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2-11 上一期    下一期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魏波, 李夏洁
    2023 (1):  5-11. 
    摘要 ( 398 )   HTML ( 61 )   PDF(1313KB) ( 391 )  

    人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在途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适时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是人类知识进步的基本规律。从历史事实看,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把握时代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内涵。新发展阶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认识上的突破性变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自我革命首先要求进行认识革命,勇于突破陈腐观念的牢笼。为此,就要以革命精神推动思想解放,在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中实现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社会工作研究
    李迎生
    2023 (1):  12-19. 
    摘要 ( 344 )   HTML ( 37 )   PDF(1627KB) ( 572 )  

    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擘画的宏伟蓝图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同时赋予了社会工作更加崇高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从十二个方面对今后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了不少新的契机。其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战略任务中不少内容跟社会工作直接相关,是新时代新征程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的重点场域。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也对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需要在做好顶层设计、提升自身能力、强化服务效能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自我革命路径
    文大山
    2023 (1):  20-27. 
    摘要 ( 331 )   HTML ( 38 )   PDF(1551KB) ( 231 )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进自我革命、建构党的形象的宝贵精神资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自我革命彰显鲜明的批判性品格、提供理论指导及指明正确方向,从理论上确立了自我革命的根本指南。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全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性质宗旨、强化人民立场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具体体现,从实践上拓展了自我革命的重要路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赋予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巨大勇气、顽强斗志和牺牲精神,从精神上锤炼了自我革命的强大韧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忠诚观的集中体现,构建了我们党光辉道德形象,彰显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为自我革命注入了强大道德内驱力,从道德上厚植了自我革命的崇高品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法制保障
    杨思斌, 李德健
    2023 (1):  28-35. 
    摘要 ( 220 )   HTML ( 12 )   PDF(1559KB) ( 256 )  

    作为实施我国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路径,第三次分配主要是通过民间非营利组织或活动而实现的自愿性资源分配,因此需要建构以自治性、公信力与规模化为目标的非营利法制体系来为之保驾护航。据此反思现有制度,以部分非营利形态自治性受限、非营利形态治理低效、财税优惠等促进机制严重不足为代表的制度缺陷明显有违这些目标,抑制了第三次分配事业的长远发展。在《慈善法》修订与其他非营利领域立法之际,应重申自治性、公信力与规模化三大目标,并在非营利领域贯彻章程自治与活动自愿原则、强化民间非营利形态有效治理、完善财税优惠等各类促进机制,从而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潜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发展阶段平台互联互通论析
    陈兵, 夏迪旸
    2023 (1):  36-46. 
    摘要 ( 220 )   HTML ( 19 )   PDF(2114KB) ( 306 )  

    新发展阶段平台互联互通的理论基点与实践进路,应突破当前普遍认知所聚焦的以“B2B”为主的平台企业的互联互通,向以“B2B”“B2C”“B2G”“G2G”多元主体一体化综合作用下的全方位、立体型、多场景的系统性互联互通迈进,促进“数实融合”,使平台互联互通不仅局限在企业之间,推动政府等在内的机构组织所掌握的大量数据要素在商业发展、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在多元价值权衡上,考虑到平台互联互通涉及平台、平台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应依据平台互联互通的发生领域与具体场景,衡量好不同价值的位阶排序,做好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在监管进路设计上,考虑到平台经济的高度复杂动态性、多行多市跨界运营等特点,现行以事中事后为主的分行分业监管体系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为此,建议在明确平台互联互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基础上,分阶段、分重点、分场景地以多要素融合治理为抓手,综合运用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全周期、多维度、多工具、多层次治理体系,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平台互联互通,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现代征信体系行动难题的产生与消解
    杨慧, 王艺霏
    2023 (1):  47-58. 
    摘要 ( 213 )   HTML ( 20 )   PDF(2337KB) ( 270 )  

    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集体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与道德效用的理性选择,但我国现代征信体系仍处于效能发挥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非均衡发展状态,未能实现创制时预期的集体理性。究其原因,征信体系多元主体利益互动的过程中信任要素的缺位导致个体理性行动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即集体行动难题。良好的秩序应建立在制度均衡点上,现代征信体系需要多元主体借助契约精神、共享伦理等道德要素的规制力量促进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并通过制度信任以及信息信任的建立夯实普遍信任基础,使多元主体实现行动共通、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以此解决集体行动难题并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支撑经济社会运行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度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特征、风险识别与战略应对
    陆杰华, 林嘉琪
    2023 (1):  59-68. 
    摘要 ( 574 )   HTML ( 53 )   PDF(3341KB) ( 730 )  

    中国预计将于2035年前后从当下中度老龄化社会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一阶段性演变意味着老年人口数量规模超大、高龄化现象凸显、失能失智群体剧增、人口负增长加速、劳动力缩减且抚养负担沉重等方面的人口特征更加突出,加之家庭结构转变、区域发展分化等因素交织,疾病扩张风险积聚、经济生产活力弱化、公共财政收支失衡、居民养老福祉保障不足、社会不平等诸多问题的加剧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灰犀牛”式风险。对此,应把握积极应对的机遇窗口期,在思路上更加注重风险的识别管控、化解风险的制度重构和长寿红利的释放,在举措上针对焦点性重大风险做好超前制度路径选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数字成瘾的体系化治理
    孙瑜晨
    2023 (1):  69-80. 
    摘要 ( 593 )   HTML ( 42 )   PDF(2545KB) ( 748 )  

    很多老年人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出现数字成瘾,既存治理体系只关注这一边缘群体的数字融入,并没有回应加速老龄人口失能的网瘾老龄化、银发低头族等社会问题。注意力经济模式下数字平台为瓜分银发流量,对有钱有闲的第三年龄阶层实施诱导成瘾的数字操纵。针对北京地区329名老龄被试的调研发现,成瘾表征者的比例不容轻视,且平台操纵行为对被试成瘾程度有显著正影响关系。老年人数字素养薄弱等因素导致依靠个体权利自决、自下而上的权利法方案失效,平台操纵隐蔽易变等因素导致体现法律家父主义、自上而下的管制法方案失灵。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和老年人数字欺诈的治理实践启示,匿名、动态互联网中的新兴数字风险需要依靠体系化的治理。对更具复杂性的老年人数字成瘾,应当建构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轴心,竞争规制、信息规制、算法规制、反身规制多种路径相互支撑的反成瘾治理架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贸易成本、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
    李丹, 吕鑫萌
    2023 (1):  81-93. 
    摘要 ( 427 )   HTML ( 32 )   PDF(2531KB) ( 485 )  

    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考察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国内和国际经济循环、国内区域经济循环和国内产业体系循环,利用省际贸易数据对国内、国际双市场的贸易成本进行测算,并按照地区、行业划分讨论地方分割及保护程度,全面评估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贸易成本及国内外市场选择倾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内贸易成本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内循环初见规模;国际贸易成本整体呈上升趋势、不确定性增加,两者差距逐渐缩小。五大区域内部发展异质性明显,长三角地区及广州表现出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双振”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京津冀地区区域间循环更为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圈区域间贸易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八大行业内贸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内循环基础良好,医疗行业贸易成本最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跨区域产业链协作研究
    卢小平
    2023 (1):  94-105. 
    摘要 ( 243 )   HTML ( 20 )   PDF(2399KB) ( 300 )  

    跨区域农产品产业链协作,能将东部地区市场、资本与中西部地区相对后发展县域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相对低收入的农户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农产品产业链协作,促进产业链纵向、横向延伸,并将产业链主体尽可能留在中西部县域,对助力这些县域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跨区域农产品产业链协作面临各层级政府间协调性不足、政府与市场双失灵风险,存在产业链最后一公里障碍、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困难和阻力。通过完善跨区域农产品产业链协作顶层制度设计、调适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关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西部县域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链各环节主体间利益关系,可以有效克服跨区域产业链协作障碍,让农产品产业链更好地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供需耦合协调理论探究—— 基于生鲜电商为介质的视角刘然
    刘然
    2023 (1):  106-118. 
    摘要 ( 273 )   HTML ( 26 )   PDF(2593KB) ( 334 )  

    新发展格局下的内需扩大、消费升级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带来了市场新契机,也让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成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该如何顺承这一目标的实现去建立长效衔接机制,是现实迫切性和理论前沿性兼具的重要课题,其前沿性尤其体现在对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理念内涵的延展上。在厘定小农户范畴、选取生鲜电商为关键衔接介质的前提下,通过探析域外实践经验并考察国内研究进展发现,引入“耦合协调”概念恰可突破既往学理思维中的供需割裂局限性,契合更高质量发展目标,优化未来研究理论框架。文章提出了生鲜电商为衔接介质的供需耦合协调理论框架,并依此进行了研究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