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2-11 上一期    下一期
    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黄泰岩, 刘宇楷
    2021 (1):  5-11. 
    摘要 ( 1434 )   HTML ( 97 )   PDF(1316KB) ( 458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符合世界通行的现代化一般标准,体现现代化的一般性质,更要具有社会主义的独特属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而且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世界意义。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推进现代化建设,表明我国的现代化是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原则参与和引领全球化的现代化,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
    田鹏颖, 崔菁颖
    2021 (1):  12-18. 
    摘要 ( 673 )   HTML ( 59 )   PDF(1396KB) ( 530 )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开辟特色鲜明、独具魅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中国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诸多矛盾交互作用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现代化目标不懈奋斗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现代化道路内生于中华文明历史基因及5000多年中华文明历史演进中,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发展唯物史观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开辟创设理论前提,反思资本主义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开辟提供发展空间,接续探索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开辟注入内生动力,融入世界文明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开辟标注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百年建构与发展逻辑
    罗永宽, 齐娟
    2021 (1):  19-26. 
    摘要 ( 652 )   HTML ( 37 )   PDF(1580KB) ( 757 )  

    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探索建构和创新发展,是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中的重要篇章。党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经历了“雏形期—确立期—发展期—完善期”的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话语体系建构凸显了“建设”“发展”“改革”“治理”的主题。从理论维度看,这一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与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维度看,它是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与时俱进地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必然成果;从实践维度看,它是党立足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从文化维度看,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话语体系内蕴鲜明的中国特色,有效融通中、西、马三种思想资源,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享与人的发展:规范化理论视角
    袁富华
    2021 (1):  27-35. 
    摘要 ( 407 )   HTML ( 27 )   PDF(1773KB) ( 385 )  

    人的发展是一个与现代化相联系的理念,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发达国家通过一整套福利制度的设计与调整,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经济社会一体化机制,构成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受到初始条件的制约,社会发展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短板,与资本驱动的工业化模式不同,社会目标的纳入不仅意味着新规范的确立,而且意味着立足于系统观念重新审视城市化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释读——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体性视域
    王维平, 陈雅
    2021 (1):  36-43. 
    摘要 ( 546 )   HTML ( 31 )   PDF(1481KB) ( 702 )  

    辩证法的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建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和基本方法。其理论本质所内含的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和辩证逻辑等规定,既是马克思全面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确立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关键所在,亦为我们分析、考察和研究当下政治经济现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体性原则的基本原理,其本身又是对当下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政治与经济、发展与安全等各方面矛盾与问题的综合回应,因而具有明确的总体性意蕴。这要求我们重新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性哲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出场、现实规定、战略定位、基本内涵、运作机制以及现实路径进行总体性释读,才能充分把握其理论内核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四五”时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与对策
    于法稳
    2021 (1):  44-51. 
    摘要 ( 500 )   HTML ( 39 )   PDF(1497KB) ( 1077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农村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与弱项,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还存在着资金、机制、技术模式、体系及能力、制度等方面的诸多困境。新发展阶段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市场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沈坤荣, 孙占
    2021 (1):  52-57. 
    摘要 ( 328 )   HTML ( 29 )   PDF(1313KB) ( 1206 )  

    迈进“十四五”,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空前迫切。新型基础设施的“新”,主要体现在目的宗旨、主导技术、投资主体、重点领域四个层面,并通过基础建设投资、传统工业赋能、新兴产业孕育三种路径驱动产业升级。针对当前关键核心技术、产业迭代风险、政企协同机制等三方面存在的制约挑战,未来阶段需要重点加强前沿基础研究投入、“新基建”制造业协同布局和民营企业参与度,进一步加快“新基建”促产业升级进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地位与作用—— 兼论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肖群忠
    2021 (1):  58-64. 
    摘要 ( 1579 )   HTML ( 35 )   PDF(1336KB) ( 932 )  

    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质的,它们之间是本来与未来、基础与导向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对我国社会生活将持续发挥其价值引领和顶层设计作用,其作用领域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层面;中华传统道德是本来的民族文化价值根源与基础,主要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私人交往甚至影响个人修养的追求;西方近现代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由于各自产生的文化传统不同而具有异质性,但西方道德的合理因素也将为我所借鉴利用,西方道德主要适用于公共领域和国际交往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准确表达了对这三种道德资源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治理地图对综合治理体系的三重发展—— 以城市大脑为例
    单勇, 阮重骏
    2021 (1):  65-70. 
    摘要 ( 360 )   HTML ( 20 )   PDF(1412KB) ( 599 )  

    随着“城市大脑”平台的崛起,社会治理地图构成了“城市大脑”之数字驾驶舱的基础元素。社会治理地图是反映“城市大脑”运行状况的显示屏,也是治理者与“城市大脑”进行人机交互的数字界面,其对综合治理体系的促进表现在系统观念、强基导向和赋权增能三个层面。社会治理地图既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促进了系统观念的落实,也反映了微观层面各类综治问题的空间分布状况,展现出综治问题与基层治理主体的对应关系,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全方位、无死角地高效运行提供了数字化依据;还构成了国民参与综合治理的信息接口和权利入口,尤其是社会治理地图的公开为技术赋权的实现和价值理性的回归提供了推进路径,从而昭示着综合治理数字社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任结构与信任重构论析
    徐尚昆
    2021 (1):  71-79. 
    摘要 ( 429 )   HTML ( 27 )   PDF(1587KB) ( 692 )  

    信任作为一种在后天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习得的对他人行为表现的预期,与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中国人的信任结构与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社会交易理论和文化解释学为方法基础,在关系本位、公私边界模糊以及契约观念的三重视域下,开展本土化研究,提出中国社会信任结构三种形态:情感信任、关系信任及制度信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社会信任重建的路径选择。关系信任是中国人建立和发展信任的独特机制,是区别于西方社会信任结构的典型特征,是把握和认识中国社会信任演化与重建的核心要素。当前中国社会信任的重建,首先要建立稳定的社会预期和共享的价值规范,其次要塑造社会共同体感和乐观主义世界观,最后要重视关系信任的重要作用与现代转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化视域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刘汉峰
    2021 (1):  80-87. 
    摘要 ( 413 )   HTML ( 26 )   PDF(1388KB) ( 392 )  

    党的建设发展的百年历史,是在斗争中求发展的历史,也是党的思想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发展的历史。运用系统观念建构发展完善党的建设学说,既是党的建设的百年经验总结,也是指导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这是我们党关于方法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总结。结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新的伟大工程的过程与实践特点,以系统化的视角分析党如何科学、系统地吸收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在突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以整体性、系统性的方式深入推进这一伟大工程,这对从整体上分析研究党的建设百年历史进程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党的自我革命激发政治领导力
    毕研永
    2021 (1):  88-94. 
    摘要 ( 545 )   HTML ( 32 )   PDF(1374KB) ( 307 )  

    ]政治领导力在党的执政能力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最高理想提供政治保障、力量支撑,蕴含着理想信念的引领力、科学理论的感染力、政治组织的向心力、关键少数的感召力、治理理念的凝聚力、执政能力的公信力。政治领导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党勇于和善于通过自我革命锤炼和打造自己,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从严治党,强化组织保障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脚到突出的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