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文化自信的意义及其实现
    杨生平
    2016 (6):  5-8. 
    摘要 ( 1483 )   PDF(1006KB) ( 991 )  
    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精神文化是其核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论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文化自信是更根本的自信。随着当今西方文化价值观危机的显现,由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的中国文化价值逐步凸显。不过,中国文化要实现他人称道的文化自信,就必须要有清醒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三大规律”
    辛向阳
    2016 (6):  12-18. 
    摘要 ( 2259 )   PDF(918KB) ( 536 )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就要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现代化的三大规律、执政的三大规律、发展的三大规律的认识。这四个“三大规律”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深化对四个“三大规律”的认识会使我们在更加广阔更深层次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历程
    何虎生, 王超
    2016 (6):  19-24. 
    摘要 ( 1599 )   PDF(818KB) ( 64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对包含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的宗教理论的提炼概括,包含了党对宗教属性、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等的认识,以及党认识宗教属性、处理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的经验总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宗教问题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的系统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成功开创,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框架确立,关于积极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思想的阐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不断推进,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则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已经成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服务业的要素化趋势分析:知识过程与增长跨越
    袁富华
    2016 (6):  25-34. 
    摘要 ( 1025 )   PDF(1328KB) ( 760 )  
    对于转型经济而言,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不仅是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也是培育可持续增长潜力和实现增长跨越的关键。服务业主导的城市化有着根本不同于工业化的典型特征,知识过程和服务业要素化趋势的关联日益紧密。基于知识过程的服务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消费能力和资本深化能力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率模式重塑。为了达成这种目标,改善公共品支出结构和收入分配状况,是政策着力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享经济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以P2P网络借贷为例
    和军, 任晓聪
    2016 (6):  35-41. 
    摘要 ( 1205 )   PDF(1061KB) ( 840 )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与新业态,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创新实践,目前P2P网络借贷是其主要形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创新金融产品、提升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运营去中介化、推动PPP模式的广泛应用等,但由于监管缺失及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频发,互联网金融遭遇发展障碍。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制定完整的借贷规则、细化P2P网络借贷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促进和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资本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
    张三元
    2016 (6):  42-48. 
    摘要 ( 945 )   PDF(914KB) ( 629 )  
    唯物史观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生产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即文化生产也要遵循资本逻辑。资本逻辑具有两重性,资本逻辑对文化生产的驱动也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资本逻辑所引起的。只有创新才能引领文化产业走出困境,而这个创新主要表现为利用和管理资本的创新,其中,资本手段创新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新创意和回归本位创作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乡村文化重塑
    赵建军, 胡春立
    2016 (6):  49-53. 
    摘要 ( 1267 )   PDF(836KB) ( 662 )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重点。而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而言,绝不仅是看得见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乡愁,其中乡村文化是“根”与“魂”。然而,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对乡村传统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破坏,引起了乡村文化的撕裂和痛苦,乡村文化生态受到破坏,整体呈现出病态。 因此,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冲突、碰撞过程中,要通过留住乡村文化的传承载体、重塑农民“以乡土为本”的价值观、以文化惯性保持乡村文化多样性、乡村文化与城市化双赢等方式,消弭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文化鸿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基于犯罪大数据的社会治安精准防控
    单勇
    2016 (6):  54-61. 
    摘要 ( 1314 )   PDF(1272KB) ( 888 )  
    数据之中蕴藏着社会发展与犯罪治理的规律,犯罪治理如何适应大数据浪潮成为在立体化治安防控中开展循数管理的关键。对此,我国应重视“犯罪大数据”问题,从把握大数据与小数据、理论与数据、相关与因果、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出发解读犯罪大数据,据此研判数据驱动下的治安防控精细化发展趋势,提出犯罪的精准防控范畴,为大数据时代犯罪治理模式的升级开辟进化之路。作为日常性治理战略的战术延伸,精准防控是为解决犯罪治理的“短板问题”而提出的,在“人力+科技”“传统+现代”治理技术的有机融合下,具有系统性、多层次、全方位、前瞻性、整合式的应用表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
    陈松川
    2016 (6):  62-69. 
    摘要 ( 1220 )   PDF(1206KB) ( 604 )  
    中国的城市管理走过了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体系及随之而成的发展路径。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走过了接管、工业化、建设化、城市化四个阶段。在城市管理战略、城市管理体系、城市管理政策三个层次的中心任务、管理功能、纵向结构、横向体制、议程设置、管理工具等六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取得了一些经验,对探究具有“中国性”的城市管理理论和新形势下实现党的城市管理现代化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即从城市管理战略视角看,要及时顺应城市规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产生活关系变化的要求;从城市管理体系视角看,要在突出城市主体性和组织化模式“下达”功能的基础上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从城市管理政策视角看,强化城市管理中整体性和柔性管理工具等政策短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享发展与社会分配公正
    赵汇, 代贤萍
    2016 (6):  70-75. 
    摘要 ( 1020 )   PDF(821KB) ( 442 )  
    共享发展的价值旨归是公平正义,社会分配公正是共享发展的基础内容与核心要义。社会分配不公是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矛盾焦点,体制性的非市场因素、政策性的不平衡因素和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是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西方学者的分配正义思想为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的分配公正思想为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实践遵循。中国现阶段社会分配公正的实现,必须以共享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坚持基本权利平等原则、按贡献分配原则、弱势群体救助原则和依法分配原则,不断完善以教育公正、医疗公正和就业公正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以“提低、扩中、调高”为导向的收入分配调节体系、以扶助弱势群体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快完善与社会分配相关领域的立法和执法监督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乔晓楠
    2016 (6):  76-81. 
    摘要 ( 1428 )   PDF(887KB) ( 835 )  
    绿色发展是中国根据国内发展要求与国际发展形势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近达成的巴黎协议中,中国提出的碳减排目标不仅极具诚意而且极富挑战,将导致国内单位碳排放成本持续上升,经济增速放缓,并且还对未来的碳排放总量设定了上限。面对上述挑战,中国需要解决好碳约束条件下的碳配置问题,以深化结构调整作为主要方式,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合作等策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生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李龙强, 李桂丽
    2016 (6):  82-87. 
    摘要 ( 1490 )   PDF(912KB) ( 543 )  
    生态问题与民生福祉相互交织,生态是民生的保障,而民生是生态的价值所在。生态与民生之间呈现出多层次复合型关系,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需求、社会和谐稳定和民众生态权益、民众伦理幸福等方面。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相对滞后,生态问题严峻,体现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差异性;现实生活中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影响到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人们的生态幸福感受和幸福指数发生明显变化。化解生态矛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念和发展理念、形成适度的绿色消费模式、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推进生态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协同治理与综合创新,并健全体制机制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问题研究
    田改伟
    2016 (6):  88-96. 
    摘要 ( 1208 )   PDF(1199KB) ( 517 )  
    根据党内法规,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有多种途径和方式。党员既可以通过所在的党组织直接参与党内事务,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又可以通过自己选举出来的党代表间接参与党内事务,还可以通过党的媒体,直接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员享有的权利不清楚,党员权利保障不力;党代表反映党员意愿的能力比较弱;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落实不到位;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虚置。进一步规范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要围绕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与监督权,加强党内法规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增强广大党员的权利义务意识,推动党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丰富和拓展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渠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制度反腐建设的路径探究
    蒯正明
    2016 (6):  97-102. 
    摘要 ( 1325 )   PDF(901KB) ( 625 )  
    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最根本的是制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推进制度反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着力形成科学完备的反腐制度体系,是制度反腐的基础,包括做好党内反腐法规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完善反腐法律法规和推动党内反腐法规与国家法律的有效对接;推动反腐败制度的有效执行,依纪依法惩治腐败,是制度反腐的关键,包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和推动执纪行为的法治化;推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发展,是制度反腐的重要保障,包括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教育、创新廉政教育方式方法和建立健全廉政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廉洁型政党的内涵及其建设
    孙乐艳
    2016 (6):  103-107. 
    摘要 ( 1297 )   PDF(700KB) ( 582 )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造福人民,必须建设廉洁型政党。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理论武装是建设廉洁型政党的灵魂工程,抓住“关键少数”、建设廉洁型干部队伍是建设廉洁型政党的关键所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建设廉洁型政党的基础,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人民群众监督是建设廉洁型政党的生态要件,提高制度化、组织化水平是建设廉洁型政党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增强依法依规以德保廉护廉的合力,构建廉洁型政党、廉洁型政府、廉洁型社会和廉洁型国家建设相辅相成的廉洁共同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