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11 上一期    下一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意义
    田鹏颖
    2023 (6):  5-10. 
    摘要 ( 230 )   HTML ( 34 )   PDF(1322KB) ( 145 )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其本身也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式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发展的是“体用有分、体用不二”的中国文化传统,成功破解的是“中西之间、体用之辩”的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学理化、体系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身的逻辑建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中华文明的底蕴和内涵
    杨奎, 张晶晶
    2023 (6):  11-20. 
    摘要 ( 169 )   HTML ( 12 )   PDF(1817KB) ( 216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且源于中华文明内生性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是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突出表现为:连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建构的重要根源,创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返本开新的内在动力,统一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兼收并蓄的基本遵循,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文化根因。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精神滋养,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效率与公平关系探析
    袁富华
    2023 (6):  21-28. 
    摘要 ( 144 )   HTML ( 13 )   PDF(1620KB) ( 110 )  

    建立在社会人、系统整合与风险分担假设之上的治理现代化,率先被发达国家福利体制建设所实践,其作用在于预防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大规模工业化结束之后,中国不得不面对后工业化时代的治理复杂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城市化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既涵盖了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又体现了中国效率与公平兼容路径的独特性,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治理现代化方案。中国治理现代化的两次理论飞跃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明确了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协同推进。效率与公平兼容机制的达成,需从社会政策创新入手,重点关注政策系统化与政策兼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障碍与突破路径
    和军, 牛娟娟
    2023 (6):  29-37. 
    摘要 ( 166 )   HTML ( 7 )   PDF(1840KB) ( 128 )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2012—2021年31个省份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了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进一步结合障碍度模型诊断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但在区域分布上存在异质性;全国层面基尼系数有所下降,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内差异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一级指标中经济、文化、社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关键共性障碍因子,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中主要障碍因子各区域不尽相同。基于此,从补齐各区域协调发展短板、畅通要素跨区流动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突出城市群都市圈引领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区域分工为核心的中国式县域城镇化道路
    仇叶
    2023 (6):  38-47. 
    摘要 ( 107 )   HTML ( 7 )   PDF(1749KB) ( 114 )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联系,为县域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我国超大空间与超大人口规模的城镇化天然具有区域特性,不同区域分化互补的关系使行政区划上统一的县域分化为不同类型,并内在地要求县域城镇化必须具备区域分工的包容性特征。具体而言,“城市型”县域主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强化城市群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为目标;“乡村型”县域主要处于中西部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城乡统筹能力为目标。两者以区域分工的形式分别深化东部沿海与中西部这两大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优化中国的城市体系与城乡关系,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社会包容度。这一城镇化发展道路能够有效协调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迈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及实现路径
    王宾, 赵朋飞
    2023 (6):  48-57. 
    摘要 ( 164 )   HTML ( 12 )   PDF(1961KB) ( 678 )  

    推进土壤健康管理,既是铸牢土壤本体安全、产出优质健康农产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特征,指出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的目标重塑要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产权目标为基础,通过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目标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着重阐释了中国土壤健康管理面临着理念认知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完善、资源禀赋弱和技术难突破等现实困境。从战略上提前谋划中国土壤健康管理、理念上树立全要素土壤健康管理意识、模式创新上倡导用养结合,以及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及其治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探讨
    李韬, 周瑞春
    2023 (6):  58-66. 
    摘要 ( 369 )   HTML ( 20 )   PDF(1974KB) ( 323 )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可以认为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开展行动者转译和网络建构所造成的。从行动者转译与网络建构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主要社会伦理风险包括:智能互联下的行动者之“恶”传播风险加剧、行动者社会分工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加剧、行动者转译的技术异化问题更为严峻、“行动者网络”下的数字安全风险增大、行动者“五际”关系维度的数字平权问题凸显。基于此,从合理界定行动者主体的权责关系、加强行动者转译的全过程算法治理、构建人机“共善”的行动者治理共同体等方面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治理,确保科技向善健康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空间中身体展演的多重隐喻与伦理审视
    武文颖, 王鑫
    2023 (6):  67-75. 
    摘要 ( 142 )   HTML ( 13 )   PDF(1819KB) ( 127 )  

    社交场域的视觉化转向使形态各异的身体展演成为个体塑造理想化自我、获取社交资本的方式。但是,当真实身体让位于身体图像参与展演实践,便呈现出符号化身体、媒介化身体和商品化身体三重形态,与之伴生的是身体缺席与在场下的认知偏倚、技术与他者双重凝视下的官能退化以及身体资本转换下的物化与剥削等伦理问题,个体逐渐在身体的对象化展演实践之中背离身体本源,失去自己。为此,应关照和约束身体展演的各个阶段,结合“反身性”评估重塑个体身体价值观念,嵌入责任意识重构身体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凝聚政府、教育主体、媒体等多元力量重建社会治理与监督模式,使参与身体展演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技术催生的心灵荒芜之地保留身体和内在生命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人口迁移流动新趋势——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王广州, 刘旭阳
    2023 (6):  76-87. 
    摘要 ( 293 )   HTML ( 18 )   PDF(2018KB) ( 204 )  

    “七普”数据反映出城乡之间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利用普查数据,构建2010—2020年不存在城乡人口流动的情况下城镇与乡村人口发展过程,并与实际城乡人口进行比较,由此分析人口流动对城乡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的影响,并尝试分析未来乡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方向。结论表明,目前流动人口主导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历程,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呈现新的发展特征,乡村人口在15—21岁呈现出人口规模“内陷”的情况;未来乡村人口极有可能继续按照这一流动模式流失,“内陷”的年龄结构存在着向附近年龄组扩大的趋势,造成乡村较低龄人口群体规模普遍“内陷”。乡村低龄人口规模缺失,不利于乡村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给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新的挑战或不确定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老年家庭代际和谐动态模式研究
    王萍, 王翔宇
    2023 (6):  88-97. 
    摘要 ( 130 )   HTML ( 5 )   PDF(1784KB) ( 155 )  

    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持续深化,传统与现代更迭间的代际稳态被打破。通过采用跨越18年7期专项追踪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从老年人视角探究农村家庭代际间双向的经济支持、器械支持和情感慰藉的交换动态模式。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变动下代际关系呈“形散核聚”态势,经济支持和器械支持呈向子(孙)代倾斜趋势,情感慰藉据不同家庭结构变动呈相异趋势。研究揭示,近20年中国农村老年家庭代际关系呈和谐动态模式,即“和则”与“谐则”的耦合发展模式,该模式兼有聚同存异的包容性和动态发展的韧性;该模式反映在追求家庭整体和谐发展中,动态代际交换呈柔性和谐发展,其运作机制为各项代际支持间持续优化、调适。政府、社会和社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社会发展观,加强构建家庭代际和谐能力,推进老龄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泽东政策和策略思想的历史考察论析
    夏清, 巫涵
    2023 (6):  98-107. 
    摘要 ( 173 )   HTML ( 22 )   PDF(1883KB) ( 119 )  

    毛泽东政策和策略思想是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理论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大国大党的独特方法论。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毛泽东政策和策略思想的具体所指与重大意义。在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转向全面执政的过程中,毛泽东领导了多项重要政策的制定、调整、执行的全过程,由此形成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著名论断,对新中国建设影响深远。新时代新征程,统筹“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和策略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