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8-1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
    刘建军
    2019 (4):  5-9. 
    摘要 ( 773 )   HTML ( 45 )   PDF(961KB) ( 641 )  

    深入理解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等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观点,必须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是就“初级阶段究竟有多长”的问题作出原则性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它的历史使命,即它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历史任务变成了两个历史任务,因而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在加快,但初级阶段并没有缩短,反而要延长。为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部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期,可以将初级阶段划分为准备期、探索期、展开期和延伸期,以更好地反映初级阶段内部的阶段性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
    吴波, 朱霁
    2019 (4):  10-17. 
    摘要 ( 618 )   HTML ( 18 )   PDF(1572KB) ( 378 )  

    党的政治领导力是理解改革开放40多年巨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殊优势的重要维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联系在一起,更多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之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需要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历史使命和全球性问题、改革风险和阶级基础、党的权威和信任等方面,深入把握国际国内和党的自身状况提出的一系列现实挑战。自我革命的深化和改革方向的正确把握,是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两个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口变迁及未来政策改革
    张翼
    2019 (4):  18-30. 
    摘要 ( 1331 )   HTML ( 28 )   PDF(1935KB) ( 1093 )  

    人口政策执行的结果,对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轨迹的进行梳理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主要从生育率、死亡率、净增率、总和生育率的历时态变迁中,讨论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及其对当前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也对未来人口政策的改革提出了“三步走”的政策性建议:第一步,在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之后废止原有限制生育的政策;第二步,在2021—2025年实行家庭友好型社会建设,逐步但富有实效地减轻育儿成本;第三步,2026年之后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先从第二孩开始为未成年子女提供一定生活补贴及其他可能的社会服务,从育龄妇女的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刺激生育。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现代化中国道路及其理论超越
    王宗礼
    2019 (4):  31-38. 
    摘要 ( 522 )   HTML ( 16 )   PDF(1462KB) ( 420 )  

    中国实质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启的。7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经历了现代化道路的初创期、曲折探索期、形成发展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四个发展阶段。现代化中国道路既不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苏联东欧现代化模式的照抄照搬,更不是对东亚现代化道路的简单复制。它的基本规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强有力的国家制度;现代化目标、民族复兴目标和理想社会目标的相互叠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优势以及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现代化中国道路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二分法的理论,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因的理论,也是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和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制度治党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基本经验
    任晓伟
    2019 (4):  39-45. 
    摘要 ( 1174 )   HTML ( 29 )   PDF(1284KB) ( 387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近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中国共产党的“能”,集中体现在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都始终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能够把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与党的制度建设高度统一起来,在制度治党的视域中不断推动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基于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基本经验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以党章的形式不断巩固和升华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使党的初心和使命成为全党最基本、最普遍的党性意识;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融入制度治党,通过健全党内学习制度和强化全党学习能力来不断巩固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制度保障;不断加强党内民主集中制建设,在根本上为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奠定了政治实践基础;以纪律建设为保障推进从严治党,有效防范了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政治偏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和合”文化的当代阐发与实践
    石书臣, 张金福
    2019 (4):  46-54. 
    摘要 ( 447 )   HTML ( 10 )   PDF(1790KB) ( 265 )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和合”社会观、“和合”国际观、“和合”生态观、“和合”实践观等,并为解决人类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和合”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主要包括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彰显和发挥了“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
    陈洪波
    2019 (4):  55-62. 
    摘要 ( 446 )   HTML ( 13 )   PDF(1615KB) ( 453 )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体系之一。什么是生态文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是一种保持“生态中性”经济增长的经济体系,即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体系。它的具体特征是:生态影响最小化和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零碳可再生能源为动力驱动、清洁生产与生态产业链有机衔接、简约无废的物质消费与丰富的非物质消费并重。在实践中,构建生态经济体系,需要建立以反映生态要素稀缺性为基础的市场体系、以生态创新为依托的技术支撑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以生态资本增值和价值实现为目标的投资体系和以生态经济效率和效益为引领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生态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制定引导性产业政策、加快推进税收制度生态化改革、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创新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完善社会医疗保障的政策工具选择—— 基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实证研究
    高秋明, 王震
    2019 (4):  63-68. 
    摘要 ( 393 )   HTML ( 10 )   PDF(1232KB) ( 252 )  

    随着社会医疗保障的目标由单一待遇水平提高转向全方位实际保障程度提升,相应完善制度的工具也需要脱离目前单一依赖参数调节的状况。正在推行的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作为十年来最重大的医保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汇集多种政策工具共同作用的范例。通过对主要医保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和归类,继而以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为背景,使用样本城市数据分离各工具的实际作用效果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下一步制度完善可以从纳入更多的非参数手段,以及推出面向多类特定人群的针对性措施来着手,推动医疗保障制度的精细化和精准化转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特点及风险
    龚维斌
    2019 (4):  69-77. 
    摘要 ( 1001 )   HTML ( 20 )   PDF(1723KB) ( 571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与职业结构、城乡结构、社区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七个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新的特点,一是时空压缩特征更加明显,二是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变,三是社会需求在多元化和高级化中呈现阶层化和群体化特点,四是客观地位与主观地位一致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五是国家对社会结构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迁既为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给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挑战和风险,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失业增加的风险、农村基层治理难度增加的风险、社区融合难的风险、向上社会流动受阻的风险以及阶层和群体冲突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犯罪风险及其治理
    张旭, 阮重骏
    2019 (4):  78-86. 
    摘要 ( 828 )   HTML ( 20 )   PDF(1795KB) ( 1506 )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非法应用引发的犯罪风险日益严重。人工智能非法应用引发的犯罪风险主要是涉网络犯罪风险。人工智能非法应用与网络犯罪、侵犯个人信息之间相互纠缠,这使得传统犯罪治理模式出现部分失灵的情况。面对这一困境,人工智能时代的犯罪治理模式转型是必由之路。因循犯罪治理精细化理念,当下的犯罪治理模式应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参与转型,从事后回应式打击向犯罪预防预警预测转型,从经验描述向数据分析转型,从以简单评估为依据向以科学评估结果为依据的犯罪治理模式转型。为了应对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风险,需要通过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来切断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数据支撑,通过明确平台监管责任来控制人工智能非法应用中的工具滥用,通过网络灰黑产业的综合治理来扫除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生存土壤,通过推广网络枫桥经验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人工智能非法应用的渠道,通过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来应对人工智能的非法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把握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实践逻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重要论述
    杨奎, 孙照红
    2019 (4):  87-93. 
    摘要 ( 626 )   HTML ( 9 )   PDF(1502KB) ( 547 )  

    政德,即从政道德。政德建设不仅关乎领导干部自身的健康成长和从政之基,还关乎社会价值风向、关乎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核心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实践路径包括:坚定政治信仰,坚守政治标准;完善政德教育内容,探索教育过程和方法创新;重视政德考核,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观;推动政德制度化建设,把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忘初心”话语蕴含的辩证逻辑
    王朝庆, 宋进
    2019 (4):  94-100. 
    摘要 ( 506 )   HTML ( 13 )   PDF(1407KB) ( 415 )  

    “不忘初心”作为新时代党的重要政治话语,蕴含了“内与外”“长与常”“情与理”“前与后”等多重辩证逻辑。“内与外”的辩证逻辑,即党的“初心”概念的内涵表现在党内、国内和国际三个维度,具有丰富的意义空间;“长与常”的辩证逻辑,即党的长期执政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同构和牵引,推动了“不忘初心”话语的出场和在场;“情与理”的辩证逻辑,即“不忘初心”话语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温度,又有一定的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呈现出“情”“理”兼具的鲜明特质;“前与后”的辩证逻辑,即“不忘初心”话语不仅是一种命题知识,更是一种历史思维方法,它在对“我是谁”和“从哪里来”的历史回答中,指明世界和中国“向何处去”的前进航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治理困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赵义良, 关孔文
    2019 (4):  101-106. 
    摘要 ( 1118 )   HTML ( 24 )   PDF(1240KB) ( 369 )  

    现行全球治理发展的主要困境表现为:相关机制发展缓慢,治理效果不佳;主权国家承诺意愿较低,集体行动困境凸显;全球治理领导力缺失,美国“脱群现象”频发。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部分西方学者尝试完善全球治理理论,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论创新,但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或按层级分解全球治理目标,但治理体系呈现出“去中心化”趋势和“多样化”态势;或以关联的方式合并全球性议题,但相关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机制的意愿降低;或建构涵盖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全球伦理”,但其现实效果甚微。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建构具有“共同的人类身份”的治理主体,赋予全球治理以正义内涵;确立“正确义利观”的指导原则,打造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新观念;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实现全球治理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已逐渐成为改革现行全球治理困境的重要理论原则和达成行动方案的实践指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选题指南
    2019 (4):  112-112. 
    摘要 ( 499 )   HTML ( 30 )   PDF(508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