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元宇宙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张爱军, 贾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97-105.  
    摘要368)   HTML11)    PDF(pc) (1841KB)(1732)    收藏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指人在自由人联合体内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外在条件限制,自主自愿地发展自己的脑力、体力的过程,其前提和真实性体现在劳动实践。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应用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不断交互、融合、发展,甚至演变成共生状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从物理人到数字人再到沉浸人,让人的发展中的思想情感、认知体验、创新思维、现实需求等方面得到了超越现实空间的自由延伸,以在环境转变的新场域为基础激发人可能发展的无限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元宇宙虚拟技术作为成长型新数字技术,其建构的虚拟空间存在未知变数,在人促进全面发展的无限制自由意识下衍生出系列消极行为。要有效遏制消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扩散,就需借助技术辅助治理,并依靠强制力作为保障措施,加强元宇宙虚拟空间相关的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元宇宙虚拟空间运行规章制度,在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自我建设中展现出人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数字鸿沟审视
    胡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60-69.  
    摘要548)   HTML49)    PDF(pc) (1817KB)(1259)    收藏

    城乡数字鸿沟是工业经济时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已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既拉大了城乡数字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数字相关性收入的差距。数字化已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升级,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促进农民富裕的制度机制,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和乡村数字化治理,促进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共建共享。通过数字城市带动和哺育数字乡村,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城乡之间经济机会平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性别与家庭视角下的包容性生育政策研究
    胡湛, 李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47-52.  
    摘要289)   HTML21)    PDF(pc) (1429KB)(987)    收藏

    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宽松化进程接近边界,生育政策面临包容性转型升级。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强调配套支持措施,尝试整合“多生”与“善养”,对包容性进行了初步诠释并确立了政策转型起点,然而存在政策缝隙并可能对女性发展和家庭格局形成误伤。应以性别和家庭为视角充实包容性,正视生育多元化的同时重视治理扩容,赋权赋能于家庭并推进女性全面发展,在强化性别平等和家庭建设的基础上重新诠释“生育”,进而有效落实包容性生育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标重塑及路径策略
    于法稳, 林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38-45.  
    摘要324)   HTML18)    PDF(pc) (1679KB)(967)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从农业生产资源要素、农业面源污染两个方面,系统剖析了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新征程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重新思考,确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食物供给能力相统一的根本目标、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国民健康的保障相统一的地位目标、单一的生产功能与融合的多功能性相统一的功能目标、实现生产环境健康与产能质量相统一的质量目标。从树立广义的健康理念、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依靠科技创新与装备以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路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动机及激励研究—— 基于共建共治共享视角
    梁贤艳, 江立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53-59.  
    摘要365)   HTML14)    PDF(pc) (1500KB)(906)    收藏

    城市老年人可以发挥时间、经验、威望、社会关系网络等优势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从而破解困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居民冷漠”难题;但现实中城市老年人往往多在休闲娱乐等表层参与社区活动,缺少对社区治理的深度参与。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具有以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性参与动机、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参与动机、以价值为核心的后现代性参与动机以及以体验为核心的模糊性参与动机。激发城市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意愿需要遵循模糊动机清晰化、清晰动机内化、内在动机进阶化机理,建立基于认知、关联、信心及满意的激励机制,最终实现持久稳定的深度参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老年人数字成瘾的体系化治理
    孙瑜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1): 69-80.  
    摘要593)   HTML42)    PDF(pc) (2545KB)(748)    收藏

    很多老年人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出现数字成瘾,既存治理体系只关注这一边缘群体的数字融入,并没有回应加速老龄人口失能的网瘾老龄化、银发低头族等社会问题。注意力经济模式下数字平台为瓜分银发流量,对有钱有闲的第三年龄阶层实施诱导成瘾的数字操纵。针对北京地区329名老龄被试的调研发现,成瘾表征者的比例不容轻视,且平台操纵行为对被试成瘾程度有显著正影响关系。老年人数字素养薄弱等因素导致依靠个体权利自决、自下而上的权利法方案失效,平台操纵隐蔽易变等因素导致体现法律家父主义、自上而下的管制法方案失灵。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和老年人数字欺诈的治理实践启示,匿名、动态互联网中的新兴数字风险需要依靠体系化的治理。对更具复杂性的老年人数字成瘾,应当建构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轴心,竞争规制、信息规制、算法规制、反身规制多种路径相互支撑的反成瘾治理架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杨菊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14-26.  
    摘要522)   HTML32)    PDF(pc) (2479KB)(732)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且也是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机遇和挑战两个层面,从人口、经济和文化现代化三个维度,检视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探求化老龄化的现代化挑战为机遇、化老龄化的现代化机遇为现实的可能路径。结果发现,数量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既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面向新时代,他们庞大的数量、持续改善的资本禀赋、强大的(非)生产性潜力,有助于形成“长寿红利”、替补渐行消失的“人口红利”。同时,老龄化与少子化、高龄化、失能化的叠加,也会给现代化发展带来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精准研判人口老龄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着力构建“年龄友好、人人共享”的社会,撬动激活老龄人口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推动老龄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重度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特征、风险识别与战略应对
    陆杰华, 林嘉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1): 59-68.  
    摘要574)   HTML53)    PDF(pc) (3341KB)(730)    收藏

    中国预计将于2035年前后从当下中度老龄化社会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一阶段性演变意味着老年人口数量规模超大、高龄化现象凸显、失能失智群体剧增、人口负增长加速、劳动力缩减且抚养负担沉重等方面的人口特征更加突出,加之家庭结构转变、区域发展分化等因素交织,疾病扩张风险积聚、经济生产活力弱化、公共财政收支失衡、居民养老福祉保障不足、社会不平等诸多问题的加剧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灰犀牛”式风险。对此,应把握积极应对的机遇窗口期,在思路上更加注重风险的识别管控、化解风险的制度重构和长寿红利的释放,在举措上针对焦点性重大风险做好超前制度路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历程、趋势与政策建议
    张琛, 孔祥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3): 31-38.  
    摘要468)   HTML23)    PDF(pc) (1611KB)(724)    收藏

    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盲目流动到限制流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逐步放开到全面放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以人为本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之间的“钟摆式”流动和流动半径缩小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典型特征。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将会深刻影响农村劳动力供给,县域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要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规律、坚持渐进性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和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数字化交往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提升策略
    郭倩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80-87.  
    摘要230)   HTML21)    PDF(pc) (1668KB)(722)    收藏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主体交往的整体性变革。主体借助数字身份进行自我表达与社交呈现,这种非具身化的交往形式正不断实现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式融合,以及复合场景的空间转换。同时,这种多向交互、去中心化的交往方式使得公共性的出场样态日益呈现出去空间化和离身对话性的新特点。日益普遍的数字化交往也放大了单体化、私利化、多元化趋向,造成公共生活退化、公共议题失落以及价值共识消解等公共性困境,体现出在现代性自反性的裹挟中还没有摆脱工具理性束缚。数字化交往空间公共性的提升不仅需要主体在交往实践中基于伦理道德的自律以及交往理性的建构,而且也需要技术规则的强力支撑以形成规范意义上的他律,弥合数字媒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积极寻求二者的共融与整合, 通过强化公共议题引导与公共规则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于个人意识、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形塑和谐有序的数字化交往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平台经济互联互通:规制源流、进路与中国方案
    刘乃梁, 吕豪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35-46.  
    摘要287)   HTML17)    PDF(pc) (2319KB)(688)    收藏

    逐利本能驱使下大型科技平台常以打造平台生态系统为由构筑“围墙花园”,反垄断执法与行业监管双向推动的平台互联互通则成为破除“围墙花园”的对标之策。平台互联互通缘起于封禁行为之治理,在恢复平台市场竞争秩序的目标设定下,努力调和平台私人性与公共性、自主经营与公共责任之间的价值冲突。主要反垄断辖区业已在平台经济反垄断浪潮中形成以技术改良、协同规制、公共责任为特征的互联互通竞争政策进路。我国平台互联互通实践试图依托“守门人”、反垄断合规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来弥补传统竞争法规制局限,实现反垄断法的预防式实施转向。平台互联互通的中国方案仍应立足反垄断与行业管制的协同规制进路,并通过谦抑理念与比例原则有效厘定平台互联互通的竞争边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及实现路径
    王宾, 赵朋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6): 48-57.  
    摘要164)   HTML12)    PDF(pc) (1961KB)(678)    收藏

    推进土壤健康管理,既是铸牢土壤本体安全、产出优质健康农产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特征,指出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要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产权目标为基础,通过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目标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着重阐释了中国土壤健康管理面临着理念认知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完善、资源禀赋弱和技术难突破等现实困境。从战略上提前谋划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理念上树立全要素土壤健康管理意识、模式创新上倡导用养结合,以及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算法推荐场域中的权力转移与价值引领
    薛永龙, 吴学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4): 95-102.  
    摘要277)   HTML22)    PDF(pc) (1730KB)(647)    收藏

    作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融合的新“技术物”,算法推荐实现了信息与人之间的分众化、精准化、高效化匹配,推动了信息传播领域内多种权力发生转移。由于算法推荐以主体偏好和资本逻辑为价值支点,造成人的兴趣点固化、视线窄化、思想极化,这不仅挤压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覆盖和现实生存空间,还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引导、认同、整合功能。摆脱算法推荐场域中价值引领的困局,需协同利用权力规制、技术革新、制度治理及素养提升的合力,通过重塑算法权力边界防范系统性价值危机,优化算法运行引擎矫正技术的固有偏见,健全算法约束机制遏制劣质信息的弥散,增强主体自律意识培育健康的价值生态,以此推动技术进步、人的发展与价值引领的耦合共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当代人口控制政策形成、强化和调整历程分析
    王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27-40.  
    摘要388)   HTML12)    PDF(pc) (2356KB)(644)    收藏

    中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是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以降低生育水平为要求、以提供和实施避孕节育措施为手段的政策体系。该政策初步形成于1962年(推行于城市和农村人口稠密区),对城市居民生育行为由多育向少育转变有积极引导作用;全面实施于1973年,以晚婚、最多生育二孩和间隔四年为要求,对民众特别是农民的传统生育行为有极大矫正作用,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强化于1980年,以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为标志(农村实行的则是一胎半政策)。这一政策将国家人口控制目标放在首位,城乡生育率在短期内降至更替水平及以下,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新一代青年人婚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改变,晚婚、内生性少育成为主导。有鉴于此,二孩生育限制逐渐放开,进而放开三孩生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文化强国的建构逻辑
    邹广文, 李晓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5-13.  
    摘要425)   HTML51)    PDF(pc) (1716KB)(642)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推进,彰显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民族底色、人民情怀、辩证思维、历史使命与世界视野。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凝聚文化价值引领力、文化传承保护力、文化民生保障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创造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将文化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飞跃,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神聚魂、引航定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劳动力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及其战略应对
    陆杰华, 韦晓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3): 18-30.  
    摘要423)   HTML23)    PDF(pc) (2246KB)(634)    收藏

    不断加深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带来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目前,中国劳动力老化态势日趋严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老化程度日益加深但增速减缓,城乡、省际间劳动力老化程度严重不均,未来劳动力老化水平将长期保持在超出40%的高位,高度老化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将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常态。劳动力老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主要从劳动要素、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三方面展开:劳动力老化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放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削弱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贸易模式的竞争优势,长远上看也不利于国家和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下一步超前应对劳动力老化的策略应从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提升劳动力资源质量、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展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论析
    刘振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31-37.  
    摘要416)   HTML116)    PDF(pc) (1354KB)(627)    收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找到了“两个答案”:一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新路,二是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党的自我革命。“两个答案”把人民监督政府的执政他律与党的自我革命的执政自律相结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两个答案”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党的建设的学说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人民性与党性的有机统一的理论特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着力于“两个答案”的内外联动和贯通协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治国理政方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青年时间焦虑刍议
    谷玉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102-109.  
    摘要417)   HTML31)    PDF(pc) (1521KB)(603)    收藏

    工具理性的弥漫与审美价值的沦丧造成青年普遍的时间焦虑。当代青年的时间焦虑具体表现为时间内容与时间节奏的自主性丧失,以及由时间自主性丧失导致的对时间意义消解、对角色扮演和自我认同困境、对精神内耗累积负面情绪等的隐忧。为化解时间焦虑,青年通过主动熬夜重拾时间自主权,并借此实现对时间意义的重构、本真自我的找回以及焦虑情绪的纾解。熬夜尽管是当代青年破解时间焦虑困境的一种方式,但作为一种“畸变”的行为,并没能使青年完全脱离时间焦虑的泥淖。时间焦虑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逻辑。时间焦虑的化解既是青年实现个人救赎的内在诉求,也是整个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合理的睡眠是青年恢复社会性压力造成的紧张进而为更好承担社会性责任储备精力的重要途径。青年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必须与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相关照,关注自身在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中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能力,同时,社会层面的包容与激励是营造青年自由发展宽松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青年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分析:进展、规律与路径优化
    崔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74-84.  
    摘要202)   HTML15)    PDF(pc) (2114KB)(598)    收藏

    植根中国本土实践,把握数字乡村建设进展和规律,是优化路径和实施方案的前提。基于两轮全国层面的村户抽样调研,通过典型指标的现状分析以及动态比较,发现现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呈现出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数字赋能农业潜力正在显现、多元数字化场景不断契合乡村治理需求、数字化应用与农民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等演进特征。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可总结为从弥合数字鸿沟到走向数字普惠、多场景下的全面数字赋能、不同区域和层级上呈现分类分化。基于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难点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要以普惠性为本质要求,分类梯次有序推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围绕考核标准、产业配套、主体协同、试点示范、数字产品、人才队伍等方面精准施策,不断优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平台剥削用户数据的形态、成因及规制
    侯晨亮, 杨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 4 (5-6): 76-83.  
    摘要230)   HTML15)    PDF(pc) (1839KB)(578)    收藏

    数字技术变革改变了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在提高传统要素生产效率的同时,赋能数据成为经济发展新驱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资本意志和数字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数据实现了资本化和商品化蜕变,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平台资本将用户数据视为数据时代推行价值剥削机制的沃土,广泛开展数据“圈地”运动,无偿攫取用户数据,并进一步利用算法技术对用户施行精准剥削和循环剥削。应立足平台、数据、算法形成的三维市场结构,优化制度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