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5-03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社会系统工程方法
    黄顺基
    2015 (5):  5-9. 
    摘要 ( 1489 )   PDF(840KB) ( 892 )  
    社会系统论认为,社会系统应该包括目标、运行、保障与控制四个子系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理论创新,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运行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控制系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应用社会系统工程方法,即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结合而形成的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关注的八个问题
    陈红太
    2015 (5):  10-14. 
    摘要 ( 1898 )   PDF(843KB) ( 840 )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重点关注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执政党加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取向,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中央、地方和基层关系,政府改革与社会组织关系,城镇化与农民土地以及权益保护和健全协商民主等八个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构成
    张云飞
    2015 (5):  15-19. 
    摘要 ( 1793 )   PDF(728KB) ( 874 )  
    全面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是由发展目标、造福对象、衡量指标、战略举措等方面构成的系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等领域。就此而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当代中国发展的系统工程。只有按照社会系统工程的方式,立足“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
    徐斌,何喜均
    2015 (5):  20-25. 
    摘要 ( 1746 )   PDF(868KB) ( 104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其实践主体,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性和力量,必须增强大众认同,表现为具有内在关联的理论认同、科学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四个维度。理论认同是前提;科学认同是关键;情感认同是支撑;价值认同是核心。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性态度。增强大众认同,既要有制度自身的建设,也要有主体四个维度的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的提高,从而在主客体的相互观照中形成内在契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终极关怀比较探析
    李翔海
    2015 (5):  26-32. 
    摘要 ( 1763 )   PDF(965KB) ( 1300 )  
    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与共产主义紧密相联,其宗旨是“每个人”和“所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儒家终极关怀强调以感恩戴德之情来对待生命的根源,进而在根本归趣上规约人之生命的现实践履以获得生命终极的价值意义,在个体生命的安顿上以为天地尽孝、为社会尽孝、为祖先尽孝为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既在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表现出了与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相当的契合性,同时又具有为中国文化传统补偏救弊的现实可能性,两者间的特殊关联在深层价值取向上规约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必然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深度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重要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
    程广丽,卢国琪
    2015 (5):  33-37. 
    摘要 ( 1664 )   PDF(839KB) ( 834 )  
    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追问以及对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思考中形成的。与其他公正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深刻之处在于从社会生产关系层面对社会公正问题的深入阐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谴责或价值层面的批判,从深层次上看,它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角,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所导致的危害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增长的不适应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思想内涵,对于思考当前中国社会的公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经济安全
    叶卫平
    2015 (5):  38-41. 
    摘要 ( 1701 )   PDF(669KB) ( 1084 )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突破TPP对我国的经贸围堵,可以保障我国的国际和周边经济安全;打乱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部署,可以保障我国进出口通道安全;建设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新秩序,可以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安全创造新的体制环境;带动我国19个传统行业 “走出去”,既可以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又为化解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开辟了巨大空间,从而促进了国内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合作生产视角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再定义
    曾祥炎
    2015 (5):  42-47. 
    摘要 ( 1540 )   PDF(1143KB) ( 749 )  
    自由化改革在拉美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以及原苏联与东欧转型国家的普遍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由化改革踢掉了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源于政府干预的“发展之梯”,其理论根源则在于新古典经济学为了论证市场的有效性,过多从资源配置的“人—物”自然关系角度考察人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较少从组织分工的“人—人”社会关系角度考察人们之间的合作生产关系。因此,以自由化为改革导向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困境,需要在合作生产思维下,重新界定政府干预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结论同样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启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改革必须基于合作生产思维,全面评估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并进行动态调整,才能有效避免自由化思想、政策给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论廉洁政治生态的价值维度与构建理路
    唐贤秋
    2015 (5):  48-53. 
    摘要 ( 1474 )   PDF(1003KB) ( 1173 )  
    廉洁政治生态是指为了实现政治清明的价值目标而试图构建的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价值维度呈现,并以“清”作为首要价值而贯穿于为政、行政和执政之中的政治生态系统图景。廉洁政治生态的构建,需要在价值观上涵养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源头,在举措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上坚持“破”“立”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及其路径创新
    韩万渠
    2015 (5):  54-59. 
    摘要 ( 1846 )   PDF(932KB) ( 982 )  
    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是以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为目标。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运行机制可以解释为为实现“以评价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目标而设计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具体可以分为“谁组织、谁评价、评价过程主体间如何互动、评价结果怎么用”四个方面。当前,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运行机制失调表现为公共服务部门不服评价结果、公众不信评价结果的“效度、信度双低”困境。为了有效解决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以武汉电视问政节目的运行机制为参照,提出了“公民在场、媒体监督和行政问责”作为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这一运行机制促成“公民、媒体、政府”三方的联动,使得“评价、传播、问责”之间得以贯通,有利于形成“以评促改”的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治文化视野下的廉政文化构成分析
    葛利娜
    2015 (5):  60-65. 
    摘要 ( 1603 )   PDF(966KB) ( 1178 )  
    法治文化研究为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理论成果,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运用到实践中。反观可以作为法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廉政文化,却始终在实践中被定义为精神生活领域的观念构成,仅仅承担着廉政教育的功能。在法治文化视野下,廉政文化研究应着眼于探求法治国家和社会应有的廉政状态,度量出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实然”与“应然”状态的差距,进而为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设计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实践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
    王炳林,闫莉
    2015 (5):  66-71. 
    摘要 ( 1710 )   PDF(953KB) ( 1301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性格。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表征,同时也存在许多会通点,辩证思维方面就有许多重叠的共识。以辩证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融合研究的突破口,旨在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进而探索实现二者融合的途径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观培育——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为例
    郭维平
    2015 (5):  72-77. 
    摘要 ( 1680 )   PDF(1164KB) ( 841 )  
    通过分析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三个阶段过程,从中透视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即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内在性与自发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生相长、受特定文化的影响与立相结合、适时凝练提升等规律。价值观的变迁与形成规律启示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最大共识,必须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目标导向、文化导向和实践导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
    李丽丽
    2015 (5):  78-83. 
    摘要 ( 2307 )   PDF(1000KB) ( 936 )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针对公民个人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所提出的重要价值要求。敬业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敬业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伦理,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敬业价值观变成公民个体的工作常规和生活动力,需要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合力,秉持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人人共享出彩机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农村社区的“二次空心化”问题探析—— 以武汉市D村的新村建设为例
    江立华,王斌
    2015 (5):  84-89. 
    摘要 ( 1568 )   PDF(1076KB) ( 1734 )  
    “二次空心化”是伴随着新农村社区建设而产生的新现象。与传统的村落空心化相比,“二次空心化”在动力机制、生计结构、社区性质和可逆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产业支撑匮乏、对“增减挂钩”政策的片面使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不完善以及实际操作对原有住房分配规则的“变通”,都导致了“二次空心化”程度的加深。同时,“二次空心化”也引起了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贫困、农村阶层分化的加剧、社区共意的溃散以及留守问题的复杂化。因此,积极探索“二次空心化”风险的化解机制,是当前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关键步骤,包括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探索“因地制宜”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考评体系、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
    杨建华
    2015 (5):  90-94. 
    摘要 ( 1725 )   PDF(893KB) ( 1249 )  
    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有效运行的坚实基础。中国在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基层社会治理文化,这些社会治理文化以思想本身的结构形式出现,奠定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基础。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主要有乡亭里制、乡绅治理、乡规民约、社会治理、以礼求和等。当前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正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需要汲取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的思想与智慧,需要秉持以礼求和的理念,重塑乡规民约的权威,重构新型社会共同体,以此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实现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与制度探索
    杜鹏,王永梅
    2015 (5):  95-101. 
    摘要 ( 1749 )   PDF(1217KB) ( 2146 )  
    临终关怀对于提高个体临终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对临终关怀服务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在梳理我国临终关怀实践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老龄化形势提出了“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概念,指出制度缺乏、筹资困难、人员不足和民众接受度低是阻碍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事业的重要途径包括“打通”医疗卫生服务与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命脉”、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延伸”至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加大对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投入”力度,以及充分做好老年临终关怀服务长效发展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评述
    张世飞,陈顺伟
    2015 (5):  102-107. 
    摘要 ( 1951 )   PDF(1006KB) ( 1077 )  
    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与方法、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研究,但由于这一重大命题的正式提出时间不长,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成果数量不多、成果发表时间相对集中、主题和内容相对重复雷同,成果多以国内研究为主。今后要在学理分析和体系建构、实践研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对国外相关研究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进而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学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共产党人的信仰自信和本领自觉
    何海兵,叶红云
    2015 (5):  108-112. 
    摘要 ( 1861 )   PDF(716KB) ( 871 )  
    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自信和本领自觉的源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掌握看家本领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线,二者的结合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必然要求。改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体制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要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政治与思想的张力中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看家本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