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连宏萍, 韩文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55-66.  
    摘要260)   HTML9)    PDF(pc) (1599KB)(1266)    收藏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基于对产业融合内涵和特征的总结,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安徽砀山县、山东曹县、江西大余县等电子商务发展案例,分析农村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生产、产业链优化、市场拓展、协同服务等四个机制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从产业融合路径、人才培育模式、乡村治理结构等方面总结了农村电子商务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并从产业、市场环境和农民主体等角度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产业链协同不足与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瓶颈与要素相互流动阻滞、数字素质水平较低与风险抵御能力差等挑战。最后,从“三位一体”角度,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结论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用提供决策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数智化情境下绿色低碳消费驱动机制论析
    陈凯, 李思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67-76.  
    摘要196)   HTML14)    PDF(pc) (1498KB)(1190)    收藏

    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特征的数智经济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必要在数智化情境下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驱动机制,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消费。基于此,对企业、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绿色低碳消费驱动作用进行分析,构建一个“技术赋能—行为重塑—制度创新—文化培育”的多元多维驱动框架,并结合结构化理论对驱动的机制作用进行分析,为扩展绿色低碳消费实践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及实现路径
    王宾, 赵朋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6): 48-57.  
    摘要205)   HTML12)    PDF(pc) (1961KB)(823)    收藏

    推进土壤健康管理,既是铸牢土壤本体安全、产出优质健康农产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特征,指出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要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产权目标为基础,通过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目标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着重阐释了中国土壤健康管理面临着理念认知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完善、资源禀赋弱和技术难突破等现实困境。从战略上提前谋划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理念上树立全要素土壤健康管理意识、模式创新上倡导用养结合,以及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
    陈友华, 孙永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5): 5-16.  
    摘要1317)   HTML45)    PDF(pc) (2185KB)(745)    收藏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石。通过对概念拆解与辨析,讨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衡量指标及判定标准,进而对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与前景加以研判。在数量方面,持续低生育率使得人口负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以往积存的人口数量优势将逐渐缩减。在结构方面,人口的性别结构逐渐改善,但年龄结构不断恶化,少子老龄化挑战愈发严峻。在素质方面,人口教育素质不断提高,而人口健康寿命虽在延长,却遭遇“残病扩张”风险,人口素质喜忧参半。在分布方面,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但受制于户籍相关制度,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中国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严峻问题与挑战,未来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关键举措在于努力提振生育率、积极应对老龄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以及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法律责任豁免制度研究
    杨丰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98-112.  
    摘要426)   HTML11)    PDF(pc) (2000KB)(716)    收藏

    我国人工智能监管沙盒存在着维护安全有余而支持创新不足的现状,尤其表现为法律责任豁免制度的阙如。在制度供给方面,尽管我国针对人工智能行业实施的包容审慎政策包含责任豁免意蕴、相关法律规范亦留有责任豁免空间,但具体监管规则缺乏责任豁免的制度安排,导致参与沙盒测试的人工智能提供者没有获得责任豁免的创新激励优待。对此,应以客观归责理论为依据梳理法律责任豁免的理论逻辑与合法性基础,廓清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不予豁免、行政责任裁量豁免的责任豁免范畴。在此基础上,限定责任豁免的实质要件,并通过明确责任豁免主体、设计约束性指导机制、实现免责监督与救济来完善责任豁免程序,以构建契合我国人工智能监管沙盒实际与发展需求的法律责任豁免制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生命周期赤字理论视角下“一老一小”问题研究
    石燕, 陈友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77-88.  
    摘要154)   HTML7)    PDF(pc) (1615KB)(658)    收藏

    近年来,出于对超低生育率与快速老龄化的担忧,政府、社会与学界对“一老一小”问题的关注大大增加,政府也加大了对“一老一小”的政策支持力度。学界多认为中间一代同时面临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的双重压力,但对其双重压力的真实性却缺少探究。通过以生命周期赤字理论为框架,从国家和家庭两个层面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国家在“一老一小”上的公共转移支付总量不多且占比较低,并未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压力。家庭内部的代际转移支付并不是单向的、两代人之间的,代际转移支付会根据祖辈和父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减轻家庭压力。以照顾责任为切入点分析发现,虽然国家在“一老一小”照顾上有多种路径,但总体参与度低、责任承担不足,家庭承担着“一老一小”照顾的主要责任,但家庭照顾责任也并未只落在父辈身上,祖辈和孙辈都会参与家庭照顾责任的承担中,且家庭内部赡养老人与抚育小孩在时间上多不出现重叠。超低生育率与少子老龄化导致的更多是老年照料赤字与少儿照料盈余。基于此,应摒弃对“一老一小”问题的认知偏差,关注高龄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顾,适度降低家庭对儿童教育的高额投入、以多代整合视角看待家庭中“一老一小”照顾的代际互助和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视角下数据基础制度构建
    刘志雄, 林登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54-66.  
    摘要158)   HTML10)    PDF(pc) (2168KB)(650)    收藏

    数据基础制度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高水平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中,规制、技术与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交织构成了数据资源流通和价值释放的主要瓶颈。而数据基础制度通过“数据引力波”效应,在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上实现数据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数据主权护盾”为核心,从规则、组织和技术上构建层次化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高水平的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围绕标准、支撑和价值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系统优化数据基础制度,形成“三维一体”框架体系,促进数据市场的规范、高效发展,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及其治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探讨
    李韬, 周瑞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 5 (6): 58-66.  
    摘要492)   HTML23)    PDF(pc) (1974KB)(614)    收藏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可以认为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开展行动者转译和网络建构所造成的。从行动者转译与网络建构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主要社会伦理风险包括:智能互联下的行动者之“恶”传播风险加剧、行动者社会分工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加剧、行动者转译的技术异化问题更为严峻、“行动者网络”下的数字安全风险增大、行动者“五际”关系维度的数字平权问题凸显。基于此,从合理界定行动者主体的权责关系、加强行动者转译的全过程算法治理、构建人机“共善”的行动者治理共同体等方面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治理,确保科技向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区域贸易协定合格评定条款发展与中国因应
    刘斌, 柳春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44-54.  
    摘要124)   HTML5)    PDF(pc) (1666KB)(591)    收藏

    合格评定作为确保产品符合技术法规或标准的关键手段,既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也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载体。面对区域价值链深度整合的现实需求,区域贸易协定通过深化升级《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中的条款,构建起更高层级的合格评定国际规制协调框架。在对CPTPP、USMCA、EJEPA和RCEP等大型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合格评定条款进行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发现中国的合格评定规制实践在合格评定机构非歧视待遇、国际标准制定和透明度履行等方面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议从完善《认证认可条例》、引领国际标准制定、培育国际知名合格评定机构以及优化透明度机制方面着手,构建兼具国际规范与本国特色的合格评定体系,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双元劳动力扩容与县域高质量充分就业
    崔瑜, 黄莎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3): 41-52.  
    摘要207)   HTML10)    PDF(pc) (2278KB)(568)    收藏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县域城镇化建设和就业优先战略,为县域高质量充分就业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当前县域劳动力技能出现了分化的典型特征,不同技能劳动力产生差异化的就业流向,导致县域高、低技能双元劳动力流失,县域空心化问题突出。具体而言,高技能劳动力流向“扶梯区域”寻求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低技能劳动力试图就近市民化,但因技能不足处于零工化状态,或在农村地区待业、失业;在县域稳定就业的大多是中等技能劳动力,县域就业活力不足。双元劳动力扩容需要着力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探索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县域高质量充分就业路径。双元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以“聚人气”式发展促进县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实现乡村振兴、县域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工作新发展格局
    李迎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2): 5-15.  
    摘要366)   HTML28)    PDF(pc) (1834KB)(506)    收藏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经典)意义的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适应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需要,也呼应了国际社会工作传统界限扩展的专业背景。大社会工作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将面临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效能、专业地位、供给主体、学科形态等的全面转型。这一深刻的转型过程将伴随如何坚持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主性以及新形势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协调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社会工作国际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因应新征程新使命,推进社会工作转型的目标是加快构建社会工作新发展格局:基于社会工作的本质定位社会工作与大社会工作的关系;加快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的互构;以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抓手;发挥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新质生产力的数据要素:特质及其适宜性制度基础
    杨虎涛, 唐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4): 23-34.  
    摘要241)   HTML14)    PDF(pc) (2127KB)(481)    收藏

    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从土地、资本、技术到数据,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不仅映射出生产力质变过程中要素重要性的相对变化,也意味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围绕着更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制度建设。新质生产力以智能+绿色为发展主线,数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数据的衍生性、非消耗性、非竞争性、互补性等特征,数据要素的确权、收益分配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也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结合数据的上述特征,数据制度安排的关键在于基于共享与流动前提下,平衡隐私保护和预防垄断,但需要区分不同层级数据的共享与开放程度。对开放和隐私间平衡度把握的差异,也使各国的数据制度有所不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数据要素制度安排上的突出优势在于公共数据体量庞大,国有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数据互补性强,更强调公共数据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由于数据在技术逻辑上具有集中分布式特征,数据要素的制度构建可以依托数据中心、数据交易所的制度标准优势,提高制度集成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县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陈倩, 吴玉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1): 56-64.  
    摘要361)   HTML16)    PDF(pc) (1803KB)(468)    收藏

    县域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促进养老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点。当前,体系构建实践中仍存在参与主体职责边界不清、资源整合多元参与不足、市场培育赋权不够充分、县域城乡资源差异明显等困境。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通过对地方案例的剖析,探究县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从构建横向协同共享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探讨政府从引导者向监管者转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激发市场力量作为参与主体,以推进县域养老城乡均衡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适应性发展探究
    王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2): 100-109.  
    摘要207)   HTML23)    PDF(pc) (1913KB)(461)    收藏

    产业需求和人力资本供给两者的供需匹配是有效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和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重要一环,是在科技变革、就业观念转变、少子老龄化等背景下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核心保障。基于适应性系统视角,探讨阻碍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之间供需平衡和高效发展的现象和根因,分析教育、人事和产业部门等多元主体本身及互相之间的显著性问题,包括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数字化建设缺乏、职业与专业不对接、社会规训影响等,进而从数据治理、管理体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提出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适应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
    杨昊月, 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3): 53-60.  
    摘要355)   HTML25)    PDF(pc) (1517KB)(446)    收藏

    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日益显著。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就业的高效性、稳定性、平衡性、发展性和丰富性提供了新动力。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强大的就业提质扩容效应,亟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灵活就业规范管理的数字化体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健全支持体系稳住重点群体,构建新型劳动保护规制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Z世代网络互动仪式的生成机制分析
    杨宇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3): 105-113.  
    摘要283)   HTML26)    PDF(pc) (1737KB)(442)    收藏

    Z世代通过圈层化聚集实现共同在场、通过符号构建实现圈层互动、通过情感共享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由此实现亚文化的意义构建和价值生成。通过构建局部情境的圈层化互动,Z世代实现了自我确证和社会认同。通过文字符号和非文字符号的再造,Z世代建立起了排除圈外人的符号壁垒,营造了一种风格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符号景观,实现了亚文化的展演。从对仪式“神圣物”的共同关注中,Z世代形成了密切的相互关注和节奏连带,实现了集体的狂欢和情感能量的生成,从现实的社会结构中“脱嵌”出来,构建了新的关系模式并实现了亚文化价值的生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一体化数据市场构建
    李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2): 101-109.  
    摘要149)   HTML8)    PDF(pc) (1243KB)(428)    收藏

    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构建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核心载体,正经历从计划探索到实践试点的重要转变。基于构建主体的不同,政府主导的场内与企业主导的场外,都存在数据可信流通的不利因素。根据功能特性,可信数据空间主要由服务平台、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以及数据服务方组成,并以“许可使用”的方式塑造“可信”交易规则。立足打破数据交易壁垒,应先构建统一协调的一体化数据流通标准,创建场内与场外两种数据空间的互信通道;结合数据交易所中的特定组织架构,提升场内空间数据供给的结构弹性与数据来源广度;围绕场外空间的灵活特性,用技术措施落实制度层面确立的“平台管空间”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数字化交往与人的主体性重构
    刘昊琛, 冯永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2): 91-100.  
    摘要102)   HTML12)    PDF(pc) (1530KB)(420)    收藏

    数字化交往作为植根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架构之上的新型人际互动方式,依托数字编码的精密逻辑与网络平台的泛在连接,个体主体性一方面显现出分布式认知、液态实践、量子化存在等创造效应,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伴生了认知规训、行为拟制、身份让渡等冲击效应。饭圈文化作为数字化交往的症候性样本,集中映射出数字化交往引发的主体性的缺失表征,即制度宰制、技术殖民与伦理异化对主体性的三重消解机制。面对主体性消解的现实,需以“破壁—塑权—立极”为行动框架,通过制度共治打破平台垄断逻辑,重塑规则生成的民主基底;借助人机界面革新重获感知主权,抵御算法殖民的技术操控;依托数字伦理锚定核心价值,促进技术向善的文明进程,有的放矢地完成主体性重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由透明到参与:人工智能信任的法律建构
    黄文杰, 刘清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 6 (5): 97-109.  
    摘要239)   HTML9)    PDF(pc) (1715KB)(412)    收藏

    目前人工智能的治理试图以算法透明的方式来实现公众信任。可是,既有的人工智能算法不仅因其大语言模型的复杂性而难以实现内部透明,也碍于算法解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外部透明多有阻碍。从数字人文主义的思路出发,人工智能信任的建构应当从技术主义转向对人类主体价值的强调。故此,人工智能信任的建构应以社会公众的“共同善”为目标,从过去依赖技术的透明式治理走向发挥人类力量的参与式治理。参与式治理的关键不仅在于为个体赋权,还包括以集体赋权来发挥包括个人用户、人工智能提供者、社会组织以及国家机构在内的不同主体的积极作用。参与式治理能够从内部的算法合规设计与外部的算法监督机制两个方面来建构,由此实现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信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阐释
    贾立政, 魏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5, 7 (1): 5-15.  
    摘要175)   HTML30)    PDF(pc) (1369KB)(401)    收藏

    认识和认识论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是现代化成功的必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认识上也达到新境界,其深层逻辑是背后的认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直面当今世界重大变革,积极探索的思想结晶。它以问题导向为标识,在认识主体问题上,凸显中华文明主体性,主张在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在认识起点问题上,突出问题意识,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直面现实;在认识路径问题上,主张敢闯敢试、创新进取;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为真理而斗争;在认识辩证发展规律问题上,坚持守正创新。面对以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等复杂挑战,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