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6-11 上一期    下一期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重大时代之问的系统回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逻辑
    金民卿
    2018 (3):  5-13. 
    摘要 ( 1296 )   HTML ( 61 )   PDF(1684KB) ( 1262 )  

    任何科学思想都是对重大时代问题的深度回答。习近平放眼全球视野,深度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贯通历史与现实,深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度回答了“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面对风险挑战,深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通过对重大时代之问的剖析和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新要求
    田鹏颖
    2018 (3):  14-19. 
    摘要 ( 1389 )   HTML ( 27 )   PDF(1219KB) ( 71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重大创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政治信念、思维方式、价值选择,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转化为“四个过硬”,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
    韩庆祥, 方兰欣
    2018 (3):  20-29. 
    摘要 ( 1271 )   HTML ( 22 )   PDF(1724KB) ( 878 )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探寻和揭示其发展规律。在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直面问题的研究态度、总体性的研究视角和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世界逻辑五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王久高
    2018 (3):  30-36. 
    摘要 ( 971 )   HTML ( 15 )   PDF(1483KB) ( 809 )  

    1978年中国启动的改革开放,有着自身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了这些逻辑,在正确洞悉世界潮流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五点核心经验:一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基础上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定走中国自己的路;三是在问题倒逼改革的境遇中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四是在党的领导、群众创造、社会参与的互动中凝聚改革的共识与合力;五是在改革与开放的互动中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法。当前,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改革开放的共识与合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让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融入世界文明并引领世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旨
    魏波, 庄瑞峰
    2018 (3):  37-41. 
    摘要 ( 919 )   HTML ( 20 )   PDF(1084KB) ( 688 )  

    认识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深化的过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回到原点把握其精神要旨。在历经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旨愈加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真理性与价值性、批判性与革命性以及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种精神要旨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形成了它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马克思将这种统一性贯穿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和革命事业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也表现出这种统一性。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把握上述精神要旨,进而在实践探索中推动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
    陈亮, 杨向辉
    2018 (3):  42-50. 
    摘要 ( 782 )   HTML ( 10 )   PDF(1688KB) ( 886 )  

    通过运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对2006—2016年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然后利用Fields分解法和PVECM模型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作长期特征性分析。研究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间的农村金融差异有显著拉大的趋势,而各区域内部差异有明显逐步缩小的迹象,但农村金融的区域内差距仍然构成区域差异的主体。从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来看,城市化水平、社会信用体系、法制环境和农村经济效率水平是形成农村金融区域长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此,需推进农村地区的市场化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以此夯实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平台经济运行的规制基调
    陈兵
    2018 (3):  51-60. 
    摘要 ( 884 )   HTML ( 12 )   PDF(1994KB) ( 844 )  

    互联网平台经济在数字全球化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推动下得以高速发展,已成为广大民众一种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也应同时对其作必要的合法规制。互联网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对实体经济予以创新应用和改造升级的新经济业态,表象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而实质则是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种路径,目的在于以较小的成本及时实现平台经济下各参与者利益的共享与共赢。为此,需转变规制理念,建设共享规制;优化规制方式,引入系统规制;遵循合法规制,倡导公共规制,鼓励规制竞争,提升规制质量,以此形塑规制互联网平台经济运行的新思路和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创业生态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2007—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白洁, 雷磊
    2018 (3):  61-68. 
    摘要 ( 1088 )   HTML ( 12 )   PDF(1651KB) ( 1207 )  

    通过构建省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潜在生态位适宜度、进化动量评估模型,选取2007—2016年30个省市区10年的面板数据,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并评价了省域创新创业生态,发现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实证的角度表明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红利的到来。研究表明:创新创业生态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其影响更是呈现出加速递增的趋势。其中,重点实验室、产业联盟以及创业园区与科技中介机构等生态位因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历史记忆问题
    吴玉军, 顾豪迈
    2018 (3):  69-76. 
    摘要 ( 1200 )   HTML ( 13 )   PDF(1670KB) ( 1841 )  

    历史记忆对于引导国民形成对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建构全体成员共属一体的牢固想象,激发民众为国家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具有重要的作用。认同离不开记忆,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国家,其国民难以对其形成合理而稳固的认同。现代国家必须通过诸如优秀历史文学影视作品创作、历史教科书的科学编纂、叙事方式的恰当运用等历史记忆手段,不断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污染纵向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 以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为例
    邢华, 邢普耀
    2018 (3):  77-84. 
    摘要 ( 903 )   HTML ( 11 )   PDF(1587KB) ( 867 )  

    区域合作是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重要趋势,但是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横向协作难以解决区域合作难题,需要中央政府介入,采用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加以解决。根据区域合作问题的复杂性和中央政府的介入程度两个维度,可将纵向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工具分为四类:政治嵌入、行政嵌入、机构嵌入和规则嵌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涉及多重复杂性问题,中央政府介入程度不同,纵向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具有多样性。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为例,对纵向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工具进行分析,认为当前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应把握好中央政府介入的强度,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好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其借鉴意义是只有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协作下,用好纵向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工具,才能有效解决各类区域公共管理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空间治理的伦理秩序建构
    赵丽涛
    2018 (3):  85-89. 
    摘要 ( 788 )   HTML ( 11 )   PDF(1317KB) ( 972 )  

    从伦理秩序视角审视网络空间治理,旨在增强网络虚拟社会中主体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规范网络交往秩序,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夯实根基。当前,网络空间出现伦理失序问题,背后的逻辑是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产生了一种新型赋权场域,冲击和解构了原有的伦理秩序,而新的伦理规范还在塑造之中,这种新旧转换过程产生的伦理规范断裂给伦理失范行为留下空间。因而,要着力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伦理秩序,包括重视网络技术本身的道德反思、加强网络伦理调控机制建设、提升网络舆论的自我净化能力、积极培育网络空间的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视点
    王习胜
    2018 (3):  90-94. 
    摘要 ( 992 )   HTML ( 14 )   PDF(1202KB) ( 760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担负着多重任务、肩负着重大使命,但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历史新方位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视点应该在于:与决胜全面小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基于人民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的文化建设,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资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疏解现代工具理性带给当代人的心灵苦惑;需要弘扬革命文化的革命精神,用革命文化内蕴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信仰,引导浸染于多样文化生活中的当代人之多元价值选择;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物质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以先进文化特有的时代新精神点亮当代人生存境界跃迁的前行道路。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层次多样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其让人民充分感悟现代中国生活之美好的目的和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的内在逻辑
    俞光华, 黄瑞雄
    2018 (3):  95-102. 
    摘要 ( 1092 )   HTML ( 16 )   PDF(1459KB) ( 657 )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提出的国家建设目标,也是每个人的向往和社会的整体追求。在西方幸福研究中,大多以抽象人为假设前提,以假设的、片面的“人”为逻辑起点循证的幸福也必然是片面的幸福。以“现实的人”共同实现“美好生活”为幸福的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则正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道德性、主体性,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美好生活为幸福内容,以全体人民的共创、共享幸福为目标,来追求全面的幸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
    韩鹏云
    2018 (3):  103-111. 
    摘要 ( 839 )   HTML ( 13 )   PDF(1762KB) ( 1395 )  

    乡村公共文化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村落自组织文化两种实践样态。公共文化服务因文化阵地建设的供需分离、文化活动重“送”轻“种”、文化资源开发的异化现象等问题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内卷化”逻辑;村落自组织文化因文化责任主体缺位、组织主体弱化、参与主体缺失等因素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无主体逻辑”。两种实践逻辑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建构国家资源与村社组织协同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这一协同治理模式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国家介入来激活地方性内生文化资源,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激发出社区的文化活力,确立起文化主体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