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6期 刊出日期:2020-12-28 上一期    下一期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双传学
    2020 (5/6):  5-12. 
    摘要 ( 1125 )   HTML ( 105 )   PDF(1597KB) ( 699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与实践梳理,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一个由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组成的相互联系、耦合共进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条件巩固执政地位,抓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要津,创造性拓展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重要价值功能,从而形成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整体性认知、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共产党执政认识的有机融合、全面推动执政规律的实践应用,实现了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社会道德环境建设
    李泽泉
    2020 (5/6):  13-18. 
    摘要 ( 483 )   HTML ( 39 )   PDF(1201KB) ( 459 )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双向互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必将作用和影响社会道德环境建设,蕴含一定的道德秩序;而社会道德环境建设的有效加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情感纽带、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道德环境建设的对象是人的社会关系,主要内涵为公共意识、诚信意识、规范意识、文明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公益文化环境建设。社会道德环境建设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确立多元主体、全员协同,增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推进道德制度化和制度道德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安全发展理念
    庞跃辉, 许尚立
    2020 (5/6):  19-25. 
    摘要 ( 537 )   HTML ( 44 )   PDF(1346KB) ( 464 )  

    实现什么样的安全发展、如何保障安全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科学分析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安全发展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为:取向具有明确指向性、因素具有层次关联性、功能具有内外互动性、推进具有一定深广性,其重要表征主要体现在:整体相关性、特定过程性、公众认同性。安全发展的生成逻辑主要体现为:战略主导生成、核心取向生成、坚实基础生成、持续保障生成和有力支撑生成,其创新理念主要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提质增效的智慧安全发展、秉持绿色文明的生态安全发展和增进人文关照的和谐安全发展。深刻分析和把握安全发展构建模式包括:高度统筹安全因素的总体国家安全、实现发展和安全并重的持久安全、有力保障政治安全的重点安全、显示社会制度优势的运行安全和促进内部与外部安全的双向安全。其实现进路包括:极大彰显安全发展的组织统筹效能、有效强固安全发展的巨大合力、不断提升安全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安全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发展的预警研判能力、广泛深入营造安全发展的有利氛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李优树, 张敏
    2020 (5/6):  26-34. 
    摘要 ( 979 )   HTML ( 47 )   PDF(1903KB) ( 2634 )  

    对于金融安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理论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从不同维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加剧效应和抑制效应。通过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不仅可以提升金融体系内部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资本的转移,从而为进一步加快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镜鉴。与此同时,鉴于有些可能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呈现出了向现实转化的迹象,新时期在继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并切实做到数字普惠金融与推进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惠及民生相结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监管的市场化取向分析
    刘诚
    2020 (5/6):  35-42. 
    摘要 ( 508 )   HTML ( 23 )   PDF(1686KB) ( 556 )  

    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突出贡献,其发展需要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然而,随着数字企业实力的增强及其对传统行业渗透的加深,数字经济领域出现了“杀手并购”“二选一”等反竞争行为。尽管数字经济存在产品迭代较快、网络经济效应等特殊性,但通过辨析社会上对数字经济垄断的几个认知误区以及观察比较欧美监管实践发现,政府监管应坚持市场化取向,并降低对企业数量、资本规模和市场集中度等结构性指标的关注,将监管重点转向对数字企业反竞争行为本身的认定上。政府应在保持宽松、包容、审慎监管基调的同时,加强在行业内反垄断、跨行业无序扩张、数据使用公开开放、监管过程市场化等方面的监管规范,打造更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研究
    孙洁
    2020 (5/6):  43-52. 
    摘要 ( 643 )   HTML ( 43 )   PDF(2043KB) ( 895 )  

    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是国家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充分且结构失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保险收支矛盾持续加大。加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顶层设计,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征缴体制改革,研究提出统筹第三支柱协调发展的支持政策,有效调动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和家庭等多主体合力,加快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和国情需要相匹配、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养老保险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就业形态下构建多层次失业保障制度研究
    孙守纪, 方黎明
    2020 (5/6):  53-61. 
    摘要 ( 532 )   HTML ( 55 )   PDF(1688KB) ( 906 )  

    失业保险参保率和受益率双低并存是缴费型单一支柱失业保险难以解决的难题。面对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代表的新业态劳动者不断增加和缺乏保障的局面,构建多层次失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迫切。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表明,失业保险个人账户制无法解决缴费型失业保险缴费要求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能力之间的矛盾;而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并存的多层次失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扩大覆盖面。结合中国实践,从制度结构和制度内容两个方面构建失业保险、失业补助和失业救助三位一体、现金待遇和再就业服务两端并重的多层次失业保障制度,确保失业者都有机会领取失业津贴和享受再就业服务,使得失业保障制度更好地适应新就业形态,更有效地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刘冠军, 李鑫
    2020 (5/6):  62-73. 
    摘要 ( 689 )   HTML ( 27 )   PDF(2642KB) ( 354 )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在当今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不再呈现线性关系,不同产业内科技的进步也不是仅仅使得资本有机构成趋向提高,可能带来其他的结果。资本有机构成在第一产业内呈现明显的提高趋势,但是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变化较小,尤其是2012年之后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资本有机构成在产业之间不同的变化趋势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新趋势既影响就业数量又影响就业质量,有效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根据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的趋势和特点进行统筹谋划,制定精准的“差异化”就业政策,并为“三产”劳动力提供高质量就业平台和素质技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研究
    张旭, 朱笑延
    2020 (5/6):  74-80. 
    摘要 ( 568 )   HTML ( 19 )   PDF(1598KB) ( 662 )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社会安全治理工作,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实现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社会安全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点式治理—国家引领—刑法规制—技术应用”与“常态化预防—社群参与—多元干预—技术正义”的双重内涵,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可概括为“刚性稳定”模式对风险预防制度化的妨碍、强国家逻辑下社群参与的不足、刑事治理手段优先背后社会治理措施的式微以及智慧治理趋势下的“技术利维坦”困局。提升社会安全治理发展质量的关键在于:通过重塑社会稳定观与防打结合的常态化释放社会安全治理的制度效能,借助网格治理、平台治理丰富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参与,以优化、嵌入、联动为进路策动综合治理体系的形成,以权利、共享、监管为重点统筹技术治理的发展与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老龄社会:形态演变、问题特征与治理建构
    原新, 金牛
    2020 (5/6):  81-87. 
    摘要 ( 552 )   HTML ( 43 )   PDF(1510KB) ( 2186 )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社会形态由年轻型向成年型再向老龄型演变,但社会架构转变滞后,社会形态和架构的非同步性特征不断强化,在社会治理的全链条系统中蛰伏失序风险,集中显现于老龄社会阶段。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基石,新时代推进与老龄社会形态和架构相契合的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前提在于适应老龄社会形态演变步伐,以硬件和软件适老化建构为双驱引擎,及时修正社会架构,纠正治理失序问题,全方位开展适老化的治理建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及治理研究展望
    胡湛, 彭希哲
    2020 (5/6):  88-94. 
    摘要 ( 736 )   HTML ( 43 )   PDF(1628KB) ( 1517 )  

    在新时代情境和新发展环境下,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趋于重构,人口发展与治理全球化趋势显现,少子老龄化压力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在被科技赋能的同时亦埋下变数,家庭变迁与代际转换增加了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人口迁移流动与区域资源错位等议题亦不断综合。亟须正视其机遇与风险,在治理更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人口发展及治理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创新对治理模式的挑战及风险防范
    尹栾玉, 隋音
    2020 (5/6):  95-101. 
    摘要 ( 369 )   HTML ( 29 )   PDF(1668KB) ( 1608 )  

    技术进步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在科学的解神秘化过程中暗藏风险隐忧。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科技高密度、集群化的新型业态的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和国家治理提供了更为多样化和便利性的资源与工具。运用技术治理手段已成为当代公共治理的普遍趋势,但也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构造成了新的困扰。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应尽快完善我国技术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技术治理立法,推进智治与法治融合发展;统筹电子政务平台,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优化政企合作模式,降低治理成本;完善技术伦理监管机制;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决策参与度和公共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互补与群体间发展差距累积风险防范—— 基于四省区的实证分析
    卢小平
    2020 (5/6):  102-110. 
    摘要 ( 508 )   HTML ( 19 )   PDF(1934KB) ( 1104 )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极化趋势,部分核心城市或发达地区在经济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他地区在经济上相对边缘化。通过将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观察到这种极化现象,在区域经济总体规模对比、区域经济效率对比两个角度都非常明显。在经济极化、区域经济失衡的过程中,因为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出现选择性虹吸,人口向核心地区集聚滞后于资源、财富的集聚,核心地区产业、经济向边缘地区的扩散,却受到了抑制。这种情况导致区域经济失衡的同时,也造成了同地区社会群体间发展水平失衡。为此,需要在保障政策“竞争中性”的同时,通过跨区域产业—就业协同,破解经济极化导致的区域—群体发展不公平叠加现象,推动人口与经济的同步集聚,以实现群体间发展的公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圈群舆情治理研究
    郭倩倩
    2020 (5/6):  111-118. 
    摘要 ( 627 )   HTML ( 35 )   PDF(1687KB) ( 1594 )  

    对网络圈群以及在此视域下舆情治理的关注源于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社交网络媒介形态的推陈出新和当前个体网络行为新表征的现实反思。网络圈群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技术领域,其发展变化改变的是整个社会形态结构和个体的生存发展方式,正日益表现出一种文化属性。网络圈群所呈现的社会交往“自组织”的数字化、内容议题的多元性与边界性以及强社会动员性给当前的舆情治理乃至网络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体现为“技术赋权”下的认知窄化导致纠偏困难、主流价值被“区隔”与“失声”等困境。需要理性认知网络圈群的文化属性,加强科学有效的议程设置,推动主流话语的积极嵌入,更多关注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等重大议题,多方联动形成圈群舆情治理共同体,提升网络圈群舆情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精神培育与社会责任建构—— 学习伟大抗疫精神启思
    郑士鹏
    2020 (5/6):  119-125. 
    摘要 ( 503 )   HTML ( 31 )   PDF(1499KB) ( 875 )  

    公共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基础是基于正确社会观的大众社会责任,具有丰富的内涵与高度的时代价值。在“原子化社会”环境下,个人主义的盛行改变了公共精神培育和社会责任建构的境遇。伟大抗疫精神为新时代公共精神培育和社会责任建构带来深刻的启思。新时代应辩证认识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公共突发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并以公共性为本位厚植大众责任意识,引导人们有序参与公共事务,以法治建设为社会责任建构夯实基础,并注重个人正当利益的维护,以培育社会公共精神,提升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干预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陈凯
    2020 (5/6):  126-131. 
    摘要 ( 609 )   HTML ( 33 )   PDF(1393KB) ( 2745 )  

    借助信息干预加强企业对顾客绿色消费行为的引导,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在保持消费质量不降低的同时减少资源耗用,降低环境影响,最终实现企业、顾客、环境三方共赢,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信息干预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不仅颇为必要,而且实践价值显著,但也面临着需要承担个人成本、物质消耗第一法则和绿色消费态度—行为差距等挑战。信息干预的影响因素,包括框架效应、识解倾向与信息构建以及信息强弱。信息干预的心理抗拒机制,包括心理抗拒的中介作用和企业环保努力的调节作用。运用信息干预以促进顾客绿色消费行为包括合理运用框架效应、运用双诉信息与柔和措辞、构建企业绿色形象降低心理抗拒、利用大众化信息策略促进绿色消费行为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环境治理共治机制构建—— 以垃圾分类为例
    郭施宏, 陆健
    2020 (5/6):  132-141. 
    摘要 ( 663 )   HTML ( 42 )   PDF(2130KB) ( 736 )  

    在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背景下,通过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为例,探究垃圾分类治理的迫切性、治理困境和共治机制构建。垃圾分类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减少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和焚烧环节,减轻垃圾填埋和焚烧产生的生态污染,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和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垃圾分类治理的困境包括分类根本目的未明确,优先处理次序不明晰;源头投放激励未生效,末端处理激励不合理;生产回收责任未承担,再生行业作用不明显;公众集体共识未形成,社区动员思路不完善。需确立以“无废”为核心的治理思路,构建新型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的共治机制,促进垃圾优先处理次序制度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细节化和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内在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危机应对中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研究
    田改伟
    2020 (5/6):  142-149. 
    摘要 ( 321 )   HTML ( 23 )   PDF(1673KB) ( 561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加强干部队伍应对危机能力建设极其重要。在应对重大危机中,干部队伍需要具备站稳政治立场的能力、突发危机处置能力、资源调度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应对重大危机中,加强和提高干部能力建设的方式,包括对干部进行紧急问责,提升干部政治能力;“火线提拔”干部,提升干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能力;通过指导、督导和调查,提升干部的专业应对能力;通过大量干部下沉基层,提升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统筹灾害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干部恢复生产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宫玉涛
    2020 (5/6):  150-154. 
    摘要 ( 1017 )   HTML ( 39 )   PDF(1145KB) ( 502 )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党的政治建设中制度的持续效度、保障力度,决定着党的政治建设的大局,进而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强化制度保障,通过制度来确保党的政治建设有序开展。加快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始终坚持政治高线和政治底线的统一,持之以恒抓好政治规范的执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