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11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论习近平的中国国家观
    石云霞
    2014 (5):  5-9. 
    摘要 ( 1697 )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国内场合的重要演讲和谈话中,用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提出并系统阐明了中国国家观,即“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有力批驳了“国强必霸论”、“中国威胁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哲学底蕴
    曲跃厚, 李步前
    2014 (5):  10-14. 
    摘要 ( 1495 )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唯物论底蕴是实事求是,辩证法底蕴是对立统一,认识论底蕴是实践第一,历史观底蕴是群众史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肖贵清
    2014 (5):  15-20. 
    摘要 ( 1694 )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从制度层面深刻反思“文革”教训,恢复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全面改革为动力推动制度创新;把“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评判制度优劣的标准,在“南方谈话”中,系统总结制度建设经验,科学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泽东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的逻辑和启示
    龚培河, 王骁
    2014 (5):  21-26. 
    摘要 ( 1450 )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曲折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理论结果,是其建国方略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变演的角度看,试图找到一种动力源泉与价值原则高度统一的动力机制贯穿于他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整个历程中。从发展历程看,毛泽东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经历了从有限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到“以苏为师”再到“以苏为鉴戒”;接着高举“三面红旗”,搞“大跃进”运动;然后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尝试把发展经济纳入到“继续革命”洪流中这样几个环节。虽然毛泽东追求的社会发展动力机制不断遭遇挫折,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政治层面或者道德层面上的价值原则不能直接替代动力机制自身的价值要求,否则,将会干扰社会发展动力机制正常运转,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机制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观研究
    颜晓峰, 李徐步
    2014 (5):  27-31. 
    摘要 ( 160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观的提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创新发展、打破西方话语权、创建中国特色治理理论、推进深化改革、完成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从实质上说,就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观理论框架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内涵、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途径和治理评价标准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需要坚持历史梳理、比较分析和系统构建的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化权力制约的理论探讨
    王寿林
    2014 (5):  32-36. 
    摘要 ( 1405 )  
    在经济体制改革促成利益主体多元的社会条件下,腐败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权力配置不科学,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制约不到位,从而导致权力向经济领域、金钱向政治领域双向渗透。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权力制约。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强化权力制约是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刘军
    2014 (5):  37-41. 
    摘要 ( 1766 )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角度来看,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原则和价值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国家治理的主体结构要从政府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复合主体;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要从政治统治转变为社会治理;现代国家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走向社会自主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
    徐尚昆
    2014 (5):  42-47. 
    摘要 ( 1844 )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围绕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及措施作了较全面的讨论,但目前还较少有人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及根本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行为科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从理念转换、政府边界、知识社会化、约束与激励四个方面分别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逻辑前提、参与主体、作用机制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与实现途径
    和军, 季玉龙
    2014 (5):  48-52. 
    摘要 ( 1630 )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基于资产贡献率差异系数方法,代表性地测算了工业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红利增加率超过15%,反映出改革在提升产出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应通过建立股份制企业、发展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民间资本独立进入垄断与竞争性业务部分、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四种具体途径,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与资本、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2008年经济危机的新阐释
    杨静, 张开
    2014 (5):  53-58. 
    摘要 ( 1407 )  
    国外阶级分析学派、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等代表学者对2008年以来爆发的美国经济危机作出了新阐释,认为金融创新消除了“工人实际工资停滞或削减”和“平均消费水平上涨”之间的缺口,延缓了“有效需求不足危机”的爆发。深入分析这些新阐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劳动和资本关系”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双重失衡”导致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局限性的体现。这些分析为我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妥善处理好劳动和资本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避免重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覆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前提、步骤及保障
    戴双兴, 李建建
    2014 (5):  59-63. 
    摘要 ( 1653 )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二元分割、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安排虽然为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严重损害农民土地权益。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本文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提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两个前提。目前完全放开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本文提出要分四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最后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法律制度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四个方面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轴线
    李维武
    2014 (5):  64-68. 
    摘要 ( 1756 )  
    社会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的主轴线,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只有紧紧抓住了这根主轴线,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更准确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把握,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认同困境探析
    刘莹
    2014 (5):  69-73. 
    摘要 ( 1626 )  
    当前中国社会变迁中存在两种突出的认同困境:人们追寻自我的意识日渐强烈,但同时普遍存在“自我意义感”的失落;主流文化认同存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但背后潜存危机。认同困境的根源在于现代性及其带来的转型和变化,具体来讲就是资本逻辑、全球化、网络社会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且直接的作用。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出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认同建构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的思考
    佟斐
    2014 (5):  74-78. 
    摘要 ( 1847 )  
    文化传播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文化传播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和谐;需要阐释好中国梦,展现中国精神;需要传播中国价值,培强价值认同;需要创新话语体系,增强文化影响力;需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法治社会建设视角下的机构改革与制度完善
    丁元竹
    2014 (5):  79-84. 
    摘要 ( 1544 )  
    依法治国必须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建设则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法治社会必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和完善吏治制度,事业单位改革关系到社会组织的发育和社会共同体的长成;吏治制度则直接关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尺度。如果说建立在事业单位改革基础上的社会共同体重构是法治社会的骨骼的话,那么建立在吏治制度改革基础上的价值重建则是法治社会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0后”人群对社会安全影响的分析
    吴忠民
    2014 (5):  85-90. 
    摘要 ( 1670 )  
    “80后”人群期望值较高并容易冲动,再加上较高期望值和巨大生活压力的交织,一旦出现某种导火索,便容易酿成或卷入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冲突当中。失业问题、不平等现象、互联网的助推,客观上容易导致"80后"人群对社会安全产生某些不利的行为。为确保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应公正有效地解决好"80后"人群的重大利益诉求问题,尤其是就业问题和农民工的平等对待问题,以及加强对互联网的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几点思考
    张弥
    2014 (5):  91-94. 
    摘要 ( 1566 )  
    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的基本价值追求。在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中,不仅要考虑到社会公平目标,还要考虑到经济条件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社会保障项目及普惠程度、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等具体问题入手,对社会保障与公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科学认识社会保障与公平效率问题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冲突理论视域下的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建构
    梁爱强
    2014 (5):  95-98. 
    摘要 ( 1480 )  
    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度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我国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呈现出虚假性、冲突性、淡漠性及易变性等特征。现代社会冲突理论为研究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一个充满弹性的社会,给青年学生提供一定的政治表述与政治参与的空间,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法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现代化建设
    马振清
    2014 (5):  99-102. 
    摘要 ( 1542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这一概念。从“管理”到“治理”概念的演变,反映了党的领导观念和领导方式的更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必须首先把握“法治”这一根本特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着重提高法治能力与现代化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储新宇
    2014 (5):  103-106. 
    摘要 ( 2208 )  
    中国共产党注重从制度上建党、治党、管党,特别是在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和开启新的奋斗征程的历史起点,总是根据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肩负的时代使命,把推进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针,是推进党的制度科学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化党内监督重点指向探讨
    王翠芳
    2014 (5):  107-112. 
    摘要 ( 1640 )  
    立足于党内监督的目的和使命,着眼于对党内监督的现实考量,党内监督的重点指向是承担最重要职责的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和作为权力行使逻辑起点的决策权。当前加强和改善党内监督,突出对监督重点对象的指向,着力强化对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突出监督重点内容的指向,着力强化对用权行为特别是决策权的监督,对于确定党内监督机制的运作重心,以使党内监督达到“纲举目张”之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