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视角下数据基础制度构建
    刘志雄, 林登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54-66.  
    摘要91)   HTML9)    PDF(pc) (2168KB)(350)    收藏

    数据基础制度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高水平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中,规制、技术与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交织构成了数据资源流通和价值释放的主要瓶颈。而数据基础制度通过“数据引力波”效应,在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上实现数据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数据主权护盾”为核心,从规则、组织和技术上构建层次化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高水平的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围绕标准、支撑和价值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系统优化数据基础制度,形成“三维一体”框架体系,促进数据市场的规范、高效发展,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转向与实践路径
    罗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3): 14-23.  
    摘要138)   HTML20)    PDF(pc) (1925KB)(247)    收藏

    伴随社会发展,城乡融合的理念从强调城市发挥主导作用转向强调乡村社会的主体性,逐步发展出城市带动式、城乡联动式、乡村驱动式的思路。结合对某县案例的分析,这三重思路分别指向了解决过往城乡二元体制遗留问题、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和面向未来布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这些实践相互交织、叠加,从时间维度上解释了各地城乡发展症结各异的缘由。因而,城乡融合发展须遵循将三重思路动态贯通的实践路径,应进一步理顺基层的条块关系,建立各主体相配合、各机制相协调的治理体系,避免陷入由城市主义与田园主义主导的前置预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双元劳动力扩容与县域高质量充分就业
    崔瑜, 黄莎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3): 41-52.  
    摘要113)   HTML10)    PDF(pc) (2278KB)(236)    收藏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县域城镇化建设和就业优先战略,为县域高质量充分就业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当前县域劳动力技能出现了分化的典型特征,不同技能劳动力产生差异化的就业流向,导致县域高、低技能双元劳动力流失,县域空心化问题突出。具体而言,高技能劳动力流向“扶梯区域”寻求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低技能劳动力试图就近市民化,但因技能不足处于零工化状态,或在农村地区待业、失业;在县域稳定就业的大多是中等技能劳动力,县域就业活力不足。双元劳动力扩容需要着力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探索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县域高质量充分就业路径。双元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以“聚人气”式发展促进县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实现乡村振兴、县域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
    杨昊月, 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3): 53-60.  
    摘要233)   HTML18)    PDF(pc) (1517KB)(232)    收藏

    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日益显著。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就业的高效性、稳定性、平衡性、发展性和丰富性提供了新动力。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强大的就业提质扩容效应,亟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灵活就业规范管理的数字化体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健全支持体系稳住重点群体,构建新型劳动保护规制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质生产力的数据要素:特质及其适宜性制度基础
    杨虎涛, 唐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23-34.  
    摘要137)   HTML13)    PDF(pc) (2127KB)(230)    收藏

    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从土地、资本、技术到数据,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不仅映射出生产力质变过程中要素重要性的相对变化,也意味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围绕着更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制度建设。新质生产力以智能+绿色为发展主线,数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数据的衍生性、非消耗性、非竞争性、互补性等特征,数据要素的确权、收益分配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也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结合数据的上述特征,数据制度安排的关键在于基于共享与流动前提下,平衡隐私保护和预防垄断,但需要区分不同层级数据的共享与开放程度。对开放和隐私间平衡度把握的差异,也使各国的数据制度有所不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数据要素制度安排上的突出优势在于公共数据体量庞大,国有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数据互补性强,更强调公共数据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由于数据在技术逻辑上具有集中分布式特征,数据要素的制度构建可以依托数据中心、数据交易所的制度标准优势,提高制度集成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老富协同: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动态研究
    原新, 徐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46-54.  
    摘要144)   HTML13)    PDF(pc) (1623KB)(178)    收藏

    伴随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我国社会状态正由“未富先老”转向“老富协同”。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阶段性特征,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理论认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需要。继续和稳固“老富协同”状态并行稳致远,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夯实社会财富储备;同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创美好生活,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更“富”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富协同”,促进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工作新发展格局
    李迎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2): 5-15.  
    摘要219)   HTML23)    PDF(pc) (1834KB)(177)    收藏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经典)意义的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适应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需要,也呼应了国际社会工作传统界限扩展的专业背景。大社会工作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将面临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效能、专业地位、供给主体、学科形态等的全面转型。这一深刻的转型过程将伴随如何坚持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主性以及新形势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协调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社会工作国际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因应新征程新使命,推进社会工作转型的目标是加快构建社会工作新发展格局:基于社会工作的本质定位社会工作与大社会工作的关系;加快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的互构;以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抓手;发挥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时代的理论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
    任晓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5-12.  
    摘要202)   HTML31)    PDF(pc) (897KB)(162)    收藏

    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对新时代进行理论构建的主观认识发展过程。着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和党的十八大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新实践,党中央提出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此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的理论认识在新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日益深化,经过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以及从党的二十大至今的三个逐渐深化的认识发展阶段,新时代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引领和实践形塑的作用也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视角对新时代的理论构建,涵盖对新时代的世界发展形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历史任务和理论创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构建起对中国发展阶段的新判断,奠定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坚实理论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卓越理论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数字乡村治理与村民本体性安全再造
    江立华, 张传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3): 5-13.  
    摘要154)   HTML28)    PDF(pc) (1664KB)(157)    收藏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是村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空间,村民本体性安全是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稳定器与深层目标。通过借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以浙江省长兴县“未来乡村”数字化治理实践作为案例,探讨数字治理如何促进村民本体性安全的再造。“未来乡村”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一定程度上关照到村民的主体价值,为村民本体性安全再造提供了数字化可能性,并且形成了维持外部稳定的制度路径、增强周边环境控制感的关系路径以及重塑乡村和自我价值的内在路径。数字化治理不但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而且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减轻村民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家文化为例
    杨菊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67-78.  
    摘要97)   HTML10)    PDF(pc) (1764KB)(149)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的动力源泉。优秀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精神力量。探析家的意义、家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家文化与“五化并联”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新时代准确把握以家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与优秀家文化相得益彰、相互成就。优秀家文化可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引领、丰厚的精神滋养、强劲的发展动力,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可为新时代优秀家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转化提供崭新的机遇和光明的前景,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繁荣与辉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Z世代网络互动仪式的生成机制分析
    杨宇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3): 105-113.  
    摘要134)   HTML22)    PDF(pc) (1737KB)(146)    收藏

    Z世代通过圈层化聚集实现共同在场、通过符号构建实现圈层互动、通过情感共享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由此实现亚文化的意义构建和价值生成。通过构建局部情境的圈层化互动,Z世代实现了自我确证和社会认同。通过文字符号和非文字符号的再造,Z世代建立起了排除圈外人的符号壁垒,营造了一种风格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符号景观,实现了亚文化的展演。从对仪式“神圣物”的共同关注中,Z世代形成了密切的相互关注和节奏连带,实现了集体的狂欢和情感能量的生成,从现实的社会结构中“脱嵌”出来,构建了新的关系模式并实现了亚文化价值的生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适应性发展探究
    王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2): 100-109.  
    摘要126)   HTML13)    PDF(pc) (1913KB)(135)    收藏

    产业需求和人力资本供给两者的供需匹配是有效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和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重要一环,是在科技变革、就业观念转变、少子老龄化等背景下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核心保障。基于适应性系统视角,探讨阻碍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之间供需平衡和高效发展的现象和根因,分析教育、人事和产业部门等多元主体本身及互相之间的显著性问题,包括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数字化建设缺乏、职业与专业不对接、社会规训影响等,进而从数据治理、管理体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提出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适应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人口安全问题研究
    陆杰华, 孙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35-45.  
    摘要165)   HTML12)    PDF(pc) (1983KB)(133)    收藏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人口发生重要转折的历史新时期和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新时代国家人口安全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累积性、滞后性、传导性、时空性、长周期性等鲜明特征,在人口数量安全、人口质量安全、人口结构安全、人口分布安全以及人口公共安全等方面都面临新风险和新挑战,其首要问题已经转变为持续超低生育率累积的长周期性人口负增长问题。维护和保障新时代国家人口安全,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以人口高质量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战略新要求,增强全民人口风险意识,把握人口安全问题的次序性和优先性,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政策和人口风险动态预警体系,健全防范人口风险长效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人口安全道路,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人口治理体系革新,彰显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迈向一体化:自然资源治理的模式转向探究
    黄锡生, 李旭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33-45.  
    摘要94)   HTML12)    PDF(pc) (1775KB)(132)    收藏

    自然资源一体化治理是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在治理语境下,当前自然资源治理存在“要素化”“分割式”与“命令型”困境。自然资源一体化治理,是将自然资源视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单元,统筹多元力量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能有效应对以上治理问题。自然资源一体化治理虽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但其落实落地仍需相匹配的法律形式与制度内容予以保障。一方面,要加快自然资源立法体系化进程。另一方面,需通过自然资源统一规划、全链条治理与综合执法制度的构建,实现一体化治理中的治理要素整合;借助有效的合意模式、组织制度与动力保障,推动政府间在一体化治理中的协同合作;完善提升公众参与效能和推进市场机制发展的制度内容,促进形成一体化治理中的多元参与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王炳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2): 16-28.  
    摘要169)   HTML9)    PDF(pc) (2010KB)(130)    收藏

    民主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是各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追求民主化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现代化并进行百余年探索的历史,既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也是一部以民主化推动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离不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通过发挥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和人民性优势,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人民性的价值指引,健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优化民主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增强社会活力与发展社会生产力
    田鹏颖, 陈飞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15-22.  
    摘要124)   HTML19)    PDF(pc) (1539KB)(120)    收藏

    社会活力是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在,对于这个社会是否拥有外部的抵抗力和内部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活力与生产力发展关系,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必然路径;同时,增强社会活力也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终极追求。明确通过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从而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包括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方面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且新型劳动者构成其中的主体性因素,这便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营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国家能力视域下数字治理能力建构理路
    张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2): 64-73.  
    摘要139)   HTML11)    PDF(pc) (1678KB)(118)    收藏

    数字治理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数字产业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交往形态、文化形态发生深刻变迁,数字治理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对提升国家能力及社会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条件。伴随数字治理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方面,国际治理体系也加速进化,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体系完善过程中,由于体制特性、制度特性和发展阶段差异,中国的数字治理与西方数字治理在治理话语、机制、目标上存在着本质性差异。明确国家的数字治理角色和数字技术的辅助治理工具作用,把握数字治理技术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关系,正视数字交往形态变迁对国家数字治理的影响,在现实中不断巩固国家的数字治理主体地位,激发数字治理效能,建立全过程数字治理体系,促进数字治理效益转化,加强国家对数字治理的算法引导和监督,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话语体系,提升我国的数字治理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智能革命与加速主义
    刘永谋, 伍铭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74-82.  
    摘要194)   HTML13)    PDF(pc) (1631KB)(116)    收藏

    智能革命方兴未艾,引发新一轮技术加速和加速主义的浪潮以及对相关技术风险和技术伦理问题的关注。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就处于一个逐渐加速发展的过程,但直到信息文明,整个人类社会才进入普遍加速。技术加速主义者认为应该尽全力促进技术加速,任何试图控制技术力量的努力,都阻碍真理前进,必须要全部取消。而政治加速主义者主要讨论技术加速如何改变当代政治活动,尤其聚焦于技术加速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加速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当今社会是否真在加速就应当受到质疑,而且加速主义太过于决定论,他们承诺的美好未来生活也许并不会如期到来,人类社会反而会在技术加速下变得更糟,人类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反而会受到技术加速的伤害。站在有限主义的立场上,既不能一味反对技术加速,也不能简单鼓励技术加速,而是应当秉持科技谦虚主义,将加速控制在合适的度,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
    何虎生, 方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2): 29-37.  
    摘要132)   HTML9)    PDF(pc) (1586KB)(111)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更体现着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属性。第一,中华文化以自身的突出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意涵;第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接续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道路;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深刻地体现于文明逻辑、实践逻辑与发展逻辑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现代化发展探索的中国方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特征研究
    高秋明, 廖藏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83-94.  
    摘要129)   HTML9)    PDF(pc) (1880KB)(110)    收藏

    基于某大型城市2015年和2023年国家卫生统计行政数据,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入手,刻画近10年来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机构及乡镇特征。使用包含90余个乡镇120余家乡镇卫生院和2000余家村卫生室的样本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在数量方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数量变动没有明显的推动因素,但卫生室的进入或退出与更低的医生数量相关联。在质量方面,更高的服务能力与更高的医生数、设备数相联系;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卫生院展现的服务能力更强,而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更弱。针对卫生室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专业医师引入能够有效提升其服务能力,但针对卫生院的类似措施却未产生明显效果。中医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在欠发达乡镇更多。结果提示:乡镇之间医疗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对乡村两级机构的倚重不同,欠发达乡镇需要着力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在推进村卫生室发展方面,提高医生数量和提升专业化水平可以协同推进,同时需要落实标准化卫生室的设备配备;在推进乡镇卫生院发展方面,需要完善医联体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在推进特色医疗服务开展方面,需要做实特色而不是流于形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