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11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轨迹
    张士义
    2013 (4):  5-9. 
    摘要 ( 2694 )   PDF(4531KB) ( 84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日益丰富,以及学术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怎样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并感到困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进行初步的考察和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本质再追问
    轩传树
    2013 (4):  10-15. 
    摘要 ( 2182 )   PDF(5331KB) ( 982 )  
    比较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主义学说,不难发现,其间最大的共识在于对未来社会的价值追求而非实现价值追求的具体制度和手段。结合时代主题并用民族化的语言对社会主义价值追求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可以将其归结为“持续健康”、“共同富裕”、“合作和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四个维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度优势
    杨雪冬
    2013 (4):  16-24. 
    摘要 ( 2190 )   PDF(8419KB) ( 652 )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制度多样性日益得到普遍承认,各国都在寻找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发展道路。同时,由于交往的深化,制度绩效在国家层面上具有了更大的可比性。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制度优势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充分发挥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制度优势既得益于中国制度的独特性,更来源于制度运行符合全球化对政治权力的普遍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与定位
    乔惠波
    2013 (4):  25-29. 
    摘要 ( 3020 )   PDF(4415KB) ( 93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其他制度要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成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
    黄相怀,李向军
    2013 (4):  30-34. 
    摘要 ( 2140 )   PDF(4371KB) ( 847 )  
    承认“中国式民主”成立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理论挖掘和现实思考。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式民主”已经在战略抉择、基本原则、实现途径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已被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观点、思路和做法,对此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呈现,能够使我们对于“中国式民主”的知识掌握得更丰富、更扎实、更牢固。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又要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自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公平纬度
    孙要良
    2013 (4):  35-37. 
    摘要 ( 2295 )   PDF(2659KB) ( 967 )  
    生态文明建设既关涉到代内公正,也关涉到代际公正。只有将公平正义的理念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才可以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才是缓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治本之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如能将公平正义理念吸纳进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精神境界和制度优势必将得到大幅提升,必将成为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也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所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
    余锦龙
    2013 (4):  38-41. 
    摘要 ( 2258 )   PDF(3360KB) ( 662 )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不是把生产力看作单纯的社会生产力,而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是一种生态生产力。马克思生态生产力的思想从生产力的角度把“人化自然”与“自然化人”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完整地阐释了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生态经济思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反思
    周丹
    2013 (4):  42-46. 
    摘要 ( 2310 )   PDF(4663KB) ( 761 )  
    现代性作为理论形态的现代社会自我意识,是对现代社会整体状况的哲学表征。在现代社会,资本和劳动的二元对立构成了最深层的现代性问题。马克思基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形态考察,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自由个性阶段。现代社会正处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对物的依赖性也就是对资本的依赖性。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样面临着“资本—劳动”的对立矛盾,中国现代化必须破解这道现代性难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实践——从育人的角度看
    林孟涛
    2013 (4):  47-50. 
    摘要 ( 2311 )   PDF(3546KB) ( 857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于人的本质与发展的理论,也是关于人的教育与发展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从对人的基本理论共识出发,审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科学的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个问题
    顾钰民
    2013 (4):  51-55. 
    摘要 ( 3137 )   PDF(4501KB) ( 1193 )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在对这两个基本要素的认识、提炼还没有形成共识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处于培育和践行阶段,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基本规范;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三个倡导”是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和基础资源,本身不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表述,也不能理解为从中提炼出了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又不能离开在社会范围倡导的这些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觉”
    李维武
    2013 (4):  56-60. 
    摘要 ( 2282 )   PDF(4395KB) ( 606 )  
    “文化自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自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二是需要自觉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三是需要自觉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具体到今天的中国,也就是需要自觉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自觉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唯有如此,才能对“文化自觉”作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多维向度
    郑敬斌
    2013 (4):  61-65. 
    摘要 ( 2496 )   PDF(4572KB) ( 72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经过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后,理解、认可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外化为一定行为实践的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认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稳步实施,协同进行。从主体向度来看,要满足人民利益需求,提高其文化水平,赢得重点群体;从客体向度来看,要加快文化发展,推进理论创新,优化话语体系;从中介向度来看,要创新宣教方法,运用现代传媒,加强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幸福能力提升的伦理意蕴
    谭德礼
    2013 (4):  66-70. 
    摘要 ( 1915 )   PDF(4566KB) ( 571 )  
    幸福是一种人们希望它延续不断、长久存在下去的存在方式,是德之至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幸福感不多,或者说比较稀缺。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种体验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提升幸福能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人所追求的目标,幸福能力的提升更是实现中国梦、幸福梦的正能量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三个着力点
    丁元竹
    2013 (4):  71-75. 
    摘要 ( 2069 )   PDF(4671KB) ( 743 )  
    从整体上设计社会管理体系是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顶层设计改革必须从整体考虑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因此,社会管理体系整体设计,核心在利益格局,关键在动员机制,重点在基层治理。在合理利益格局原则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确保各个利益群体的合理利益和合理诉求,充分发挥志愿机制在动员社会参与中的积极性,进而重塑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稳定有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现状与出路
    李迎生
    2013 (4):  76-80. 
    摘要 ( 2802 )   PDF(4505KB) ( 1432 )  
    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长期滞后,目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严重障碍。为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务之急是应当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本文讨论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改革重点的依据,分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确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并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下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养老保障发展水平差异研究——基于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立雄,宁亚芳
    2013 (4):  81-87. 
    摘要 ( 2307 )   PDF(6159KB) ( 696 )  
    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创建中国养老保障发展指数,并对2011年中国各省市养老保障发展指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分析表明,2011年各省市养老保障发展指数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关系,部分省市养老保障发展指数与其GDP出现明显的偏离。象限分析显示,中国各省市养老保障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簇。文章还对养老保障社会化、养老保险“重覆盖、轻待遇”和养老保障发展中的潜在“福利竞争”现象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特征和深远意义
    姚桓
    2013 (4):  88-90. 
    摘要 ( 2509 )   PDF(2831KB) ( 1152 )  
    本文分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意和深意,指出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再动员;活动着眼于执政党的自我提高,使群众路线的传统薪火相传,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活动促进解决长期以来党内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党的自身建设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根本上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左宪民
    2013 (4):  91-94. 
    摘要 ( 2448 )   PDF(3614KB) ( 699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受人民群众的委托为人民办事、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始终忠实于人民群众,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提高治国理政水平,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党作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应当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动员、组织和领导人民,一起努力奋斗、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当坚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着力提高治国理政中的决策水平。只有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垂范到规范:解决“四风”问题的关键
    梁妍慧
    2013 (4):  95-98. 
    摘要 ( 2244 )   PDF(3644KB) ( 844 )  
    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深化改进作风举措的关键在于从中央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带头承诺、带头检查、带头整改,处理好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关系;同时,从思想道德抓起,在全党进行一次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权力观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认清执政条件下群众观和权力观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最后,还要从制度规范抓起,以法治的原则和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实践的内在逻辑
    张洪萍
    2013 (4):  99-103. 
    摘要 ( 2292 )   PDF(4419KB) ( 820 )  
    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定位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以及党的根本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这也充分说明了群众路线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性内涵。群众路线实践性内涵构成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群众观点和群众观点具体化等核心要素,决定了群众路线实践主体层面的逻辑关系;由其核心要素所引发的连带因素,如代表人民的利益、健全的体制机制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因素,决定了群众路线实践支撑层面的逻辑关系;两个层面之间相互影响,辩证统一,推动着群众路线实践的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新发展
    祝志男
    2013 (4):  104-108. 
    摘要 ( 2282 )   PDF(4202KB) ( 828 )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同全党的学习进步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科学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一重大理论难题,不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学习观,而且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