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11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与价值追求
    赵义良
    2022 (1):  5-12. 
    摘要 ( 946 )   HTML ( 87 )   PDF(1429KB) ( 425 )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化既是一场持续性、世界性的社会革命,也是一场人自身的革命。尽管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化创造了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但这种现代化是以资本为内驱的现代化,其结果是以“物本”支配“人本”,从而导致了人的发展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主题,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根本价值追求的现代化,它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以“人本”代替“物本”、“人—自然—社会”协同进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现代化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进路
    何爱平, 李清华
    2022 (1):  13-22. 
    摘要 ( 1112 )   HTML ( 68 )   PDF(1659KB) ( 533 )  

    在马克思视野里,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为拐点,标志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演进过程的分析蕴含了其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深刻论述,包括生产力的极大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推动带来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应用、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世界市场的发展以及形成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起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逻辑进路表现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推进主线,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凸显矛盾运动中的阶段性演化,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实现递进式发展,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构成内生运行过程,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多元复合目标,重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世界市场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既秉承了马克思关于现代化演进的理论内涵,又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发展主义到均衡社会—— 兼析中国式现代化的规范取向
    袁富华
    2022 (1):  23-32. 
    摘要 ( 371 )   HTML ( 20 )   PDF(1859KB) ( 456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时产生的两大现代化理念是发展主义和均衡社会。发展主义在理论上重视经济社会过程协调,但受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初始条件的制约,实践上倾向于增长和效率优先。均衡社会作为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标志,它的基础是福特主义催生出的福利国家体制,实践上倾向于效率/福利的动态平衡,并被视为高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突破传统发展主义框架,由新发展理念塑造的均衡社会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探析
    周康林
    2022 (1):  33-40. 
    摘要 ( 970 )   HTML ( 44 )   PDF(1441KB) ( 713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重要的哲学意蕴:从本质特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定性,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体现“两个结合”赋予的特殊性,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从主体意蕴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领导主体与人民主体相结合、事实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旨在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异化的悖论;从实践方法论上看,主要包括坚持实事求是与远见卓识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相结合、坚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规律预存与封闭固化的,它将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而不断拓展新的问题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规范发展的制度突破与建构
    刘诚
    2022 (1):  41-51. 
    摘要 ( 264 )   HTML ( 15 )   PDF(2060KB) ( 367 )  

    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原因是特殊的产业和企业组织形式,也就是常说的新业态新模式,这正在改写微观企业的经济制度。为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深刻理解数字经济的制度突破与建构及其带来的问题。文章基于契约理论建立了一般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制度突破与建构表现为形成了新契约关系;这主要集中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要素化和劳动关系四个领域;从监管实践来看,欧美政府参与数字经济制度建构的经验做法是加强契约的竞争性、公平性、完备性和开放性。这对于认识我国数字经济在当下发生的制度性变化及其未来演进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助于政府改进监管政策,更合理有效地参与数字经济的制度建构,引导数字经济长期规范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数字社会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 基于技术向善的价值导向
    张媛媛
    2022 (1):  52-59. 
    摘要 ( 396 )   HTML ( 34 )   PDF(1621KB) ( 1423 )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消除隐私危机是加强数字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从技术视角考察隐私,明辨数据隐私化与隐私数据化的内涵,明确对涉及个人安全的数据加强隐私化保护是技术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合理关照;分析数字社会中数字信任危机消解社会群众安全感、数字化记忆引发隐私焦虑、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兼容度低等隐私困境。鉴于技术发展兼具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双面特性,提出以技术向善为价值导向加强对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并逐步推动其早日产业化应用与商业化落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隐私保护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赋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执行逻辑研究
    郭施宏, 李阳
    2022 (1):  60-70. 
    摘要 ( 343 )   HTML ( 17 )   PDF(2641KB) ( 451 )  

    进入强制实施阶段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核心逻辑由自愿性和鼓励性转变为责任性和约束性,但实践措施和理论研究均未及时跟进。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案例研究,分析强制阶段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困境,提出政策执行的转换逻辑与实现机制。目前,政策执行的困境包括:共识不足,强制性信号传递不明显,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不清晰;动员偏差,过度依赖自愿型政策工具和第三方个体或组织;约束失灵,处罚和收费机制失去约束力,公众在选择性激励上知行不一,物业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因此,垃圾分类政策执行需实现三个逻辑转向:首先,构建由“自发意识”向“集体责任”转变的共识机制,采取“接地气”的宣教模式,明确呈现垃圾分类的目的;其次,构建由“弱正激励”向“强负激励”转变的激励机制,清晰传达分类政策的强制性信号,逐步弱化正向激励措施并落实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最后,构建由行政监督向社会监督转变的监督机制,促进垃圾投放过程的去匿名化、处理过程的透明化、监督方式的灵活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刻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与实践要求
    王宗礼, 韩世强
    2022 (1):  71-78. 
    摘要 ( 433 )   HTML ( 22 )   PDF(1348KB) ( 331 )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总体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人民本位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研究
    黄晓辉
    2022 (1):  79-85. 
    摘要 ( 356 )   HTML ( 12 )   PDF(1183KB) ( 461 )  

    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制度化是基础,法治化是目标。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提升法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法规,是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原则要求;“四善于”是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具体要求和检验标准;推进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化、法治化是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可持续发展下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
    李树茁, 王晓璇
    2022 (1):  86-94. 
    摘要 ( 351 )   HTML ( 11 )   PDF(2024KB) ( 504 )  

    随着人口结构显著变化,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性别失衡后果和风险在不同人群中累积与扩散,需要进行针对性研究与治理。中国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是由人口性别结构失衡衍生出的多维风险,具有普遍损失性、系统性等显著特点,并且在整个社会的不同人群、场域和层面均有体现。加强新时代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工作,需要增强机遇和风险意识,转型治理理念,开发多种政策工具,并从建立健全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的政策体系、探索基层治理模式、营造健康有序的婚姻市场等方面入手推动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未来中国在全球性别失衡治理中需要坚持“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相结合的路径,以“中国之治”推进全球性别平等事业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性视域下公众社会信仰培育探究
    王琪
    2022 (1):  95-101. 
    摘要 ( 231 )   HTML ( 20 )   PDF(1493KB) ( 614 )  

    社会信仰是特定社会共同体的公共信仰,具有公共性。在公共性视域下,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众社会信仰模式,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在集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矛盾中,公众社会信仰也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样态。为此,在个体与集体有机统一的集体本位基础上,为处于“原子化”状态的个体构建以公共性为深层根基的个人信仰模式,需要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培养基于社会和谐秩序的公共精神、提升基于人与社会依存关系的社会责任意识、重构基于集体本位的价值秩序、养成基于道德文化传承的个体德性和重视网络社会资本的培育,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公共性得以觉醒和凝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奋斗首要经验
    刘汉峰
    2022 (1):  102-108. 
    摘要 ( 435 )   HTML ( 23 )   PDF(1341KB) ( 539 )  

    建党百年之际出台的历史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十大历史经验之首,充分说明了这一条经验所具有的根本意义。文章从这一根本性意义出发,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方面,深入梳理总结党的领导作为党的奋斗历史首要经验的基本理路。通过对革命历史进程的考察,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民族解放者具有的唯一性的历史价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察,梳理了无产阶级追求全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真理及其重大价值;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构建形成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考察,发掘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实践中走向体系化、现代化的巨大政策效能,用历史的客观性、理论的科学性、实践的系统性论证党的领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的根本意义和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赵曜
    2022 (1):  109-110. 
    摘要 ( 302 )   HTML ( 21 )   PDF(648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