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5-03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颜晓峰
    2016 (1):  5-10. 
    摘要 ( 2759 )   PDF(952KB) ( 1784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统一起来,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把中国发展趋势同世界发展潮流连接起来,充分发挥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把引领中国新发展同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贯通起来,凝练表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发展的认识成果;把发展理念与发展行动一致起来,努力推动发展全局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构建
    辛鸣
    2016 (1):  11-17. 
    摘要 ( 1449 )   PDF(1237KB) ( 988 )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战略必然也必须因时而异,因势而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总结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60余年及世界数百年的发展经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从发展方位的战略判断、发展理念的战略创新、发展路径的战略支撑,发展挑战的战略跨越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发展战略进行了科学构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共享理解发展
    魏波
    2016 (1):  18-22. 
    摘要 ( 1637 )   PDF(828KB) ( 859 )  

    共享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发展理念,推动以增强包容性为特征的共享式发展是实现发展转型、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客观要求。共享式发展主张增进主体之间的共识、认同与合作,内含了发展理念与价值观的转变。在现实中,面对公平与效率、公德与私利的矛盾,实现共享需要从具体、历史、辩证的立场予以认识和处理。推动共享式发展要求在“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之上重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正义基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确立有助于共享的制度基础,进而通过培育共享的价值观以巩固社会团结的文化认同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
    石云霞
    2016 (1):  23-28. 
    摘要 ( 1881 )   PDF(992KB) ( 1278 )  

    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江泽民深入阐发和实践建立国际秩序的新理论;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阐发,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认识提高到了新境界和新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习近平的“三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辛向阳
    2016 (1):  29-34. 
    摘要 ( 1916 )   PDF(1055KB) ( 1723 )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要沿着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行,要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逻辑前行。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深刻把握执政规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遵循人心向背规律,使党始终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确保党不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不断推进人民民主,使民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生产之中、生活之中;就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长治久安有制度体系的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贡献
    张宇
    2016 (1):  35-41. 
    摘要 ( 1475 )   PDF(1075KB) ( 5313 )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其核心思想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丰富了人类经济思想的宝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赖德胜,李长安
    2016 (1):  42-46. 
    摘要 ( 1334 )   PDF(841KB) ( 999 )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一种新常态,这将给劳动关系带来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劳动关系的矛盾将更加紧张,劳动关系的主体将更加多元,劳动关系的分化将更加明显,劳动关系的调适将更加从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完善三方协商机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障,有必要重新界定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的角色和定位,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2014年全国四大区域全面小康建设比较研究
    和军,樊寒伟
    2016 (1):  47-54. 
    摘要 ( 1504 )   PDF(1170KB) ( 913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中起着战略目标的引领作用。结合全面小康建设区域评价与比较的主要目标与特点,研究构建了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四大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与评价比较。结果显示,2004—2014年的10年间,总体上全面小康建设成就巨大,实现程度由44.65%上升为85.13%,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为95.19%,由高到低排序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结果并未发生变化;10年间中部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1.03倍;区域差距方面比较显著的是东北与中部差距急剧缩小,而中部与西部差距却显著扩大,反映了国家战略实施效果差异与时间效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更要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秉承新的发展理念,明确战略重点与步骤;要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问题;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要在国有企业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与品格—— 学习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莫于川
    2016 (1):  55-61. 
    摘要 ( 1631 )   PDF(973KB) ( 957 )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要求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法治政府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法治政府建设必须要树立创新与共享的中国特色行政法治发展新理念,而塑造民主与透明品格乃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任务,为此必须要运用新的法治理论做指导,法治政府建设工程才能厚植优势、夯实基础、稳健发展、再上层楼。应当秉持现代民主法治的眼光,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推进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推动行政法制在社会深度转型期获得更大的革新发展,促进行政法治目标的完整实现,实现法治政府建设与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相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市治理体系的重构
    周少来
    2016 (1):  62-67. 
    摘要 ( 1325 )   PDF(876KB) ( 696 )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及其“一体化融入”城市,将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巨大进步,也无疑是中国未来一二十年内最大的治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这不仅事关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也事关社会分层和社会稳定,更事关政治发展和民主化建设。而现有的户籍制度、教育医疗体系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制度性壁垒,加之“农民工”自身的局限和融入条件,使“农民工市民化”及其“一体化融入”城市艰难复杂。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及其“一体化融入”城市必然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一体融入”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也要求城市治理体系的深化改革与重新构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
    韩震
    2016 (1):  68-72. 
    摘要 ( 1321 )   PDF(820KB) ( 992 )  
    创新对外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的话语方式,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应该做到:基于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和历史传统,提炼出适合描述中国道路、体现中国力量、反映中国价值、表达中国精神的中国话语和话语体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人间生活话语;紧跟社会发展、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的步伐,适时地提出具有原创性和时代特征的话语议题;对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和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出让世界能够理解并且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话语及其话语体系;重视提升用外语讲述中国话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实现路径探析—— 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黄晓丹,孙代尧
    2016 (1):  73-77. 
    摘要 ( 1667 )   PDF(859KB) ( 1009 )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论述,是围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两大关系展开的。经由“肯定—调适—融合—主体”的路径,习近平递进式地提出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途径问题的探索与回答,体现了全面性、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精细化:从微观视野转向宏观视野
    赵孟营
    2016 (1):  78-83. 
    摘要 ( 1719 )   PDF(834KB) ( 1035 )  
    社会治理精细化无论是在学术意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存在以微观视野为主的方法论倾向,微观视野对于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和社会治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有明显的局限性,既无法在学理上阐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前提,也无法在实践上彻底解决社会治理的微观难题。只有宏观社会治理精细化才能在学术和实践双重意义上解决社会治理面临的难题。当下要以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为基本目标整体推进宏观领域的社会治理精细化实践,首先是推进社会治理领导系统的精细化实践,其次是推进宏观社会治理机制的精细化实践,再次是推进社会治理主体关系宏观精细化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冲突治理创新研究
    刘英基
    2016 (1):  84-88. 
    摘要 ( 1678 )   PDF(900KB) ( 1242 )  
    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社会冲突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冲突的复杂网络结构特性,创新社会冲突治理迫在眉睫。通过以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原理为基础,探究大数据时代社会冲突的复杂网络结构特性,系统分析我国社会冲突管理面临的数据困境,提出了形成协同治理合力、构建“整体型政府”、创新大数据嵌入的制度与管理模式、提升多元主体信息处理能力等社会冲突治理路径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
    庄友刚
    2016 (1):  89-94. 
    摘要 ( 2093 )   PDF(775KB) ( 943 )  
    坚持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生态动力。合理、深入地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要准确地把握绿色理念的科学规定性,避免理解上的误区:绿色理念的核心是以符合生态需要的方式改造外部自然而不是回归纯粹自然形成的生态状况,无论是从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的生存需要之间的关系来说还是从人的存在方式来说,都不能把坚持绿色理念与人对自然的改造对立起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绿色”是对具体发展方式的规定,“发展”则是践行绿色理念时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在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绿色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独有的规定性,不能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层次上来定位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标准的现实困境及其制度完善
    施志源
    2016 (1):  95-99. 
    摘要 ( 1218 )   PDF(860KB) ( 713 )  
    环境标准制度是规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科学合理的环境标准,既要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又要坚决守住不危害公众健康这一底线。环境标准的制度完善,既要注重完善提升环境标准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要注重完善制定环境标准的程序性规定;既要注重环境标准制度与环境规划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也要注重不同类型环境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既要从制度上明确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制度,也要通过完善企业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激励企业自主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思考
    苑秀丽
    2016 (1):  100-104. 
    摘要 ( 1532 )   PDF(954KB) ( 1140 )  
    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既是由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立足历史和现实的正确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落实党章党规要求、扎紧制度的笼子,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等一系列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新论述、新思路,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鲜明立场和责任担当,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的继承与发扬。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在实际成效、重在实践突破,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证党的纪律的权威性、严肃性;要完善纪检监察体制,落实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定位;要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提高党内法规约束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刘汉峰
    2016 (1):  105-111. 
    摘要 ( 1499 )   PDF(1138KB) ( 933 )  
    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促进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发展进程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既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所特有的政治基因与价值追求,又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相结合的历史阶段和实践特点。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非常强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活动规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要充分运用党内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方式,要强化责任机制、抓好落实和监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