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2017, Issue (5): 80-85.

• 社会建设 •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准扶贫中群众的主体性塑造—— 基于赋权理论视角

卫小将   

  • 收稿日期:2017-08-14 出版日期:2017-10-10 发布日期:2017-10-10
  • 作者简介:卫小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 基金资助: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BSH113)、2017中央民族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之社会学经费资助项目。

  • Received:2017-08-14 Online:2017-10-10 Published:2017-10-10

摘要: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评估和识别贫困。一般而言,贫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客体性贫困,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贫困;二是主体性贫困,主要指主观存在的精神性贫困,具体表现为被贫困所奴役,失去生存的意志与自我改变的动力,进而丧失主体性。对于后者,传统的“父权式”和“保姆式”扶贫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反而会强化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有鉴于此,倡导一种“赋权式”的扶贫模式,综合使用外在社会治理与内在生命治理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等塑造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主体性贫困, 赋权理论, 社会治理, 生命治理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