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历史逻辑与价值规定
    吴波
    2024 (1):  5-15. 
    摘要 ( 72 )   HTML ( 16 )   PDF(1866KB) ( 53 )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既蕴含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又蕴含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设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提供了实践空间。中国共产党通过辩证法的运用和历史理性的坚持,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初步建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价值规定,包括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上,坚持两者相统一基础上的价值理性优先;在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的关系上,坚持两者相统一基础上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上,坚持劳动优先;在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上,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正确理解,需要坚持民族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批判性与规范性相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党治理现代化
    王韶兴, 任丹丹
    2024 (1):  16-25. 
    摘要 ( 48 )   HTML ( 16 )   PDF(1629KB) ( 43 )  

    现代国家成长内蕴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党治理现代化引领现代国家成长,是政党政治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基本逻辑。由政党民主体系和民主能力、政党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以及政党领导和政党执政、政党权威和政党权力等价值范畴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点,揭示的是通过提升政党政治自觉、增强政党内在能动、实现政党价值创造的政党文明演进机理。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政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政党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研究
    祝奉明
    2024 (1):  26-33. 
    摘要 ( 38 )   HTML ( 6 )   PDF(1502KB) ( 27 )  

    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化之间存在深刻且复杂的互动关系。现代化既离不开政党和政党制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又对政党和政党制度本身的提高与完善提出新的“时代之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动员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能用真实有效的民主来凝聚人心,调动人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政治支撑。现代化进程中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经验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根本前提,和谐党际关系是新型政党制度健康运行的力量之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型政党制度生成发展的价值遵循,坚持与时俱进是新型政党制度丰富完善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要提升新型政党制度认同性,巩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支撑;增强新型政党制度民主化,形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推动新型政党制度机制化,筑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提高新型政党制度参与性,激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侯衍社, 王秀涵
    2024 (1):  34-42. 
    摘要 ( 43 )   HTML ( 15 )   PDF(1541KB) ( 46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文化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本体论方面坚持彻底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的统一,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主体性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在价值论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在方法论方面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而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系统性把握,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社会中的道德空间:图景、拆解与重构
    杨慧, 王艺霏
    2024 (1):  43-55. 
    摘要 ( 35 )   HTML ( 4 )   PDF(2360KB) ( 19 )  

    数字社会中技术操纵道德主体的负面倾向渐显,个体主观性层面通过感受到的责任意识建构出的道德空间呈现为碎片化的图景。究其原因,数字社会中以程序理性、微型理性以及工具理性为表现形式的技术理性,通过限制个体道德本真情感生发、否定人际关联的道德意义直至形成普遍化的道德漠视三个维度对道德空间进行着拆解。对数字社会中的道德空间进行重构需要沿循自我至他者并通过交互关系引向集体选择的方向拓展边界,在自觉体认与行动践履道德责任以构建道德自我的基础上,经由人与技术共生共在之关系的再建,倡导道德与技术相向而行的集体道德行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陈倩, 吴玉韶
    2024 (1):  56-64. 
    摘要 ( 41 )   HTML ( 4 )   PDF(1803KB) ( 37 )  

    县域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促进养老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点。当前,体系构建实践中仍存在参与主体职责边界不清、资源整合多元参与不足、市场培育赋权不够充分、县域城乡资源差异明显等困境。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通过对地方案例的剖析,探究县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从构建横向协同共享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探讨政府从引导者向监管者转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激发市场力量作为参与主体,以推进县域养老城乡均衡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改革回顾与优化思路
    张宗良, 褚福灵
    2024 (1):  65-75. 
    摘要 ( 46 )   HTML ( 5 )   PDF(2703KB) ( 66 )  

    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构建及可持续发展是近30年来国际养老金制度演进和改革的重要特点,其本质是伴随结构式改革和参量式调整的重塑体系均衡的帕累托改进过程。立足养老金改革的时代性和阶段性,通过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对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展开系统回顾,并对当前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较为忽视的前置背景、基本概念、理论支撑、内在逻辑、国际经验等问题作出反思。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构建在辩证参考国际养老金体系改革背景动因及国际组织倡导的示范性框架的基础上,聚焦自身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欠缺、功能定位与运行秩序混淆、福利二元分割和职业区隔、配套政策不足、参数设计僵化、主体认同差异和制度文化欠缺等核心问题的本土挑战,在优化顶层设计和明晰实施路径的同时,持续完善参数改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监督管理机制、服务平台建设、宣传教育普及等配套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协商民主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耦合与优化研究
    王天楠
    2024 (1):  76-86. 
    摘要 ( 30 )   HTML ( 4 )   PDF(1976KB) ( 16 )  

    社区治理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治理本位是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属性。协商民主聚焦生活元素、立足底层生活、依循社会逻辑,是一种协调利益、汇聚共识、形成科学决策的民主形式和治理形态。剖析协商民主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关联,目的在于将协商民主的制度、理念、程序、方法融入城市社区治理之中,推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从工具性向规范性、从单一性向广泛性、从选择性向自主性、从阶段性向全过程跃升,进而更好纾解生活治理难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居住权制度的实现进路
    侯银萍
    2024 (1):  87-95. 
    摘要 ( 49 )   HTML ( 4 )   PDF(1700KB) ( 18 )  

    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制度改革历时近10年,完成两轮试点。不少试点地区针对闲置宅基地数量大、农村养老保障措施有限、合资建房异地康养居住权利界定困难、低收入群体长期使用农村住宅的途径不畅等治理难题进行的闲置宅基地及农房利用的有益实践探索,在提升农民养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发展活力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也面临着无法满足居住群体类型多样化趋势、隐形交易缺乏有效解决路径、有效制度回应滞缓等利用困境。在现有宅基地法律政策框架内,立足于民法典上居住权制度的生活保障功能和立法目的,以农村住宅居住权优化农房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配置模式,能够助力盘活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能够为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作出应有的制度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信息处理同意规则虚置化的理性矫正
    石超
    2024 (1):  96-109. 
    摘要 ( 35 )   HTML ( 4 )   PDF(2426KB) ( 13 )  

    数字经济场景中,现实中的个人并不必然能达致“知情—同意”规则所需的有效理性和谨慎,法律规范可能性标准与事实可能性偏离,“知情—同意”规则下的信息主体自治性保护机制失灵。因信息主体理性不足,而对其权利予以“征收”的去权思路与法治化逻辑不相符合。“复杂性理论”指引下的“权利强化”矫正路径是赋能个体理性,引入集体理性化简信息复杂性,提升信息主体理性能力。制度建构上,集体理性层着重于对信息的处理需求进行合法、正当、必要性的集体理性诊断和过滤;个体理性层在个人的真实知情与自由选择下进行个性化需求的个人理性判断。集体理性前置,但重在履行中立的告知知情程序,不制约个人自主。集体理性辅助下的理性组合能够在个人信息有效保护与商业合理使用之间寻求一个动态平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