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连宏萍, 韩文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55-66.  
    摘要138)   HTML6)    PDF(pc) (1599KB)(1086)    收藏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基于对产业融合内涵和特征的总结,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安徽砀山县、山东曹县、江西大余县等电子商务发展案例,分析农村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生产、产业链优化、市场拓展、协同服务等四个机制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从产业融合路径、人才培育模式、乡村治理结构等方面总结了农村电子商务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并从产业、市场环境和农民主体等角度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产业链协同不足与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瓶颈与要素相互流动阻滞、数字素质水平较低与风险抵御能力差等挑战。最后,从“三位一体”角度,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结论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用提供决策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数智化情境下绿色低碳消费驱动机制论析
    陈凯, 李思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67-76.  
    摘要135)   HTML9)    PDF(pc) (1498KB)(760)    收藏

    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特征的数智经济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必要在数智化情境下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驱动机制,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消费。基于此,对企业、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绿色低碳消费驱动作用进行分析,构建一个“技术赋能—行为重塑—制度创新—文化培育”的多元多维驱动框架,并结合结构化理论对驱动的机制作用进行分析,为扩展绿色低碳消费实践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视角下数据基础制度构建
    刘志雄, 林登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54-66.  
    摘要134)   HTML10)    PDF(pc) (2168KB)(541)    收藏

    数据基础制度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高水平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中,规制、技术与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交织构成了数据资源流通和价值释放的主要瓶颈。而数据基础制度通过“数据引力波”效应,在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上实现数据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数据主权护盾”为核心,从规则、组织和技术上构建层次化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高水平的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围绕标准、支撑和价值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系统优化数据基础制度,形成“三维一体”框架体系,促进数据市场的规范、高效发展,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法律责任豁免制度研究
    杨丰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98-112.  
    摘要316)   HTML10)    PDF(pc) (2000KB)(440)    收藏

    我国人工智能监管沙盒存在着维护安全有余而支持创新不足的现状,尤其表现为法律责任豁免制度的阙如。在制度供给方面,尽管我国针对人工智能行业实施的包容审慎政策包含责任豁免意蕴、相关法律规范亦留有责任豁免空间,但具体监管规则缺乏责任豁免的制度安排,导致参与沙盒测试的人工智能提供者没有获得责任豁免的创新激励优待。对此,应以客观归责理论为依据梳理法律责任豁免的理论逻辑与合法性基础,廓清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不予豁免、行政责任裁量豁免的责任豁免范畴。在此基础上,限定责任豁免的实质要件,并通过明确责任豁免主体、设计约束性指导机制、实现免责监督与救济来完善责任豁免程序,以构建契合我国人工智能监管沙盒实际与发展需求的法律责任豁免制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质生产力的数据要素:特质及其适宜性制度基础
    杨虎涛, 唐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23-34.  
    摘要201)   HTML13)    PDF(pc) (2127KB)(384)    收藏

    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从土地、资本、技术到数据,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不仅映射出生产力质变过程中要素重要性的相对变化,也意味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围绕着更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制度建设。新质生产力以智能+绿色为发展主线,数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数据的衍生性、非消耗性、非竞争性、互补性等特征,数据要素的确权、收益分配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也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结合数据的上述特征,数据制度安排的关键在于基于共享与流动前提下,平衡隐私保护和预防垄断,但需要区分不同层级数据的共享与开放程度。对开放和隐私间平衡度把握的差异,也使各国的数据制度有所不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数据要素制度安排上的突出优势在于公共数据体量庞大,国有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数据互补性强,更强调公共数据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由于数据在技术逻辑上具有集中分布式特征,数据要素的制度构建可以依托数据中心、数据交易所的制度标准优势,提高制度集成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区域贸易协定合格评定条款发展与中国因应
    刘斌, 柳春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44-54.  
    摘要84)   HTML5)    PDF(pc) (1666KB)(367)    收藏

    合格评定作为确保产品符合技术法规或标准的关键手段,既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也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载体。面对区域价值链深度整合的现实需求,区域贸易协定通过深化升级《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中的条款,构建起更高层级的合格评定国际规制协调框架。在对CPTPP、USMCA、EJEPA和RCEP等大型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合格评定条款进行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发现中国的合格评定规制实践在合格评定机构非歧视待遇、国际标准制定和透明度履行等方面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议从完善《认证认可条例》、引领国际标准制定、培育国际知名合格评定机构以及优化透明度机制方面着手,构建兼具国际规范与本国特色的合格评定体系,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生命周期赤字理论视角下“一老一小”问题研究
    石燕, 陈友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77-88.  
    摘要111)   HTML6)    PDF(pc) (1615KB)(351)    收藏

    近年来,出于对超低生育率与快速老龄化的担忧,政府、社会与学界对“一老一小”问题的关注大大增加,政府也加大了对“一老一小”的政策支持力度。学界多认为中间一代同时面临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的双重压力,但对其双重压力的真实性却缺少探究。通过以生命周期赤字理论为框架,从国家和家庭两个层面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国家在“一老一小”上的公共转移支付总量不多且占比较低,并未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压力。家庭内部的代际转移支付并不是单向的、两代人之间的,代际转移支付会根据祖辈和父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减轻家庭压力。以照顾责任为切入点分析发现,虽然国家在“一老一小”照顾上有多种路径,但总体参与度低、责任承担不足,家庭承担着“一老一小”照顾的主要责任,但家庭照顾责任也并未只落在父辈身上,祖辈和孙辈都会参与家庭照顾责任的承担中,且家庭内部赡养老人与抚育小孩在时间上多不出现重叠。超低生育率与少子老龄化导致的更多是老年照料赤字与少儿照料盈余。基于此,应摒弃对“一老一小”问题的认知偏差,关注高龄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顾,适度降低家庭对儿童教育的高额投入、以多代整合视角看待家庭中“一老一小”照顾的代际互助和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由透明到参与:人工智能信任的法律建构
    黄文杰, 刘清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97-109.  
    摘要195)   HTML9)    PDF(pc) (1715KB)(310)    收藏

    目前人工智能的治理试图以算法透明的方式来实现公众信任。可是,既有的人工智能算法不仅因其大语言模型的复杂性而难以实现内部透明,也碍于算法解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外部透明多有阻碍。从数字人文主义的思路出发,人工智能信任的建构应当从技术主义转向对人类主体价值的强调。故此,人工智能信任的建构应以社会公众的“共同善”为目标,从过去依赖技术的透明式治理走向发挥人类力量的参与式治理。参与式治理的关键不仅在于为个体赋权,还包括以集体赋权来发挥包括个人用户、人工智能提供者、社会组织以及国家机构在内的不同主体的积极作用。参与式治理能够从内部的算法合规设计与外部的算法监督机制两个方面来建构,由此实现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信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阐释
    贾立政, 魏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5-15.  
    摘要147)   HTML27)    PDF(pc) (1369KB)(278)    收藏

    认识和认识论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是现代化成功的必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认识上也达到新境界,其深层逻辑是背后的认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直面当今世界重大变革,积极探索的思想结晶。它以问题导向为标识,在认识主体问题上,凸显中华文明主体性,主张在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在认识起点问题上,突出问题意识,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直面现实;在认识路径问题上,主张敢闯敢试、创新进取;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为真理而斗争;在认识辩证发展规律问题上,坚持守正创新。面对以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等复杂挑战,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老富协同: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动态研究
    原新, 徐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46-54.  
    摘要197)   HTML14)    PDF(pc) (1623KB)(269)    收藏

    伴随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我国社会状态正由“未富先老”转向“老富协同”。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阶段性特征,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理论认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需要。继续和稳固“老富协同”状态并行稳致远,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夯实社会财富储备;同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创美好生活,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更“富”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富协同”,促进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家文化为例
    杨菊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67-78.  
    摘要152)   HTML11)    PDF(pc) (1764KB)(244)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的动力源泉。优秀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精神力量。探析家的意义、家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家文化与“五化并联”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新时代准确把握以家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与优秀家文化相得益彰、相互成就。优秀家文化可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引领、丰厚的精神滋养、强劲的发展动力,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可为新时代优秀家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转化提供崭新的机遇和光明的前景,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繁荣与辉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人口安全问题研究
    陆杰华, 孙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35-45.  
    摘要230)   HTML14)    PDF(pc) (1983KB)(243)    收藏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人口发生重要转折的历史新时期和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新时代国家人口安全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累积性、滞后性、传导性、时空性、长周期性等鲜明特征,在人口数量安全、人口质量安全、人口结构安全、人口分布安全以及人口公共安全等方面都面临新风险和新挑战,其首要问题已经转变为持续超低生育率累积的长周期性人口负增长问题。维护和保障新时代国家人口安全,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以人口高质量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战略新要求,增强全民人口风险意识,把握人口安全问题的次序性和优先性,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政策和人口风险动态预警体系,健全防范人口风险长效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人口安全道路,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人口治理体系革新,彰显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机制与路径
    沈坤荣, 周铃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34-43.  
    摘要111)   HTML6)    PDF(pc) (1360KB)(243)    收藏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载体。数实融合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引发的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趋势,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数实融合通过数据要素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和网络效应发挥这三种存在有机联系的具体形式,赋能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从而有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以数实融合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对产业补短板锻长板布前沿的驱动作用,形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合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时代的理论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
    任晓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5-12.  
    摘要244)   HTML31)    PDF(pc) (897KB)(230)    收藏

    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对新时代进行理论构建的主观认识发展过程。着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和党的十八大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新实践,党中央提出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此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的理论认识在新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日益深化,经过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以及从党的二十大至今的三个逐渐深化的认识发展阶段,新时代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引领和实践形塑的作用也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视角对新时代的理论构建,涵盖对新时代的世界发展形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历史任务和理论创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构建起对中国发展阶段的新判断,奠定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坚实理论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卓越理论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数字化交往与人的主体性重构
    刘昊琛, 冯永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2): 91-100.  
    摘要51)   HTML7)    PDF(pc) (1530KB)(221)    收藏

    数字化交往作为植根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架构之上的新型人际互动方式,依托数字编码的精密逻辑与网络平台的泛在连接,个体主体性一方面显现出分布式认知、液态实践、量子化存在等创造效应,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伴生了认知规训、行为拟制、身份让渡等冲击效应。饭圈文化作为数字化交往的症候性样本,集中映射出数字化交往引发的主体性的缺失表征,即制度宰制、技术殖民与伦理异化对主体性的三重消解机制。面对主体性消解的现实,需以“破壁—塑权—立极”为行动框架,通过制度共治打破平台垄断逻辑,重塑规则生成的民主基底;借助人机界面革新重获感知主权,抵御算法殖民的技术操控;依托数字伦理锚定核心价值,促进技术向善的文明进程,有的放矢地完成主体性重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数字时代注意力困境的技术治理
    张媛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2): 80-90.  
    摘要64)   HTML6)    PDF(pc) (1534KB)(198)    收藏

    注意力问题不仅是经济学要关注的议题,也是技术哲学要考察的范畴。技术作为对社会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对注意力结构起着不可忽视的形塑作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对人们注意力结构的形塑作用进一步加强,取得了支配注意力结构各要素的统治地位,使得当代人的注意力发生了虚拟化、参数化、资本化三重转向,塑造了注意客体僭越、注意主体裂解与注意活动失焦的异化图景。着眼于以技术人化消除技术异化,着力从数字空间的人化构建、推动技术装置的良性具身、平台算法技术向善的治理等技术治理角度化解注意力困境的当代难题,将数字技术对注意力的强大统摄作用转化为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扩展,实现人的注意力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迈向一体化:自然资源治理的模式转向探究
    黄锡生, 李旭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33-45.  
    摘要137)   HTML14)    PDF(pc) (1775KB)(198)    收藏

    自然资源一体化治理是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在治理语境下,当前自然资源治理存在“要素化”“分割式”与“命令型”困境。自然资源一体化治理,是将自然资源视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单元,统筹多元力量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能有效应对以上治理问题。自然资源一体化治理虽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但其落实落地仍需相匹配的法律形式与制度内容予以保障。一方面,要加快自然资源立法体系化进程。另一方面,需通过自然资源统一规划、全链条治理与综合执法制度的构建,实现一体化治理中的治理要素整合;借助有效的合意模式、组织制度与动力保障,推动政府间在一体化治理中的协同合作;完善提升公众参与效能和推进市场机制发展的制度内容,促进形成一体化治理中的多元参与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深刻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道理学理哲理
    何虎生, 曹玮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25-33.  
    摘要85)   HTML6)    PDF(pc) (1196KB)(196)    收藏

    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习近平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十二个必须”之一,蕴含着深刻道理、深湛学理和深邃哲理。从道理层面系统回答坚持发展完善这一制度“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有为”,明确以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结合推动这一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学理层面科学阐明这一制度的丰富内涵、特征优势和重要意义,引领构建这一制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从哲理层面深入阐述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坚持以我为主与兼容并蓄相统一以丰富这一制度的哲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系统论视角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袁富华, 李兆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46-53.  
    摘要124)   HTML12)    PDF(pc) (1045KB)(183)    收藏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的首项内容。系统论视角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经济子系统优化与全局优化相互协调,实现效率—公平动态平衡,从而形成正反馈机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包括适应包容性发展的模式转变,契合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充分必要条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统一,稳固国家中心调控职能,完善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一体化数据市场构建
    李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2): 101-109.  
    摘要51)   HTML4)    PDF(pc) (1243KB)(183)    收藏

    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构建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核心载体,正经历从计划探索到实践试点的重要转变。基于构建主体的不同,政府主导的场内与企业主导的场外,都存在数据可信流通的不利因素。根据功能特性,可信数据空间主要由服务平台、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以及数据服务方组成,并以“许可使用”的方式塑造“可信”交易规则。立足打破数据交易壁垒,应先构建统一协调的一体化数据流通标准,创建场内与场外两种数据空间的互信通道;结合数据交易所中的特定组织架构,提升场内空间数据供给的结构弹性与数据来源广度;围绕场外空间的灵活特性,用技术措施落实制度层面确立的“平台管空间”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