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2015, Issue (6): 75-79.

• 社会建设 • 上一篇    下一篇

“流动空间”下的地方认同及其建构意义

王志刚   

  • 收稿日期:2015-11-03 出版日期:2016-05-03 发布日期:2016-05-03
  • 作者简介:王志刚,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基金资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承认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3CZX012)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江苏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工程项目”资助

  • Received:2015-11-03 Online:2016-05-03 Published:2016-05-03

摘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流动”成为事物的基本特征。就空间形式和过程而言,“流动空间”逐渐取代地方空间成为主导性的空间形态,表征以具体地域为载体的社会文化,与那些继续支配着社会但却不受其自身控制的流动性权力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脱落。反全球流动权力的各种社会运动,则以重建自身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为目标,借助文化编码的方式来对抗持续进行的信息化过程。基于权力流动与认同抗争的双重逻辑,中国作为全球流动权力视野下的地方,在建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民族认同的同时,将环境、女权、宗教、农民工等形形色色的认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连接,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重大战略举措,在地方的意义上建构“另一种流动空间”以破除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包围。

关键词: 流动空间,  社会运动,  流动权力,  地方认同,  建构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