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8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工作新发展格局
    李迎生
    2024 (2):  5-15. 
    摘要 ( 254 )   HTML ( 24 )   PDF(1834KB) ( 221 )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经典)意义的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适应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现实需要,也呼应了国际社会工作传统界限扩展的专业背景。大社会工作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将面临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效能、专业地位、供给主体、学科形态等的全面转型。这一深刻的转型过程将伴随如何坚持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主性以及新形势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协调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社会工作国际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因应新征程新使命,推进社会工作转型的目标是加快构建社会工作新发展格局:基于社会工作的本质定位社会工作与大社会工作的关系;加快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的互构;以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抓手;发挥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王炳权
    2024 (2):  16-28. 
    摘要 ( 188 )   HTML ( 9 )   PDF(2010KB) ( 144 )  

    民主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是各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追求民主化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现代化并进行百余年探索的历史,既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也是一部以民主化推动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离不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通过发挥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和人民性优势,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人民性的价值指引,健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优化民主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
    何虎生, 方亮
    2024 (2):  29-37. 
    摘要 ( 150 )   HTML ( 9 )   PDF(1586KB) ( 124 )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更体现着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属性。第一,中华文化以自身的突出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意涵;第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接续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道路;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深刻地体现于文明逻辑、实践逻辑与发展逻辑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现代化发展探索的中国方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开数据保护的理念澄清与路径选择
    陈兵, 姚俊羽
    2024 (2):  38-52. 
    摘要 ( 124 )   HTML ( 6 )   PDF(2312KB) ( 105 )  

    当前公开数据保护仍有诸多挑战,为构建安全保护、有效利用、合规流通的数据产权制度和市场交易机制,亟须树立“以公开换保护”的数据权益理念。在公开数据的场景下,坚持以“有力保护”为基础,兼顾数据的“有效流通”,以科学合理的数据安全保护促进高效有序的数据流通体系,并基此探寻公开数据的保护路径。具体而言,可依据公开数据在数据产业链中的不同形态,将公开数据类型化为原始数据、数据集合和数据产品,通过准确识别公开数据所蕴含的多元权益属性,结合数据生成、使用、流通等不同环节,对位采取“赋权保护模式”与“行为规制模式”的复合路径,以“赋权保护模式”对数据产品进行保护,以“行为规制模式”对原始数据与数据集合进行保护。以建立兼容立体的保护模式,统筹各类数据主体的合法利益,有效权衡数据保护、数据流通及数据竞争间的复杂关系,为更好发挥数据要素加乘作用提供可及且可行的制度方案,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生态系统、契约与竞争环境
    闫小娜, 刘诚
    2024 (2):  53-63. 
    摘要 ( 110 )   HTML ( 8 )   PDF(2002KB) ( 114 )  

    平台在经济活动各领域交叉融合,形成数字生态系统,改变了平台、入驻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竞争环境。基于契约理论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与入驻企业构成了一个线上服务市场,双方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契约关系;但二者是不对等的经营主体,平台超越自身的企业边界获得了对入驻企业的科层权力,这是传统线下市场上的中介组织往往不具备的权力;这种不对等的契约关系,在由多个线上服务市场构成的数字生态系统上演变为网络化契约;维系这些契约关系,不仅需要科层权力,亦需数字信用和契约精神。通过对入驻企业、平台和数字生态系统各研究对象的场景分析,发现市场竞争环境正在经历深刻的现实重构,如数据机制替代价格机制、数字生态系统竞争取代产品竞争等。相关结论对中国数字生态系统竞争环境的规范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能力视域下数字治理能力建构理路
    张晓
    2024 (2):  64-73. 
    摘要 ( 165 )   HTML ( 12 )   PDF(1678KB) ( 141 )  

    数字治理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数字产业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交往形态、文化形态发生深刻变迁,数字治理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对提升国家能力及社会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条件。伴随数字治理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方面,国际治理体系也加速进化,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体系完善过程中,由于体制特性、制度特性和发展阶段差异,中国的数字治理与西方数字治理在治理话语、机制、目标上存在着本质性差异。明确国家的数字治理角色和数字技术的辅助治理工具作用,把握数字治理技术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关系,正视数字交往形态变迁对国家数字治理的影响,在现实中不断巩固国家的数字治理主体地位,激发数字治理效能,建立全过程数字治理体系,促进数字治理效益转化,加强国家对数字治理的算法引导和监督,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话语体系,提升我国的数字治理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基于“第二个结合”视角
    马忠, 刘昕
    2024 (2):  74-81. 
    摘要 ( 151 )   HTML ( 4 )   PDF(1543KB) ( 105 )  

    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领域融合的理论根基及基本理路对于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长久历史积淀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精神特质,二者在道德领域融合的理论根基体现在道德本体论、道德价值论、道德内涵论、道德方法论四方面。在此基础上,立足“第二个结合”,应首先梳理出如何设立道德目标、建构道德标准、吸纳道德内容、协同道德原则的基本理路,继而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道德教育引导、道德实践养成、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制度保障六方面探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变与坚守:当代青年价值意识的态势描述
    方黎, 王习胜
    2024 (2):  82-91. 
    摘要 ( 142 )   HTML ( 10 )   PDF(1752KB) ( 119 )  

    青年是流行语的重要实践主体,透过流行语的演变,有助于人们更为具体地把握时代变迁中青年的价值意识表现。2014年—2023年10年间,流行语既表征了青年价值意识的符号记载流变、意义表达流变、主体倾向流变,又隐含了青年价值意识中对身份认同的坚守、对与社会共变的坚守、对主流价值的坚守。青年价值意识的流变与坚守,其动因并不限于流行语本身,而是植根于青年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空间中所进行的价值生活实践,以及矛盾性的青年主体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间所结成的价值互动关系。透过流行语管窥青年的价值意识,就是期待能超越流行语本身,反思流变与坚守所代表的文化生产价值与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建构,客观评价青年与社会差异性统一的文化价值交往关系,并关切青年价值意识符号性狂欢的多歧性走向,从而为走近青年、理解青年、支持并引导青年活出时代的光彩提供前瞻性的文化价值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听微叙事的崛起、特质与效能
    张改凤
    2024 (2):  92-99. 
    摘要 ( 131 )   HTML ( 11 )   PDF(1624KB) ( 127 )  

    视听微叙事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并迅速扩散与社会发展背景下大众的心理、审美及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新兴产物,视听微叙事呈现出的时空微碎与轻量传播、辐射泛在与功能延展、参与转型与体验升级、连接整合与集体重构的新型特质,不仅显示出了其对传统视听叙事传播程式的变革,也充分展现了其作为数字基础连接对大众社会生活的深度重构。今天,面对视听微叙事的生活图景,人们置身其中已经无法离场,要做的就是在把握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释放视听微叙事对大众再造意义与滋养精神、促进文化自觉与自信、形塑共享生活与权益空间的优势效能,强化其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社会文化自信、建构大众共享美好家园等方面的责任与担当,进而推动视听微叙事健康发展与持续生命力的有效迸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适应性发展探究
    王迪
    2024 (2):  100-109. 
    摘要 ( 150 )   HTML ( 14 )   PDF(1913KB) ( 169 )  

    产业需求和人力资本供给两者的供需匹配是有效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和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重要一环,是在科技变革、就业观念转变、少子老龄化等背景下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核心保障。基于适应性系统视角,探讨阻碍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之间供需平衡和高效发展的现象和根因,分析教育、人事和产业部门等多元主体本身及互相之间的显著性问题,包括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数字化建设缺乏、职业与专业不对接、社会规训影响等,进而从数据治理、管理体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提出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适应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