,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平台资本将用户数据视为数据时代推行价值剥削机制的沃土,广泛开展数据“圈地”运动,无偿攫取用户数据,并进一步利用算法技术对用户施行精准剥削和循环剥削。应立足平台、数据、算法形成的三维市场结构,优化制度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农户绿色生产驱动机制构建研究—— 基于TAM-SLA理论框架
    陈凯, 朱伟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71-79.  
    摘要325)   HTML10)    PDF(pc) (1794KB)(999)    收藏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问题突出、碳减排压力明显、粮食安全遭受威胁等背景下,促进农户绿色生产是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省产粮大县农户的调研发现,由于绿色生产生计资本匮乏、规制政策不完善导致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出现背离现象,绿色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高。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AM)和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SLA),剖析了生计资本、政府规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农户绿色生产生计策略转型和生计结果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了农户绿色生产长效驱动机制,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促进农户绿色生产的本土化规制政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逻辑分析与路径研究
    潘小娟, 唐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85-92.  
    摘要341)   HTML25)    PDF(pc) (1629KB)(959)    收藏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需要回归社区,从社区自身固有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探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从当前的治理实践来看,社区具有生活属性,表现出规模小、样态差异大、公私兼具、侧重调整局部微小利益关系等特点。这些属性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治理内在依循底层逻辑、生活逻辑和社会逻辑,讲求权力分散、因地制宜、灵活便捷、包容实用、公正和谐。据此,优化社区治理,就要倡导内生发展,重视非正式运作,强化情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文化强国的建构逻辑
    邹广文, 李晓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5-13.  
    摘要468)   HTML56)    PDF(pc) (1716KB)(918)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推进,彰显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民族底色、人民情怀、辩证思维、历史使命与世界视野。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凝聚文化价值引领力、文化传承保护力、文化民生保障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创造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将文化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飞跃,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神聚魂、引航定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许徐琪, 季正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116-122.  
    摘要441)   HTML16)    PDF(pc) (1638KB)(889)    收藏

    伟大建党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伟大建党精神促使表达建党初期精神的概念更加全面、准确、科学、精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伟大建党精神分别从科学理论、责任义务、高尚境界、政治品质四个维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提振精神风貌、提升自我革命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个人信息认定标准的适用困境与出路—— 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路径
    张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106-114.  
    摘要281)   HTML7)    PDF(pc) (1762KB)(839)    收藏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核心落脚点之一“数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息的有效利用事关数据要素价值激活和数字经济红利释放双重目标的实现。个人信息是建构个人信息相关制度措施的基石概念,明确其规范构造是确保个人信息法律治理体系有序融贯的基本前提。这一法律概念解构所面临的“识别性要件失效风险”和“匿名化规则不确定性”等困境,给现行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法律规范的实效化带来了明显的梗阻感。对此,可以从风险社会理论出发,在分析个人信息概念的功能定位和匿名化技术的风险本质的基础上,将“场景化+动态化”风险控制理念合理嵌入个人信息概念认定之中,进而建立“双化协同+三维一体”的个人信息概念评价体系,以弥合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和法律规范稳定性之间的张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分析:进展、规律与路径优化
    崔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74-84.  
    摘要300)   HTML15)    PDF(pc) (2114KB)(830)    收藏

    植根中国本土实践,把握数字乡村建设进展和规律,是优化路径和实施方案的前提。基于两轮全国层面的村户抽样调研,通过典型指标的现状分析以及动态比较,发现现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呈现出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数字赋能农业潜力正在显现、多元数字化场景不断契合乡村治理需求、数字化应用与农民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等演进特征。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可总结为从弥合数字鸿沟到走向数字普惠、多场景下的全面数字赋能、不同区域和层级上呈现分类分化。基于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难点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要以普惠性为本质要求,分类梯次有序推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围绕考核标准、产业配套、主体协同、试点示范、数字产品、人才队伍等方面精准施策,不断优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及实现路径
    王宾, 赵朋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6): 48-57.  
    摘要205)   HTML12)    PDF(pc) (1961KB)(824)    收藏

    推进土壤健康管理,既是铸牢土壤本体安全、产出优质健康农产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特征,指出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要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产权目标为基础,通过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目标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着重阐释了中国土壤健康管理面临着理念认知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完善、资源禀赋弱和技术难突破等现实困境。从战略上提前谋划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理念上树立全要素土壤健康管理意识、模式创新上倡导用养结合,以及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双重法律规制理路
    王秋艳, 万国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4): 72-84.  
    摘要382)   HTML19)    PDF(pc) (2345KB)(795)    收藏

    ChatGPT等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和风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攀升均加剧了法律的不确定性。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态势下,在激励创新中统筹规范发展应成为我国现阶段的规制目标,对其规制应注意包容性与灵活性的制度安排。特别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规制挑战、监管挑战和问责挑战冲击,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应避免过度倚赖传统以政府为中心的规制方式,而应采取“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过程合规激励和结果威慑效应齐彰,且深度融合法律逻辑、技术逻辑与产业逻辑的双重法律规制理路。该规制理路以敏捷治理理论及元规制理论为理据,以聚焦于市场主体本质与能动性的过程性规制为主导,结果性规制为补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模型、数据和生成内容等从技术过程到行为结果形成各有侧重且协调配合的系统规制进路。同时还需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度保障,尤其是有必要从风险化解和权益保障入手进行责任松绑和规制补强,引入安全港规则及发展保障基金制度,实现立法上的先进性和运用上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当代人口控制政策形成、强化和调整历程分析
    王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27-40.  
    摘要692)   HTML12)    PDF(pc) (2356KB)(781)    收藏

    中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是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以降低生育水平为要求、以提供和实施避孕节育措施为手段的政策体系。该政策初步形成于1962年(推行于城市和农村人口稠密区),对城市居民生育行为由多育向少育转变有积极引导作用;全面实施于1973年,以晚婚、最多生育二孩和间隔四年为要求,对民众特别是农民的传统生育行为有极大矫正作用,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强化于1980年,以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为标志(农村实行的则是一胎半政策)。这一政策将国家人口控制目标放在首位,城乡生育率在短期内降至更替水平及以下,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新一代青年人婚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改变,晚婚、内生性少育成为主导。有鉴于此,二孩生育限制逐渐放开,进而放开三孩生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