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导航切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编 辑 部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在线投稿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11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Selec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和要义的新概括——试论“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雷云
2013 (
1
): 5-10.
摘要
(
2897
)
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的“三个总”,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核心内容和历史走向的进一步阐明,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产物,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立论依据。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最根本的战略部署, 它的形成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缘由, 在于几代中国人的美好梦想、新中国的历史起点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状况。实现这一梦想虽然任重道远但已具备了各种有利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十八大后中共执政的六大创新点
陈红太
2013 (
1
): 11-19.
摘要
(
2124
)
本文对十八大报告中的小康社会目标、人民主体地位、完善市场经济、健全协商民主、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党的建设六大执政创新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解读。其中对中国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优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未来党的执政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攻关着力点,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解决权力腐败与脱离群众问题的经验借鉴,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对比依据, 解决理想信念和运用民主法治能力的党性自信等问题, 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并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周天勇
2013 (
1
): 20-24.
摘要
(
254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既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 通过系统和深入地阐述分析, 使世人理解中国人民追求富裕、和平的价值观, 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共赢的发展方向, 以促进世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及实现途径
王春玺, 高骊
2013 (
1
): 25-28.
摘要
(
2806
)
党的十八大报告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层次的新目标,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国家层面的目标, 丰富为个人、集体、国家三个层次的目标。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内涵, 体现了“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动态过程, 将共同富裕最终目标与实现过程有机统一起来, 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科学发展观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还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进行了战略部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在民主的创新实践中凝聚改革共识
魏波
2013 (
1
): 29-32.
摘要
(
2038
)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化严重、冲突加剧, 凝聚共识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客观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共识;发扬学术民主以探求真理、在协商民主中求同存异是形成共识的有效方法;调整利益格局、推动社会公平、实践社会民主则是凝聚共识的基础。在民主的创新实践中凝聚共识, 在共识基础上推动改革与发展,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与生动景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发展观
Select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党的思想路线创新
石云霞
2013 (
1
): 33-37.
摘要
(
2538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奠定了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胡锦涛同志提出“求真务实”, 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深刻领会和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王虎学, 万资姿
2013 (
1
): 38-43.
摘要
(
2127
)
从现代化的视域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全面深化了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的实质是实现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通过突围发展“困境”进而指明了现代化的真正出路。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是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过程,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真正超越, 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发展观”。从实践形态讲, 科学发展观不断拓展和完善的正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制度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徐斌
2013 (
1
): 44-48.
摘要
(
2134
)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保障。制度设计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制度的确立和实践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本质力量, 制度建设的成果为人民享用, 制度建设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建设、完善。制度建设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与经济建设的统一;效率与公平正义的统一;社会秩序与人的自由的统一;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统一;立足于基本国情, 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与借鉴西方先进制度形式的统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Select
论改革的动力结构
韩庆祥
2013 (
1
): 49-53.
摘要
(
2121
)
1978年至今, 我国依靠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和与时俱进, 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经过我们长期努力仍未能得到真正有效解决的问题, 原因就在于其背后的体制以及体制改革不到位。体制的深层是结构, 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结构性问题。我们的体制改革之所以遇到某些阻力, 在根本上与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运作体制有关。当前, 我国改革显得动力不足, 要深化改革, 就必须重建改革的动力结构, 从理性上对我国的改革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 使改革达到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人大监督刚性的天然缺失与有效植入
何深思
2013 (
1
): 54-58.
摘要
(
2124
)
探讨人大监督刚性不足的问题, 需要寻找监督刚性的本源到底来自哪里。人类的监督行为的确有天然刚性存在的属性, 但代议制民主的监督不具备这种天然属性。人大监督若要达到刚性水平, 首先要正视和承认监督刚性不足的问题;其次应依据监督刚性的存在原理用制度实现刚性植入;在此基础上, 制度设计方面再进行追踪、制约, 人大的监督才可能加强其刚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职能转变之实践研究
于显洋, 郭砚君
2013 (
1
): 59-63.
摘要
(
2222
)
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 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过程中, 政府职能需要明确到位, 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同时,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 需要密切关注民生问题, 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将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管理创新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有机结合。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的平台, 通过公共服务的提供有效化解矛盾、促进整合, 将政府负责的实践落实到基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Select
关于发展民生金融的思考——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视角
胡海峰, 赵亚明
2013 (
1
): 64-68.
摘要
(
2111
)
民生金融的本质精髓在于创新, 创新是金融机构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追求经济利益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内生要求。民生金融集中体现了金融的经济和社会属性, 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因此, 民生金融的发展, 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多样性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 成为我国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角下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路径创新
刘苍劲, 刘荣材
2013 (
1
): 69-73.
摘要
(
2128
)
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低工资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而且以牺牲劳动者工资收入为代价取得的价格优势, 抑制了劳动者收入的提高, 难以承担起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重任。为了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 要转变发展方式, 其核心是转变发展观念,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以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路径是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Select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科技文化创新
冯留建
2013 (
1
): 74-77.
摘要
(
1955
)
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方式及其实际成果。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中国科技文化孕育于传统文化中,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新发展, 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发展密切相关。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审视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推动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 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科技文化软实力,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郑士鹏, 陈树文
2013 (
1
): 78-82.
摘要
(
2231
)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环节和根本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是由需要激励机制、目标导向机制、体制保障机制、主体能动机制、创新驱动机制、继承借鉴机制组成的多层次复合结构。充分激活各种动力, 积极构建并完善“多维一体”的动力系统, 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价值观视阈下的“和谐”概念解析
郑伟
2013 (
1
): 83-87.
摘要
(
2287
)
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中, “和谐”反映着一种理论自觉、时代自觉和价值关系自觉, 它发自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必然要求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 彰显出社会主义的最新时代理念和全新的价值关系定位。针对关于“和谐”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误区, 端正价值立场、尊重主体权利、正视社会矛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应该成为四大基本立足点。只有在此基础上, “和谐”才能成为中国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价值观旗帜, 巩固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Select
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
李萍
2013 (
1
): 88-92.
摘要
(
2152
)
“创新”并非适应环境, 而是将新观念现实化以求改进现状的过程。管理创新起于知识创新, 借助技术创新, 落实在制度创新上。社会管理是由社会政策延伸而来,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在于进行合理、有效的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就是服务于社会自身秩序的演化与生成。为社团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社会参与、自发社会管理活动开放空间, 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和公民个体共同组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 三者的分权与合作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 增加制度供给, 从而激励更多的、具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活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城乡一体化:从实践、理论到策略的探索
张强
2013 (
1
): 93-97.
摘要
(
2496
)
城乡一体化是在中国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概念, 蕴涵了对中国城乡关系和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思考。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基础, 是在两种土地公有制形式的框架下解决城市与集体土地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突破将有助于降低城镇化的成本, 并引导高度工业化阶段的新型制度格局、分配格局和空间格局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小城镇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陆杰华, 韩承明
2013 (
1
): 98-104.
摘要
(
2607
)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 应当是从小城镇的实践发展中获得的某种启迪。本文概要回顾了小城镇的发展历程, 认为小城镇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及道路选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考虑到未来城乡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 小城镇仍然可以是城镇化推进的一种补充形式, 但是却难以成为我国的更高层次且以质量为主的城镇化道路选择。如果说城镇化起步之初的农村和城市两个大头组成的是葫芦型的社会结构, 那么我们现在将要考虑的就是一个农村现代化而城市体系亦十分发达的蘑菇型的全新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城镇化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李家祥, 李喆
2013 (
1
): 105-109.
摘要
(
2059
)
就业是民生之本, 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 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 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 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资讯
Selec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理论研讨会综述
刘能杰, 颜超
2013 (
1
): 110-116.
摘要
(
1815
)
2012年11月, 由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分会(筹)和中共临沂市委联合主办、中共临沂市委党校承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理论研讨会在山东临沂市召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