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11 上一期    下一期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问题与趋势
    孔祥智
    2019 (1):  5-11. 
    摘要 ( 1092 )   HTML ( 51 )   PDF(1532KB) ( 986 )  

    2018年,法律和部门政策密集出台,从不同角度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法律、政策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体系。基本判断是:总体开局良好、农产品贸易稳中有增、“生态宜居”初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一些地区做表面文章,在“五句话、二十个字”总体要求中,主要致力于整顿村容村貌的改变;二是引进资本下乡必然对土地非农化有所要求;三是农业旅游化,容易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从长期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呈现出三大趋势,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改革趋势探究
    孙玉栋, 庞伟
    2019 (1):  12-19. 
    摘要 ( 731 )   HTML ( 25 )   PDF(1780KB) ( 95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转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这也是我国税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阶段。税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和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应当坚持新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此基础上,现代税收制度应该从全面落实税收法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健全地方税体系、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推进绿色发展以及实现征管现代化等六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做好意识形态“内功”
    韩庆祥
    2019 (1):  20-26. 
    摘要 ( 981 )   HTML ( 22 )   PDF(1303KB) ( 766 )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某些方面曾经存在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但是,要具有问题意识,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当今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就必须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内功”,这在根本上就是要聚焦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用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奇迹,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牢牢掌握解释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思考
    王立胜
    2019 (1):  27-31. 
    摘要 ( 829 )   HTML ( 19 )   PDF(1392KB) ( 901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具有包括系统整体性的改革方法、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发展主线的改革路线、新常态下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构四个鲜明时代意义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交织下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应对
    陈建伟, 赖德胜
    2019 (1):  32-38. 
    摘要 ( 832 )   HTML ( 14 )   PDF(1492KB) ( 885 )  

    当前经济周期性下行压力与结构转型因素相交织,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就业问题逐渐暴露,导致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供给结构与需求升级之间的矛盾,传统行业工作加速流失与劳动力再配置进程缓慢之间的矛盾,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旺盛与技术人才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为了缓解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与提高就业质量,要充分用好用足现有就业政策,积极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大数据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现代化的制度供给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袁富华, 张平
    2019 (1):  39-47. 
    摘要 ( 509 )   HTML ( 15 )   PDF(1844KB) ( 547 )  

    中国持续近40年的资本驱动的工业化,在将中国带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同时,也累积了大量矛盾。在转型和结构服务化过程中,后发劣势主要集中于制度建设的滞后上。中国转型时期的重大挑战,是工业化阶段技术模仿的确定性转变为城市化阶段创新能力的可能性。结构服务化以其异质性、集聚性,对规则和制度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是产品提供为中心向制度规则为中心的转型。以信任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将成为中国克服转型问题的重要依托。在这个时期,效率改进与信任体系的建设存在等价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网络环境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
    丁元竹
    2019 (1):  48-55. 
    摘要 ( 719 )   HTML ( 14 )   PDF(1679KB) ( 740 )  

    完善新时代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制度完善、资源布局、体系建设、便民利民、智能服务能力提升、供给方式多元化,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与新技术的融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平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智能化和智慧化,使居民更加便捷、智能、公平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平台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精算以及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匹配平台,它强调数据互联和数据在线,使需求侧用户、供给侧供给者通过该平台建立起“服务众筹”“服务互评”“协同治理”的互动机制,实现分布式、点对点的数据治理和服务匹配,实现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基本公共服务生产、供给、交换、消费的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国家认同视域中的民族认同建构
    吴玉军, 付赵震
    2019 (1):  56-62. 
    摘要 ( 603 )   HTML ( 19 )   PDF(1450KB) ( 812 )  

    人的存在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特定群体的存在。每个人具有特定的民族身份,同时也具有公民身份,是国家的公民。在很多情境下,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并不是一致的,如果特定民族的成员过于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刻意弱化其公民身份或国民身份时,民族认同就会超越国家认同,引发国家的内在分裂。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必须有效处理各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在尊重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们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责任伦理的困境与出路
    肖祥
    2019 (1):  63-70. 
    摘要 ( 635 )   HTML ( 18 )   PDF(1767KB) ( 992 )  

    伦理之产生根源于责任自觉、伦理之发展受动于责任规律,责任贯穿于伦理演进并成为各种伦理形态的本质要素。现代之后,伦理及其规范性被解构,伦理丧失了约束的强力,责任演变成为一种选择而遭受落寞。责任伦理陷入空前的困境:即以责任意识弱化、责任思维匮乏、责任行为缺乏为特征的“责任的落寞”,并造成了群体性道德饥渴。重建责任伦理、破解责任缺失的伦理困境,必须遵循制度补益与责任伦理的收益—效率原理相统一的促进机理,实现以他者性、复杂性和境遇性为特征的责任伦理思维方法论转换,建构并实践“解除弊端、消除痛苦、捍卫权利、增进福利”的责任伦理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治理路径探析
    宋小红
    2019 (1):  71-76. 
    摘要 ( 817 )   HTML ( 14 )   PDF(1357KB) ( 1053 )  

    网络道德对于增强主体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形成和谐、良善的网络秩序等都有积极意义。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为网络失信、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冷漠、网络恶俗等,是网民在现实社会当中所具有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信念问题在网络领域的表现,是国家、社会、主体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失序造成的。通过提升大众网络素养、加强网络公德建设、注重网络法治、纠偏网络“泛娱乐化”、抓好网络舆情管理、培育网络公共文化等路径,积极推进网络道德失范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区域多主体协作治理的路径选择—— 以京津冀地区气候治理为例
    崔晶, 马江聆
    2019 (1):  77-84. 
    摘要 ( 673 )   HTML ( 20 )   PDF(1742KB) ( 727 )  

    当前,开展切实有效的气候治理已成为生态治理的重要议题。现阶段我国气候治理工作主要由政府推进,但依然存在治理主体单一、缺乏区域协作组织、区域合力有待增强等问题。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实行区域多主体协同治理是破解诸多问题,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通过以京津冀地区气候治理为例,在梳理其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政策发力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两个维度,将推进协作治理的一系列政策划分为治理场域、治理机制、治理意识与治理氛围四类,并根据这四个切入点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精准制定并落实政策,以更好地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间、以及政府与非政府主体等不同维度的协同,实现区域多主体协作治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这对于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好生活视域下的绿色生活方式构建
    周杨
    2019 (1):  85-91. 
    摘要 ( 694 )   HTML ( 13 )   PDF(1501KB) ( 841 )  

    绿色生活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延续“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美生活”的主旨意蕴。在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解中不能脱离两个维度——“绿色维度”和“人的维度”,由此决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统筹兼顾”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原则。绿色生活方式的全面形成需要从多个方面协调推进:坚持绿色消费理念是核心,提升个人自律能力是基础,坚持全民行动是关键,绿色生产方式是根本,制定绿色生活方式的政策导向是推动力,建立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是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使命型政党:价值取向、使命践履与历史经验
    陈井安, 赵小波
    2019 (1):  92-98. 
    摘要 ( 738 )   HTML ( 16 )   PDF(1511KB) ( 518 )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两个先锋队”的属性决定了其坚持以谋求人、阶级、社会的解放并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内核;以整体利益至上,个体利益居次为价值遵循。在使命践履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由质而设,体现鲜明的崇高性;因势而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代接续完成伟大历史使命要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考
    陶倩倩, 刘汉峰
    2019 (1):  99-105. 
    摘要 ( 604 )   HTML ( 14 )   PDF(1350KB) ( 656 )  

    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和关键。从现有的党内基本文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对党的政治领导概念认识经历了三次演进,这个演进过程正是对如何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基本方面以及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基本方式、途径进行构建、充实和完善的过程。现在所研究的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一过程的综合与提升。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要求,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内容,大力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体制机制建设,探索落实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资讯
    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体系
    宋贵伦
    2019 (1):  106-108. 
    摘要 ( 627 )   HTML ( 15 )   PDF(822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