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11 上一期    下一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
    辛鸣
    2021 (6):  5-11. 
    摘要 ( 829 )   HTML ( 114 )   PDF(1332KB) ( 637 )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的重要原则,也是领导中国人民立国强国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独立自主走向辉煌创造奇迹的历史:其价值自觉在于政党和国家事务上坚持自己作主张,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教师爷”颐指气使的说教;其道路自觉在于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从新民主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迈向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其实践自觉在于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其主体自觉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建立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在理论创新中保持精神独立性,实现精神主动。中国共产党对独立自主的坚持与发扬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自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吴波
    2021 (6):  12-21. 
    摘要 ( 499 )   HTML ( 96 )   PDF(1742KB) ( 417 )  

    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理解中国式的现代化,它不仅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更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创造最高层次的政治表达,既是中国道路自主性立场的最高表达,又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成功的政治宣示,在彰显中国道路普遍性意义的同时,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叙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表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高度,也提出了深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以进一步完善中国道路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
    魏波, 赵晨希
    2021 (6):  22-29. 
    摘要 ( 360 )   HTML ( 84 )   PDF(1565KB) ( 401 )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规律。反思实践和已有理论中的根本性的原初问题,在直面冲突中激发思想火花,这是创新的起点;从实践哲学的世界观出发,在变革现实的探索中发现真理,这是创新的途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构成理论不断创新的辩证逻辑。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既要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更要创造性地结合实际进行试验性探索。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典型性的社会试验,在试验基础上总结经验、排除错误、发现真理,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道路和理论。统筹两个大局,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推动突破性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
    陈殿林, 秦欢
    2021 (6):  30-35. 
    摘要 ( 458 )   HTML ( 30 )   PDF(1322KB) ( 398 )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道路、追求革命理想中厚植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品格;在关切工农需要、领导工农阶级追求民族独立过程中锚定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品格;在团结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中锻造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品格;在加强党员管控与密切联系群众中铸就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道德品格。逐一剖析伟大建党精神的层次、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是追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要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产阶级政党目标理论研究
    赖信添, 王久高
    2021 (6):  36-44. 
    摘要 ( 357 )   HTML ( 19 )   PDF(1682KB) ( 618 )  

    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界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连贯性和政策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具有其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的,是一套包含横向的阶段性目标和纵向的层级子目标组成的闭环系统,为实现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自然过渡和“跨越”提供了基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目标的论述基础上的目标系统,凸显了目标在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包括目标与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和消亡的逻辑紧密相连;目标是无产阶级政党获得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和赶超的重要法宝;目标是无产阶级政党提高社会向心力的重要抓手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无产阶级政党目标实践应坚持客观规律性和组织目的性的统一、主观能动性和制度规范性的统一、目标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人民主体性和党的权威性的统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退出市场的法律对策
    冯辉
    2021 (6):  45-54. 
    摘要 ( 377 )   HTML ( 19 )   PDF(1852KB) ( 477 )  

    退出市场作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工作的新政策导向,事关经济体制改革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目前融资平台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以国务院及其部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为主,存在一般性法律规范过于原则而专门性法律规范效力位阶较低、融资平台退出市场的具体操作缺乏全面且明确的规则依据等不足。应当在强化规范性文件整合与协同的基础上加快专门性立法;按照《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规定强化债权人利益保护;积极引入不良资产处置、托管、股权转让等市场化机制,创设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市场化协商处置机制;就民事诉讼、仲裁和调解、解散清算和破产清算等程序性规则在融资平台退出市场中的适用予以针对性的细化及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循环背景下小农户嵌入农产品供应链问题与对策
    卢小平
    2021 (6):  55-62. 
    摘要 ( 430 )   HTML ( 26 )   PDF(1919KB) ( 702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先行城镇化,推动了农产品供应链西移,这对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实现立足双循环保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促进各区域民众共同富裕具有积极意义。但中西部地区小农户嵌入农产品供应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使其难以公平分享供应链西移带来的发展红利。针对这种情况,应平衡农业规模化与小散农户关系,提升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产品供应链能力,培育家庭农场并提高小农户组织化水平,引导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同步下移,消除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能力障碍、心理顾虑,充分保障其利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背景下可持续城市概念和要素探讨
    王谋, 刘君言
    2021 (6):  63-73. 
    摘要 ( 515 )   HTML ( 34 )   PDF(1947KB) ( 377 )  

    生态文明背景下可持续城市建设并非简单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降尺度”到城市层面,而是在城市层面赋予可持续发展更具体化、情景化和本土化的内涵,是在城市这一特殊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将可持续发展内化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维度。目前关于可持续城市的认识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第一,关注城市的内部均衡,忽略对其他城市或区域的环境负外部性和补偿问题;第二,过于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均衡目标,忽略了发展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体现;第三,城市形态是建设可持续城市的关键要素,但在目前可持续城市的定义中该指标基本缺失。生态文明背景下可持续城市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水平,通过科学设计城市形态,优化城市对内对外功能,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安全、资源利用、社会公平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城市应对风险能力、宜居水平、居民福祉和对外提供经济、环境与社会治理正外部性的城市。目前对可持续城市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其实施路径还有待具体化、机制化,可持续城市发展规划作为可以综合涵盖低碳、生态、产业、空间等专项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发展顶层设计,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并引领城市均衡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建引领结构与社区治理绩效实证研究—— 基于网络视角分析
    王杨
    2021 (6):  74-84. 
    摘要 ( 375 )   HTML ( 28 )   PDF(1799KB) ( 758 )  

    随着国家治理重心下移,基层治理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党建因而成为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党建引领的结构性特征对社区治理绩效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党组织高度居间的社区治理网络与治理绩效正相关;网络的整合性中心化程度提高社区治理绩效;双向拓展的社区治理网络,绩效更高;同时,领导组织治理形式与次级网络行政组织(NAO)治理形式的结合,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绩效。党建引领提高社区治理绩效的经验包括党领导基层的组织技术创新,以建构自我再生产的社区网络为目标,致力于实现公共治理的价值平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次分配的制度化体系构建——基于“个人—公共—文化”分析视角
    罗婧
    2021 (6):  84-91. 
    摘要 ( 389 )   HTML ( 19 )   PDF(1593KB) ( 424 )  

    三次分配的制度化要走出是否“靠自愿”的争议。从历史契机来看,三次分配不是对既有收入分配体系“打补丁”,而是在构建社会成员自发调节的实践渠道的同时,在整个分配调节中引入道德原则、嵌入伦理关系。因此,三次分配的制度化既要考虑收入分配体系所面临的共同张力,注重与初次分配、再分配的衔接配套,也要从自身的分配逻辑出发来进行体系化的构建。在我国的社会文化中,个人的公共生活起始于家,继而从家到国,形成家国关联的差序格局。以此为线索,三次分配的制度化体系构建可以经由“家庭—社区—平台—国家”的框架将个人和公共链接起来,通过双向措施让家庭纽带、社区联结、平台支撑、国家统筹有机关联,促使自愿自发的分配调节成为公共治理和社会运行中的常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治理的“生活治理”转向:制度与生活的统一
    杜鹏
    2021 (6):  91-99. 
    摘要 ( 388 )   HTML ( 31 )   PDF(1778KB) ( 982 )  

    生活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形态。在市场力量影响下,乡村社会从生产本位走向生活本位,农民日常生活秩序趋于问题化,这构成了新时代乡村治理形态转换的契机。因应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治理须超越后税费时代的资源依赖,通过制度认证和村庄动员等机制形塑权力实践的日常生活脉络。制度认证指向日常生活的公共性与正当性,从事实与规范两个维度定义日常生活秩序。村庄动员包含组织动员与社会动员两个层次,激发了农民的生活主体性。生活治理拓展了乡村治理的实践深度,其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制度与生活的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背景下公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兼论隐私政策的规制原理及其本土化议题
    贺小石
    2021 (6):  100-109. 
    摘要 ( 405 )   HTML ( 37 )   PDF(1982KB) ( 15410 )  

    隐私政策是互联网平台贯彻知情同意原则的重要工具,而保护用户信息应当是隐私政策的核心内容。然而,当前各类隐私政策存在法律性质不清、功能定位不明等问题,致使其在保障用户个人信息权益方面实际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借鉴欧美隐私政策规制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明确隐私政策的合同属性,通过格式条款的规则体系规范互联网平台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行为;同时,为用户开辟违约救济的解纷渠道,借此完善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最终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