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杨菊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14-26.  
    摘要488)   HTML32)    PDF(pc) (2479KB)(667)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且也是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机遇和挑战两个层面,从人口、经济和文化现代化三个维度,检视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探求化老龄化的现代化挑战为机遇、化老龄化的现代化机遇为现实的可能路径。结果发现,数量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既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面向新时代,他们庞大的数量、持续改善的资本禀赋、强大的(非)生产性潜力,有助于形成“长寿红利”、替补渐行消失的“人口红利”。同时,老龄化与少子化、高龄化、失能化的叠加,也会给现代化发展带来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精准研判人口老龄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着力构建“年龄友好、人人共享”的社会,撬动激活老龄人口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推动老龄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及实现路径
    王宾, 赵朋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6): 48-57.  
    摘要153)   HTML11)    PDF(pc) (1961KB)(631)    收藏

    推进土壤健康管理,既是铸牢土壤本体安全、产出优质健康农产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特征,指出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要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产权目标为基础,通过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目标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着重阐释了中国土壤健康管理面临着理念认知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完善、资源禀赋弱和技术难突破等现实困境。从战略上提前谋划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理念上树立全要素土壤健康管理意识、模式创新上倡导用养结合,以及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当代人口控制政策形成、强化和调整历程分析
    王跃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27-40.  
    摘要357)   HTML10)    PDF(pc) (2356KB)(585)    收藏

    中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是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以降低生育水平为要求、以提供和实施避孕节育措施为手段的政策体系。该政策初步形成于1962年(推行于城市和农村人口稠密区),对城市居民生育行为由多育向少育转变有积极引导作用;全面实施于1973年,以晚婚、最多生育二孩和间隔四年为要求,对民众特别是农民的传统生育行为有极大矫正作用,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强化于1980年,以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为标志(农村实行的则是一胎半政策)。这一政策将国家人口控制目标放在首位,城乡生育率在短期内降至更替水平及以下,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新一代青年人婚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改变,晚婚、内生性少育成为主导。有鉴于此,二孩生育限制逐渐放开,进而放开三孩生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文化强国的建构逻辑
    邹广文, 李晓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5-13.  
    摘要406)   HTML51)    PDF(pc) (1716KB)(550)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推进,彰显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民族底色、人民情怀、辩证思维、历史使命与世界视野。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凝聚文化价值引领力、文化传承保护力、文化民生保障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创造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将文化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飞跃,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神聚魂、引航定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分析:进展、规律与路径优化
    崔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74-84.  
    摘要183)   HTML15)    PDF(pc) (2114KB)(523)    收藏

    植根中国本土实践,把握数字乡村建设进展和规律,是优化路径和实施方案的前提。基于两轮全国层面的村户抽样调研,通过典型指标的现状分析以及动态比较,发现现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呈现出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数字赋能农业潜力正在显现、多元数字化场景不断契合乡村治理需求、数字化应用与农民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等演进特征。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可总结为从弥合数字鸿沟到走向数字普惠、多场景下的全面数字赋能、不同区域和层级上呈现分类分化。基于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难点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要以普惠性为本质要求,分类梯次有序推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围绕考核标准、产业配套、主体协同、试点示范、数字产品、人才队伍等方面精准施策,不断优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青年时间焦虑刍议
    谷玉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102-109.  
    摘要377)   HTML30)    PDF(pc) (1521KB)(483)    收藏

    工具理性的弥漫与审美价值的沦丧造成青年普遍的时间焦虑。当代青年的时间焦虑具体表现为时间内容与时间节奏的自主性丧失,以及由时间自主性丧失导致的对时间意义消解、对角色扮演和自我认同困境、对精神内耗累积负面情绪等的隐忧。为化解时间焦虑,青年通过主动熬夜重拾时间自主权,并借此实现对时间意义的重构、本真自我的找回以及焦虑情绪的纾解。熬夜尽管是当代青年破解时间焦虑困境的一种方式,但作为一种“畸变”的行为,并没能使青年完全脱离时间焦虑的泥淖。时间焦虑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逻辑。时间焦虑的化解既是青年实现个人救赎的内在诉求,也是整个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合理的睡眠是青年恢复社会性压力造成的紧张进而为更好承担社会性责任储备精力的重要途径。青年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必须与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相关照,关注自身在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中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能力,同时,社会层面的包容与激励是营造青年自由发展宽松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青年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齐卫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5-12.  
    摘要414)   HTML251)    PDF(pc) (1426KB)(454)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开创、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概念,从思想的整体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有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实践中,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坚持中国道路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提供了实践遵循。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农户绿色生产驱动机制构建研究—— 基于TAM-SLA理论框架
    陈凯, 朱伟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71-79.  
    摘要237)   HTML6)    PDF(pc) (1794KB)(446)    收藏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问题突出、碳减排压力明显、粮食安全遭受威胁等背景下,促进农户绿色生产是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省产粮大县农户的调研发现,由于绿色生产生计资本匮乏、规制政策不完善导致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出现背离现象,绿色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高。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AM)和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SLA),剖析了生计资本、政府规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农户绿色生产生计策略转型和生计结果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了农户绿色生产长效驱动机制,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促进农户绿色生产的本土化规制政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逻辑分析与路径研究
    潘小娟, 唐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85-92.  
    摘要266)   HTML22)    PDF(pc) (1629KB)(429)    收藏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需要回归社区,从社区自身固有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探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从当前的治理实践来看,社区具有生活属性,表现出规模小、样态差异大、公私兼具、侧重调整局部微小利益关系等特点。这些属性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治理内在依循底层逻辑、生活逻辑和社会逻辑,讲求权力分散、因地制宜、灵活便捷、包容实用、公正和谐。据此,优化社区治理,就要倡导内生发展,重视非正式运作,强化情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对接与联动
    刘斌, 刘一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52-61.  
    摘要307)   HTML17)    PDF(pc) (2256KB)(411)    收藏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步入10周年,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是推动未来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路径。当前,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在议题上更趋向于边境内条款,在地理和成员范围上趋向于区域规则和诸边谈判,在内容上趋向于“单一条款”,在特征上“高标准”和“差异化”双轨并存;未来,产业政策、数字贸易和环境问题等议题将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重点。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学习和制度对标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依然存在学习对象不明确、对标程度偏低、联动性不足等问题。为加快我国制度型开放的步伐,在战略定位上,坚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既要在“公平”议题上对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进行“先行先试”,也要在“发展”议题上推出中国规则范式。在具体措施上,应主动对标国际主流规则范式,推动自贸实验区高水平与差异化发展,加强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和联动作用,引领规则的对外输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双重法律规制理路
    王秋艳, 万国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4): 72-84.  
    摘要271)   HTML18)    PDF(pc) (2345KB)(367)    收藏

    ChatGPT等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和风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攀升均加剧了法律的不确定性。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态势下,在激励创新中统筹规范发展应成为我国现阶段的规制目标,对其规制应注意包容性与灵活性的制度安排。特别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规制挑战、监管挑战和问责挑战冲击,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应避免过度倚赖传统以政府为中心的规制方式,而应采取“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过程合规激励和结果威慑效应齐彰,且深度融合法律逻辑、技术逻辑与产业逻辑的双重法律规制理路。该规制理路以敏捷治理理论及元规制理论为理据,以聚焦于市场主体本质与能动性的过程性规制为主导,结果性规制为补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模型、数据和生成内容等从技术过程到行为结果形成各有侧重且协调配合的系统规制进路。同时还需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度保障,尤其是有必要从风险化解和权益保障入手进行责任松绑和规制补强,引入安全港规则及发展保障基金制度,实现立法上的先进性和运用上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新人口机会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原新, 范文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28-33.  
    摘要308)   HTML18)    PDF(pc) (1329KB)(362)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现代化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恰逢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交汇的早期阶段,人口规模巨大是基本底色,人力资本积累日渐雄厚,城镇化进程加快,长寿机会开放,环境资源压力逐渐缓解,人口机会向规模型、质量型、长寿型、配置型等混合型新人口机会转型。应立足国情,注重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和充分挖掘新人口机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个人信息认定标准的适用困境与出路—— 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路径
    张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106-114.  
    摘要231)   HTML7)    PDF(pc) (1762KB)(355)    收藏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核心落脚点之一“数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息的有效利用事关数据要素价值激活和数字经济红利释放双重目标的实现。个人信息是建构个人信息相关制度措施的基石概念,明确其规范构造是确保个人信息法律治理体系有序融贯的基本前提。这一法律概念解构所面临的“识别性要件失效风险”和“匿名化规则不确定性”等困境,给现行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法律规范的实效化带来了明显的梗阻感。对此,可以从风险社会理论出发,在分析个人信息概念的功能定位和匿名化技术的风险本质的基础上,将“场景化+动态化”风险控制理念合理嵌入个人信息概念认定之中,进而建立“双化协同+三维一体”的个人信息概念评价体系,以弥合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和法律规范稳定性之间的张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视角下数据基础制度构建
    刘志雄, 林登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54-66.  
    摘要90)   HTML9)    PDF(pc) (2168KB)(350)    收藏

    数据基础制度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高水平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中,规制、技术与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交织构成了数据资源流通和价值释放的主要瓶颈。而数据基础制度通过“数据引力波”效应,在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上实现数据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数据主权护盾”为核心,从规则、组织和技术上构建层次化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高水平的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围绕标准、支撑和价值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系统优化数据基础制度,形成“三维一体”框架体系,促进数据市场的规范、高效发展,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关联性认识
    杨德山, 李少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13-20.  
    摘要246)   HTML15)    PDF(pc) (1601KB)(335)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历史使命完成途径和基本内涵的深入阐释,是对全球现代化远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瞻远瞩。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探索的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内核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发展态势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但在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展示了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及其治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探讨
    李韬, 周瑞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6): 58-66.  
    摘要331)   HTML18)    PDF(pc) (1974KB)(289)    收藏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可以认为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开展行动者转译和网络建构所造成的。从行动者转译与网络建构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主要社会伦理风险包括:智能互联下的行动者之“恶”传播风险加剧、行动者社会分工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加剧、行动者转译的技术异化问题更为严峻、“行动者网络”下的数字安全风险增大、行动者“五际”关系维度的数字平权问题凸显。基于此,从合理界定行动者主体的权责关系、加强行动者转译的全过程算法治理、构建人机“共善”的行动者治理共同体等方面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治理,确保科技向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何虎生, 周子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4): 5-13.  
    摘要254)   HTML34)    PDF(pc) (1609KB)(285)    收藏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现代化的探索由被动推向主动,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人类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实现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深刻转变,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历史必然;从现代化的理论特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西方国家的、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创造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现代化的实践图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关键在党,必将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乡村社会建设路径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背景
    范和生, 武政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41-51.  
    摘要253)   HTML13)    PDF(pc) (2041KB)(282)    收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社会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居于主体和核心位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乡村社会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愈发凸显,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思想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社会建设路径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亦持续显现,成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动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面临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内卷化”、公共服务“碎片化”、思想文化“离散化”、生态环境“低质化”、社会治理“悬浮化”,给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带来严峻考验。通过加强社会组织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思想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探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建设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政党形象塑造功能
    陈明凡, 李金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3): 98-105.  
    摘要263)   HTML10)    PDF(pc) (1593KB)(276)    收藏

    政党精神与政党形象具有高度契合性,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天然的政党形象塑造功能。伟大建党精神的政党形象塑造功能生发于其丰富内涵、鲜明特质、内在逻辑和依托载体之中,具体表现为政党形象独特标识的建构功能、政党形象基本属性的彰显功能、政党形象评价标准的厘清功能、政党形象建构资源的丰富功能。挖掘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政党形象塑造功能,既有益于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有助于厚实政党形象的学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数字社会政府治理的逻辑疏理与矛盾纾解
    杨丰一, 孙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2): 93-101.  
    摘要180)   HTML11)    PDF(pc) (1693KB)(273)    收藏

    数字技术主导的社会变革使本无逻辑相关性的新兴时代命题“数治”与传统政治追求“法治”聚合于同一场域,由于两者的价值意蕴与目的追求并不一致,所以会在数字社会实践中产生矛盾,具体表现为破窗挑战和完善立法的事实冲突、代码规制和依法行政的规范相持、赋权予能和权力制约的价值分野。为纾解社会变革中数字治理及其法治实现路径的底层矛盾,在理顺数治与法治关系,明确政府治理双重逻辑的前提下,一方面需推进数字治理的法治化,以法治的价值理性规范数字社会问题的回应;另一方面应加强法治的数字化韧性,以法治和数治的协同衍进保障依法治理在数字社会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