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66,464. [2][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上):372373. [4][法]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下):676. [6]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7][1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120,113. [8]李焰,赵君.幸福感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 [9]孙鼎国,李中华主编.人学大辞典[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83. [10]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978981. [11]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上). [1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2003(2). [13]高兆明.幸福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38. [14]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5. [15][16]张海仁主编.西方伦理学家辞典[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15,403408. [17][德]费尔巴哈.幸福论[A].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C].北京:三联书店,1962(上):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