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8-11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唯物辩证法视域下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探析
    双传学
    2021 (4):  5-13. 
    摘要 ( 446 )   HTML ( 45 )   PDF(1597KB) ( 530 )  

    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明确新的历史方位,既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和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制定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的根本遵循。必须以大历史观贯通新阶段的历史逻辑,从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把握其阶段性特征。必须以通变的哲学思维把握新阶段的发展逻辑,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把握新阶段与初级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以总体性思维衡量新阶段的实践逻辑,牢牢把握发展主题,既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有的普遍性根本性问题,又与时俱进解决新发展阶段的具体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论析
    侯衍社, 周康林
    2021 (4):  14-22. 
    摘要 ( 1110 )   HTML ( 37 )   PDF(1587KB) ( 390 )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是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哲学基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中贯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这一重要原则,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结合、坚持思想武装与组织动员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与开门问策相结合、坚持敬畏人民与尊重人才相结合等方面。在新的征程上把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时代意蕴,需要正确处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关系、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正确处理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与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四五”时期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龚维斌
    2021 (4):  23-29. 
    摘要 ( 511 )   HTML ( 30 )   PDF(1460KB) ( 802 )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十四五”时期,我国基层治理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包括社会结构持续变迁、社会价值观念更具现代性、人们对公共安全更加重视、基层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呈现交织叠加态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等,需要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要促进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的“四治”融合,三是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快包括体制机制、专兼职队伍、经费和资源等在内的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孩生育”政策与未来生育率变化趋势
    张翼
    2021 (4):  30-36. 
    摘要 ( 1343 )   HTML ( 108 )   PDF(1463KB) ( 1593 )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中国人口的快速老化趋势。为调整人口结构,政府不断改革计划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夫妇的生育需求。但在社会转型带动人口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已大大高于实际生育率。为此,2021年7月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力图通过逐步强化的激励措施,全方位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提升人口生育率,缓解老龄化趋势,改善人口结构。当前的制度配置,可能会改善生育环境,但却很难迅速提升生育水平。正因为如此,需要设计制度红利的释放目标:第一,短期防止生育率继续下滑;第二,中期维持并波动提升生育率;第三,长期旨在建构生育友好型社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空间变动与身体适应
    江立华, 曾铎
    2021 (4):  37-42. 
    摘要 ( 260 )   HTML ( 19 )   PDF(1404KB) ( 331 )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涉及近千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剧烈的跳跃式社会变迁和时空压缩下的生活转变。因此,对易地搬迁贫困群体的研究有必要从空间角度入手,探讨易地搬迁人口的身体改造和适应,以及政府改造和搬迁者适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日常生活中,国家权力改变了搬迁群众原本的生活逻辑和价值,塑造了一种现代性的“身体”。同时,政府通过公共卫生与医保、期望的“理想身体形象”的建构进行身体塑造、管理与服务。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扶志、扶智”,使搬迁者成为知礼明德、积极向上和融入社会的新市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乔晓楠, 彭李政
    2021 (4):  43-56. 
    摘要 ( 771 )   HTML ( 70 )   PDF(2368KB) ( 568 )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先后提出不仅为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描绘出新的目标,而且也进一步彰显出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与担当。由于“碳达峰”与“碳中和”贯穿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有必要科学规划减排、达峰与中和的路线图,以保证在碳约束之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而言,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与消费结构、合理规划植树造林以及积极推动国际碳排放交易将构成推动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绩效”体系探究—— 基于动态空间视域
    谢永乐, 王红梅
    2021 (4):  57-66. 
    摘要 ( 331 )   HTML ( 20 )   PDF(2880KB) ( 307 )  

    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京津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现阶段,切实提升区域整体生态福利水平,是实现常态化“利益促动型”协同治理目标的战略要求。通过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演化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协同—绩效”机制建设缺位,导致“闭环”体系难以自动循环升级、府际非对称利益博弈与多元要素联动滋生的内生性问题尚未被有效解决,从而无法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政治位势及环境承载力等约束下推动地方政府以集体性自组织行为结成稳定的联防联控同盟。基于动态空间视域下“协同—绩效”体系的逻辑探究得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绩效”推进,须在中央嵌入式战略引导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扎根于省、市、县“治理规划—结构建设—过程管控—绩效评价—路径实践”的有序联动,实现府际“同效不同绩”的考核归责,防止“一刀切”式管制;与此同时,需通过促动大气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趋同、推进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的权责耦合、把控先行先试与全面推进的节奏,推动“协同—绩效”与“绩效—协同”的良性循环运转。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跨境流动的治理体系建构
    陈兵, 徐文
    2021 (4):  67-75. 
    摘要 ( 347 )   HTML ( 21 )   PDF(1781KB) ( 953 )  

    随着国际数字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或从事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面临国内及国际的双重数据合规挑战,数据跨境流动的治理困境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利益冲突,亟待构建法治化治理路径予以纾解。我国数据跨境流动治理体系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国内治理机制单一、可操作性不强,国际合作的推动相对滞后、应对冲突较为被动,以及跨国企业合规工作困难、潜力待激活等。基于此,需要在夯实数据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加紧优化数据跨境流动法治体系和行业监管机制,畅通国际合作和执法渠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引导和激励跨国企业合规工作的开展,以此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治理体系,并进一步推动建立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的国际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村落社会“重层结构”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
    田毅鹏, 张笑菡
    2021 (4):  76-84. 
    摘要 ( 430 )   HTML ( 18 )   PDF(1623KB) ( 752 )  

    将村落社会“重层结构”的概念置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剧烈变迁语境下加以理解,就会发现:与城市社区不同,村落社会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依托自然村表现出极为丰富而复杂的社会性。尤其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村落社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变迁,形成了复杂的“重层结构”。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村落社会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同质体,而是由若干带有同质性特征的组织单元所共同构成的颇为复杂的组织复合体。具体言之,虽然“乡—村”体制下的村落组织存在着多种构型,但由若干自然村构成行政村的形式无疑占据主导地位。受行政管理体制、自然村传统、集体经济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行政村与自然村虽然在组织层级划分上往往表现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其内部却存在着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特质的关系结构,其不同的结构系统作用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进程中,会生发出不同的治理效果。因此,只有将乡村治理空间中的复杂主体关系置于乡村社会“重层结构”的框架中加以探究,才能够揭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有效建构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研究—— 以西南侗寨为例
    杨浏熹
    2021 (4):  85-92. 
    摘要 ( 535 )   HTML ( 24 )   PDF(1748KB) ( 562 )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认知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强调如何协同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但传统村落“活态化”的方式、内容、目标及运作机制又因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有差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因群山峻岭的自然屏障,西南侗寨传统村落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获得有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的“活态”特征及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西南侗寨传统村落的“活态化”能基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和空间背景,生成自我运行的内在发展机制,于日常生产生活中达成。要做到一是加强对原住居民主体性的认知与保障;二是建立以传统为根基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三是依托传统产业升级,突破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的瓶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促进人的现代化—— 评《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及其发展研究》
    赵义良
    2021 (4):  93-96. 
    摘要 ( 303 )   HTML ( 25 )   PDF(918KB) ( 263 )  

    科技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马克思基于对科技和经济的深入理解,开创了一条从“现实的人”的社会生产中看到了“物质生产力”对于人类历史的塑造作用的道路,特别是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对人类走向现代化产生的强大影响。阐释马克思的这一“科技—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需要全面深刻把握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弘扬“科技—经济”内含的辩证方法,反思和回应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在现代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