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11 上一期    下一期
    实事求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贾立政
    2021 (3):  5-7. 
    摘要 ( 589 )   HTML ( 67 )   PDF(1395KB) ( 591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到底的不懈奋斗史、真理探寻史、自身建设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重要法宝和“生命线”“胜利线”。坚持实事求是、不懈探索真理是立足“两个大局”、书写千秋伟业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弘扬伟大实事求是精神,要不懈探索真理,勇于推动理论创新,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发展阶段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思考
    魏波, 邴薪颖
    2021 (3):  12-18. 
    摘要 ( 411 )   HTML ( 27 )   PDF(1397KB) ( 346 )  

    全面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正确认识新阶段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新中国7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方向,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根本经验,构成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新阶段需要完善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集体创造力,以此释放新的发展动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之路
    王建国, 陈莎莎
    2021 (3):  19-26. 
    摘要 ( 589 )   HTML ( 35 )   PDF(1477KB) ( 570 )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伟大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坚持用新型政党制度整合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分化、坚持用“举国体制”推进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条现代化道路在发展路径上体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学习型与创新型相融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互动、非均衡性向均衡性发展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经贸规则重塑与中国参与路径研究
    东艳
    2021 (3):  27-40. 
    摘要 ( 261 )   HTML ( 15 )   PDF(2474KB) ( 937 )  

    基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原理出发,探寻世界经济运行与全球治理体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由此把握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本质、内涵与模式。国际经贸规则作为国际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和发展变化由国际生产分工及分配模式这一国际经济基础决定。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塑过程中,应通过不同规则差异化选择、国际制度安排选择及自主制度型开放,在新一轮全球经贸治理结构调整中,更主动地谋求与自身经济实力适应的国际地位,构建适应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更高水平开放制度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张培丽
    2021 (3):  41-48. 
    摘要 ( 499 )   HTML ( 23 )   PDF(1544KB) ( 414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科学揭示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及其实现路径,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分析传统扩大内需政策在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失效,为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提供了学理解释;从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必须置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之下和二者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两个方面阐释了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从释放消费潜力和创造新需求角度分析了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巨大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有机结合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时代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研究
    高嘉琪, 解学芳
    2021 (3):  49-56. 
    摘要 ( 400 )   HTML ( 13 )   PDF(1857KB) ( 388 )  

    “智能+”时代,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推进了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变,还使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重要议题。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来,受智能技术驱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既面临机遇,亦存在挑战。以生产链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数字化与高质量出发进行审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作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础要素的文化数据资源动能潜匿与融通渠道闭塞,作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核心环节的文化生产存在平台垄断与核心技术支撑薄弱,作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物质载体的文化产品面临双循环不畅与文化品牌匮乏,作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跃迁动力的文化消费存在场景单一及下沉市场用户付费理念不强。因此,顺应“智能+”时代发展趋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应在数字化与高质量的双轮驱动下实施四维战略,即通过预见性布局文化政策、提升文化治理精度实行文化制度创新,通过培养文化内容原创能力、增强文化智能生产能力实现文化内容创新,通过开发文化大数据体系、增强文化科技融合能力践行文化科技创新,通过丰富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向全球价值链上端游走进行文化市场创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人口新国情的特征、影响及应对方略—— 基于“七普”数据分析
    陆杰华, 林嘉琪
    2021 (3):  57-67. 
    摘要 ( 1445 )   HTML ( 95 )   PDF(2643KB) ( 1385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经历重大的历史性转向。当下中国人口新国情的最突出特征是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数量性压力向结构性压力转化,呈现出老龄社会形态深度演化、人口红利加速下行、家庭功能不断弱化、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人力资本存量持续增加、人口流动高度活跃等新特征,将对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治理等各个层面产生多重影响,成为制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的基础局面,这既带来了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面向人口发展转向的新阶段,明确人口新国情定位、顺应人口新国情要求、普及人口新国情教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新格局,是积极应对、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的重要方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算法诚信与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再构
    杨慧, 吕哲臻
    2021 (3):  68-75. 
    摘要 ( 289 )   HTML ( 20 )   PDF(1731KB) ( 657 )  

    数字社会的虚拟化特征改变了传统信用根植的社会生态环境,产生了“算法规训”之客体化思维、“算法黑箱”之权力异化、“算法焦虑”之不确定性感知等算法失信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面临消解。作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再构的核心路径,算法诚信的实现涉及技术伦理、社会实践、群体认知、社会情感等多方要素的整合。以传统社会诚信伦理为资源,经由契约精神再融入、诚信治理、道德氛围培育三重努力,可以恢复数字社会的“生命向度”,实现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再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污染环境犯罪的功能性定义及其价值
    汪明亮, 于浩
    2021 (3):  76-84. 
    摘要 ( 398 )   HTML ( 14 )   PDF(1562KB) ( 486 )  

    从犯罪学视角研究污染环境犯罪问题,其前提是要对污染环境犯罪定义从犯罪学视角进行合理界定。依据功能性犯罪定义说,可以把污染环境犯罪内涵界定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污染环境行为;环境观是判断严重社会危害性的重要标准。污染环境犯罪外延包括刑法中的污染环境犯罪、行政法中的污染环境犯罪及准污染环境犯罪。污染环境犯罪的构成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工具、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治模式研究—— 以村民理事会为例
    田孟, 孙敏
    2021 (3):  85-94. 
    摘要 ( 392 )   HTML ( 20 )   PDF(1893KB) ( 890 )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通过对皖南J村的实地考察,梳理分析了当地以村民理事会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过程和经验。村民理事会是以村民小组长和小组会计为主体的常规治理结构难以应对非常规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任务背景下的组织创新。村民理事会主要通过资源的吸纳与转化机制、公共事务性质的转换机制和治理过程的社会嵌入机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这些机制体现了治理对自治的借用,即“通过自治的治理”。尽管从村庄层面来看,村民理事会也蕴含着“自治借力治理”的逻辑,但从长远来看,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百年历程与时代探索
    赵淑梅, 周明宽
    2021 (3):  95-101. 
    摘要 ( 574 )   HTML ( 26 )   PDF(1400KB) ( 422 )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设,不断推进关于思想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之路,在推动党的自身发展和党的事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回答如何应对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各种错误思潮、思想对党员、干部的冲击,如何在社会阶层日益多元化条件下保证党内思想统一,如何在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提高各级党组织解决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如何引导党员、干部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因此,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要在加强理论武装、追踪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建设高素质队伍、健全智慧平台、培育党内文化和增强制度执行力等方面开展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创新路径
    丁新改
    2021 (3):  102-110. 
    摘要 ( 647 )   HTML ( 30 )   PDF(1678KB) ( 373 )  

    政治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解决党内各种问题的治本之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过程中就对党的政治建设作出科学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并初步确立了共产党政治规范体系建设的原初形态。纵观党的百年建设史,党的政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党赢得民心提供根本政治保障,成为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核心驱动。新时代创新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以把准政治方向,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净化政治生态,强化政治监督以维护和发展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以更好地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以夯实政治根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