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10-11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美好生活与规则意识培育
    李泽泉
    2019 (5):  5-11. 
    摘要 ( 688 )   HTML ( 216 )   PDF(1380KB) ( 637 )  

    作为人类意识的规则,其意义是保障人类在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中生活,或者说,就是保障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生活建设需要规则,规则使人成为人,使人真正过人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使人们过上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对人类美好生活建设起规范和引导作用的规则主要有法律和道德两种规则,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既相区别,又互为转化和相互补充,通过调节、导向、评价三种功能对美好生活建设发挥作用。规则作用的发挥,要通过人们对其认同和遵守实现。培育规则意识,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三位一体推进,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建设法治文化、加强公民个人规则修养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升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政策执行力
    任鹏
    2019 (5):  12-17. 
    摘要 ( 776 )   HTML ( 177 )   PDF(1422KB) ( 479 )  

    合意、高效和有力的政策执行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手段和宝贵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策执行力提升不仅是改革深入推进、改革举措落实的重要保障,其本身更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可以避免出现“小举措背离大方向”的累进式偏离风险,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人民立场,是提升政策执行力的方位策略;强化对政策执行主体执行信念、执行本领和执行空间的培育优化,可以保证其在复杂艰巨的改革任务中精准、全面、透彻地理解政策、落实政策,是提升政策执行力的主体策略;构建执行环境、执行资源、执行工具、执行文化的全方位保障体系,促进政策执行协同优化、保障执行资源共时多点投放、实现执行手段多频段科学回应,并以科学化、市场化、人本化为导向营造崇尚实干、保障执行的文化氛围,是提升政策执行力的保障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视野下的营商环境建设
    杨丽花,董志勇
    2019 (5):  18-24. 
    摘要 ( 777 )   HTML ( 164 )   PDF(1566KB) ( 448 )  

    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持续向好向优,但对标国际一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且自身发展很不平衡。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是应对国际经贸规则新变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营商环境存在的弱项和短板,可从以推行竞争中性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营商环境、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便利化营商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张培丽
    2019 (5):  25-31. 
    摘要 ( 620 )   HTML ( 156 )   PDF(1440KB) ( 62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这就成为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困难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小企业尚不适应高质量发展,在产业、产品、产量等方面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错位。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一是为了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更高的要求和多样化的需求,优化升级中小企业的产业布局;二是为了适应人民对产品品质和品牌的需求,推进中小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三是为了适应人民对商品和服务富有创意的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中小企业必须从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化、个性化的生产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经验探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龚培河,段江飞
    2019 (5):  32-37. 
    摘要 ( 822 )   HTML ( 35 )   PDF(1142KB) ( 254 )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经验:在探索发展道路上,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互促共进原则;在创新发展动力上,从精神性动力到利益性动力再到创新性动力跃迁,遵循了生成逻辑与生产力要求桴鼓相应原则;在制定发展战略上,从一体化战略演变为分步走战略,遵循了统一规划与连续贯彻辩证统一原则;在调整发展格局上,从被动适应全球化到主动融入全球化,遵循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得益彰原则;在党的领导思维范式上,思维转变为辩证思维,是贯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史发展经验的一条主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基于党的建设发展历史逻辑的考察
    刘田,刘同舫
    2019 (5):  37-44. 
    摘要 ( 858 )   HTML ( 37 )   PDF(1556KB) ( 312 )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努力推进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在自觉认知及解决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进程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党内阻碍革命任务实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以思想建党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思历史中筹划未来,洞察到党的制度建设具有举旗定向的关键意义,提出以制度建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了中国共产党聚焦发展的现实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诉求,创造性地提出以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内”“外”两个维度破解思想与制度困境及其衍生问题,有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面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治本领的根本要求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探析
    张懿,夏文斌
    2019 (5):  45-52. 
    摘要 ( 660 )   HTML ( 19 )   PDF(1556KB) ( 481 )  

    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是一个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凸显了马克思对于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马克思的意义世界以人的“生命本体”为理论前提,将生命理解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具体的人、具有精神属性的主体的人、具有社会属性的对象的人;“内圣外王”是马克思意义世界的生成方式,具体包括:在自我批判中修炼德性的向内求索、在变革现实中实现本质丰盈的向外开拓、改造自我与世界统一的内外和合;马克思的意义世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成为“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守望相助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吴春梅,张梅梅
    2019 (5):  53-59. 
    摘要 ( 863 )   HTML ( 22 )   PDF(1566KB) ( 411 )  

    守望相助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重在传承传统互助精神,发展现代互助精神,在传统互助与现代互助的契合中升华,在体系重建中实现乡村互助的普惠式无缝隙供给。农民守望相助正在遭遇阶段性的趋工具化、趋碎片化双重困境,面临互助精神难传承、碎片互助难攻克两大难题。没有农民守望相助的传承与发展,就没有中国底色的乡村文明实践和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难以成就乡村振兴伟业。因此,要大力倡导“自励自助、互信互利、利他奉献”的农民互助观,不断优化“政府—乡贤—农民”共同参与的乡村互助制度供给,构建完善“国家—社会—农民”协同的新型互助机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促进守望相助由传统家常伦理向现代家国伦理延伸,适应新时代的道德诉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对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及政策思考
    胡湛,彭希哲
    2019 (5):  60-67. 
    摘要 ( 737 )   HTML ( 31 )   PDF(1701KB) ( 324 )  

    当前社会对老龄化及老年人存在认识误区和理解偏差,主要表现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常态化欠缺系统认知,对老龄社会的全民性和整体性缺乏正确认识,以及在老龄社会治理过程中忽视中国特征乃至中国优势。这些误区除了源于现有治理模式及政策调节模式仍囿于“以人口变动适应制度”的窠臼之外,制度资源储备的相对缺位亦是重要因素,此外社会变迁和传统惯性也有其影响。在此背景下,政府应支持和引导“积极老龄观”构建,加快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本开发利用,重视家庭建设,借力科技与产业发展,在完善老龄福利的基础上推动理性生命观和死亡观的形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越“数字鸿沟”:技术治理的非均衡性社会参与应对
    单勇
    2019 (5):  68-76. 
    摘要 ( 872 )   HTML ( 22 )   PDF(1796KB) ( 842 )  

    当前,以全景式数据监控为特征的犯罪之技术治理崛起,技术治理对秩序唯美主义的过度追求使个人变得更加透明,并加剧了“数字利维坦”和个体之间的“纵向数字鸿沟”。在国家主导的技术治理框架中,相对于科技企业与政府的密切合作,个人参与技术治理甚为薄弱,这种社会参与的非均衡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权利危机的数字不平等。为促进民众对技术治理的实质参与,应回归信息技术的赋权功能,尊重和保障个人数据权利,遵循法治之道制衡数据监控的权力运行,以人工智能伦理指引数据法制定,对具体的数据权利进行法律确认,通过数据权利的法律保障搭建跨越非均衡性的法律阶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机制构建—— 以长江流域为例
    黎元生,胡熠
    2019 (5):  76-82. 
    摘要 ( 690 )   HTML ( 22 )   PDF(1590KB) ( 433 )  

    流域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有机体。促进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是新时代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途径。近年来,我国将长江流域列为全国七大江河流域开展协同治理的先行样本,长江流域治理的纵向责任分担机制日渐明晰,流域经济与环境协同的绿色增长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流域绿色福利供给的社会成本共担机制基本形成。然而,从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的要求看,存在着省(部)际横向协同联动力度不足、基于市场手段的协同政策工具效果不佳以及流域系统多元共生界面规划协调性差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建立流域省(部)际有效协同的组织载体,优化流域经济与环境协同的政策工具,提升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逻辑与延续—— 基于督察制度的比较研究
    郭施宏
    2019 (5):  83-91. 
    摘要 ( 789 )   HTML ( 15 )   PDF(1837KB) ( 589 )  

    中央环保督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基于中央环保督察、国土督察和区域督查三项督察制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设计初衷与运行逻辑,并探讨了这一制度的延续问题。国土督察与区域督查生效的启示在于权威性和持续性,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正是从这两个方向进行改进。一方面,中央环保督察致力于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政治任务,将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行动,从而强化权威治理;另一方面,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从而推动政社互动和持续性治理。最后,权威性和持续性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的延续方向,其延续的目标在于纠正常规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育新的治理机制。由此建议将督察权威融入常规环境治理机制以及构建以公众参与为支撑的长效治理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深入—— 论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路径
    李文博,王凤鸣
    2019 (5):  92-98. 
    摘要 ( 797 )   HTML ( 34 )   PDF(1398KB) ( 450 )  

    加强党性修养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深入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要从增强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作风修养、能力修养五个方面进行,理论修养是前提,政治修养是保证,道德修养是根本,作风修养是核心,能力修养贯穿其中。通过五个方面的锤炼,锻造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质高尚、作风形象良好、能力素养出众的新时代共产党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坚守初心和使命: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本质与路径
    韩海涛
    2019 (5):  99-105. 
    摘要 ( 722 )   HTML ( 26 )   PDF(1354KB) ( 342 )  

    进入新时代,政德建设须牢牢抓住共产党人的初心,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政德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政德建设的本质遵循。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的不懈追求: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政德建设,以科学的信仰为出发点;在政治上,勇担阶级使命与民族使命于一身;在价值上,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道德上,树立和引领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初心和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德建设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广泛的人民性、思想的先进性、科学的实践性,蕴含着筑牢理想信念、铸就政治成熟、严明政治规矩、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履职能力的基本任务。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根本路径是:明大德守初心,守公德担使命,严私德提素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动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的实践路径
    刘爱娣,王晓荣
    2019 (5):  105-112. 
    摘要 ( 738 )   HTML ( 22 )   PDF(1601KB) ( 281 )  

    党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经全面展开。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线长面广,具有不同于第一批主题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要运用好第一批主题教育的成果,针对不同层级和类型单位的特点,以实际行动推动理论武装持续深入,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实际成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精细的分类指导促进各项工作落实。不同单位进行主题教育的着力点不同,在组织形式、实践载体和方式方法上也有区别,要把主题教育与他们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抓落实,保证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