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11 上一期    下一期
    在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中把握历史主动
    田鹏颖
    2022 (4):  5-12. 
    摘要 ( 407 )   HTML ( 63 )   PDF(1498KB) ( 538 )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讲即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往往表现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首先,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历史主动的理论前提,是把握历史规律的逻辑起点、是把握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支点、是把握历史目标的思想焦点,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对社会主要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把握。其次,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和时代的角度出发,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地为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的难题开出“药方”,形成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重大关切的战略性思考。最后,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实践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特点,以战略思维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转化,为确立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供根本依据,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基本支撑,为中国参与和引领世界治理提供基本指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论析
    任晓伟
    2022 (4):  13-20. 
    摘要 ( 317 )   HTML ( 43 )   PDF(1471KB) ( 381 )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从理论上看,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跳出历史周期率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思考以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强大历史自觉和历史能力。从历史上看,这内含了中国共产党适应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既表现在认识上,也表现在历史和实践发展的进程中。从实践上看,这回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实践要求,即要在根本上塑造执政党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性良性关系和有序格局的建构,必须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来思考和探索社会革命的新内涵和社会革命发展的新方式,以及进一步聚焦自我革命来持之以恒地推进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与不变: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双传学, 王林林
    2022 (4):  21-27. 
    摘要 ( 298 )   HTML ( 23 )   PDF(1634KB) ( 435 )  

    变与不变是在对历史的纵向回溯与现实的横向比较中呈现的一种相对关系。“回看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打破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世界。“审视现在的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愈加明显,不变的是方向、立场、定力、动力。在变与不变的内在张力中“远眺前行的路”,要处理好“一与多”“内与外”“前与后”“危与机”的逻辑辩证关系,在多样中立根基,在对外中求独立,在历史中创未来,在危局中开新局,以不变应万变,走好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贸易协定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王跃生, 杨丽花
    2022 (4):  28-34. 
    摘要 ( 181 )   HTML ( 16 )   PDF(1504KB) ( 511 )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新的思路和抓手,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新抓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的积极效应表明,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既可通过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带来贸易创造效应,也可促进区域内产业链合作深化与贸易结构改善,还可促进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发展,进而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赋能。未来,更好发挥区域贸易协定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赋能的路径包括:进一步推进RCEP的实施、扩容与深化,发挥其最大效应;积极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批准实施,对部分内容可预先单向实施、主动开放;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和商签更多诸如《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新的区域经贸合作安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台经济互联互通:规制源流、进路与中国方案
    刘乃梁, 吕豪杰
    2022 (4):  35-46. 
    摘要 ( 287 )   HTML ( 17 )   PDF(2319KB) ( 688 )  

    逐利本能驱使下大型科技平台常以打造平台生态系统为由构筑“围墙花园”,反垄断执法与行业监管双向推动的平台互联互通则成为破除“围墙花园”的对标之策。平台互联互通缘起于封禁行为之治理,在恢复平台市场竞争秩序的目标设定下,努力调和平台私人性与公共性、自主经营与公共责任之间的价值冲突。主要反垄断辖区业已在平台经济反垄断浪潮中形成以技术改良、协同规制、公共责任为特征的互联互通竞争政策进路。我国平台互联互通实践试图依托“守门人”、反垄断合规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来弥补传统竞争法规制局限,实现反垄断法的预防式实施转向。平台互联互通的中国方案仍应立足反垄断与行业管制的协同规制进路,并通过谦抑理念与比例原则有效厘定平台互联互通的竞争边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别与家庭视角下的包容性生育政策研究
    胡湛, 李婧
    2022 (4):  47-52. 
    摘要 ( 289 )   HTML ( 21 )   PDF(1429KB) ( 987 )  

    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宽松化进程接近边界,生育政策面临包容性转型升级。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强调配套支持措施,尝试整合“多生”与“善养”,对包容性进行了初步诠释并确立了政策转型起点,然而存在政策缝隙并可能对女性发展和家庭格局形成误伤。应以性别和家庭为视角充实包容性,正视生育多元化的同时重视治理扩容,赋权赋能于家庭并推进女性全面发展,在强化性别平等和家庭建设的基础上重新诠释“生育”,进而有效落实包容性生育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动机及激励研究—— 基于共建共治共享视角
    梁贤艳, 江立华
    2022 (4):  53-59. 
    摘要 ( 366 )   HTML ( 14 )   PDF(1500KB) ( 906 )  

    城市老年人可以发挥时间、经验、威望、社会关系网络等优势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从而破解困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居民冷漠”难题;但现实中城市老年人往往多在休闲娱乐等表层参与社区活动,缺少对社区治理的深度参与。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具有以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性参与动机、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参与动机、以价值为核心的后现代性参与动机以及以体验为核心的模糊性参与动机。激发城市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意愿需要遵循模糊动机清晰化、清晰动机内化、内在动机进阶化机理,建立基于认知、关联、信心及满意的激励机制,最终实现持久稳定的深度参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数字鸿沟审视
    胡莹
    2022 (4):  60-69. 
    摘要 ( 548 )   HTML ( 49 )   PDF(1817KB) ( 1259 )  

    城乡数字鸿沟是工业经济时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已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既拉大了城乡数字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数字相关性收入的差距。数字化已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升级,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促进农民富裕的制度机制,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和乡村数字化治理,促进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共建共享。通过数字城市带动和哺育数字乡村,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城乡之间经济机会平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收入群体增收与福祉改善的保障路径研究
    杨穗
    2022 (4):  70-79. 
    摘要 ( 349 )   HTML ( 16 )   PDF(2106KB) ( 449 )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和福祉改善是推动他们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的重要方面。益贫式的经济增长、绝对贫困的消除以及社会保护的建立为低收入群体的增收与福祉改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中国当前低收入群体依然规模庞大,且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数量庞大、收入水平低、差距显著且处于分配弱势地位是低收入群体实现增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短期内要重点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来预防返贫并缓解相对贫困,中长期要建立健全畅通向上流动的体制机制,扩大社会流动性,包括通过促进就业和人力资本积累稳定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通过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韧性机制,通过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交往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提升策略
    郭倩倩
    2022 (4):  80-87. 
    摘要 ( 230 )   HTML ( 21 )   PDF(1668KB) ( 722 )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主体交往的整体性变革。主体借助数字身份进行自我表达与社交呈现,这种非具身化的交往形式正不断实现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式融合,以及复合场景的空间转换。同时,这种多向交互、去中心化的交往方式使得公共性的出场样态日益呈现出去空间化和离身对话性的新特点。日益普遍的数字化交往也放大了单体化、私利化、多元化趋向,造成公共生活退化、公共议题失落以及价值共识消解等公共性困境,体现出在现代性自反性的裹挟中还没有摆脱工具理性束缚。数字化交往空间公共性的提升不仅需要主体在交往实践中基于伦理道德的自律以及交往理性的建构,而且也需要技术规则的强力支撑以形成规范意义上的他律,弥合数字媒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积极寻求二者的共融与整合, 通过强化公共议题引导与公共规则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于个人意识、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形塑和谐有序的数字化交往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年网络圈层话语共享:特征、规律、引导
    张改凤
    2022 (4):  88-94. 
    摘要 ( 232 )   HTML ( 15 )   PDF(1501KB) ( 480 )  

    青年网络圈层话语具有鲜明的内部共享性,即在语义内容、情感价值、表达形式上的共享,这种共享不仅维系了圈层关系,激发了圈层内部的聚合与层级流动,也形塑了网络多元圈层差异格局。相较于圈层内部的同质共享和直接共享,圈层内外共享则是借助人际互动、线上线下融合实践、多元外力推动、焦点议题促发等中介节点而实现的间接流动分享,这种流动分享一定程度激活了不同圈层之间的关系张力,这种张力的适度变革调适则是推动圈层内外分享互动的关键环节。因而,引导青年网络圈层话语共享的健康发展,就要充分尊重和利用网络圈层话语共享特点和流动规律,不断激活圈层话语创新发展活力,释放圈层多样整合方式的共振效力,强化圈层主体道德自觉和法律自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算法推荐场域中的权力转移与价值引领
    薛永龙, 吴学琴
    2022 (4):  95-102. 
    摘要 ( 277 )   HTML ( 22 )   PDF(1730KB) ( 647 )  

    作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融合的新“技术物”,算法推荐实现了信息与人之间的分众化、精准化、高效化匹配,推动了信息传播领域内多种权力发生转移。由于算法推荐以主体偏好和资本逻辑为价值支点,造成人的兴趣点固化、视线窄化、思想极化,这不仅挤压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覆盖和现实生存空间,还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引导、认同、整合功能。摆脱算法推荐场域中价值引领的困局,需协同利用权力规制、技术革新、制度治理及素养提升的合力,通过重塑算法权力边界防范系统性价值危机,优化算法运行引擎矫正技术的固有偏见,健全算法约束机制遏制劣质信息的弥散,增强主体自律意识培育健康的价值生态,以此推动技术进步、人的发展与价值引领的耦合共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培养和提升理论思维能力
    李智慧, 雷树虎
    2022 (4):  103-109. 
    摘要 ( 463 )   HTML ( 16 )   PDF(1351KB) ( 323 )  

    理论思维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重视理论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传统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思维,逐渐形成了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思维图式;这一思维图式蕴含着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内生动力、基本保障和根本原则的内在逻辑。培养和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就要锤炼发现问题的理论洞察力,锻造整合问题的理论概括力,提升思想创新的理论批判力,夯实分析、论证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厚植建构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思想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刍议
    李敏, 尤文虎
    2022 (4):  110-112. 
    摘要 ( 178 )   HTML ( 21 )   PDF(753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