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5-03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论法治中国的实践逻辑
    辛 鸣
    2015 (1):  5-11. 
    摘要 ( 2010 )   PDF(1203KB) ( 1365 )  
    建设法治中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关键一环,实践的品格与实践的要求塑造实践的逻辑。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彰显“四个维护”的价值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的工作布局等等,共同构成了法治中国的实践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法治国需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奚广庆
    2015 (1):  12-16. 
    摘要 ( 2195 )   PDF(1075KB) ( 1971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原则。奉行“礼法合治”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智慧的一个宝贵结晶,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实行法治和德治的相结合是正确解决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建设
    王寿林, 胡新艳
    2015 (1):  17-0. 
    摘要 ( 1501 )   PDF(1161KB) ( 1105 )  
    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是在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文明的法律机构、素质优良的法律队伍基础上以文化人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困境,论述了加快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举措:即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领导干部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完善守法诚信和违法失信奖惩机制,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秦宣
    2015 (1):  22-27. 
    摘要 ( 1904 )   PDF(1095KB) ( 115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学术界的意见颇不一致。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之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均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也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辛向阳
    2015 (1):  28-32. 
    摘要 ( 2320 )   PDF(1072KB) ( 2437 )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要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对这些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两个理论问题
    刘凤义
    2015 (1):  33-38. 
    摘要 ( 1917 )   PDF(1061KB) ( 1777 )  
    在我国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进程中,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不同性质资本何以实现共赢这两个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认识,直接关乎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据、方向和可行性。从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生、演变不是流行观点中所认为的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而是生产社会化规律和资本社会化规律所决定的;市场经济只是各种所有制实现利益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共赢,其深层原因也并非流行观点中所认为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是这两类不同性质的资本都具有共同的“社会性”,法人财产权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这两个层面确立了这种共赢的经济关系,从而为消除资本之间的歧视关系、实现“依法治企”奠定了基础。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私有化没有必然逻辑关系,其目的是把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做大做强,提高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发展新动向及其启示——兼论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思考
    沈文玮
    2015 (1):  39-43. 
    摘要 ( 1619 )   PDF(1138KB) ( 1084 )  
    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在分析工作场所的劳动分工、劳资关系、工人意识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对我国当前劳动关系建设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本身在经历了发展的偏差之后,进入“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新阶段。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阐述了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正在显现的三个发展动向,即研究内容向劳动组织民主化转变;研究范围向社会制度结构拓展;研究目标向劳动解放的实践逼近。本文同时结合这些发展动向,为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消费政策分析——基于低碳消费伦理分析视角
    章文光, 樊栩静
    2015 (1):  44-47. 
    摘要 ( 1922 )   PDF(1045KB) ( 1182 )  
    本文在梳理中国低碳消费伦理演进历程,厘清低碳消费伦理形成障碍的基础上,明确了低碳消费伦理影响下低碳消费政策设计的“四大原则”和“三重目标”。指出要把形成低碳消费伦理作为出台低碳消费政策的落脚点,实现低碳消费伦理与低碳消费政策间的良性互动,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教育引导模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市场与政府双重调节以及强化低碳消费保障监督机制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吴玉军
    2015 (1):  48-53. 
    摘要 ( 2028 )   PDF(1160KB) ( 2735 )  
    民族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村民自治实践样态与转型方向
    韩鹏云
    2015 (1):  54-59. 
    摘要 ( 1552 )   PDF(1070KB) ( 1107 )  
    村民自治受到国家制度设计、基层政府诉求及乡村社会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村民自治实践样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富人治村”;而在中西部大部分的普通村庄,村民自治实践却呈现为“维持会”的状态。“富人治村”和“维持会”皆具有合理性同时又存在诸多方面的困境及隐患。为了实现乡村的“善治”,村民自治应在基层政府转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并积极推进协商式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建构
    杨生平
    2015 (1):  60-64. 
    摘要 ( 1835 )   PDF(1148KB) ( 1194 )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注重知行合一,探索入心化行的路径:既要考虑受教育者思想实际,也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要在强化正面教育的基础之上,加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知行合一;要加强健康的社会综合环境建设,做到思想教育与法制建设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
    胡春阳
    2015 (1):  65-70. 
    摘要 ( 1697 )   PDF(1162KB) ( 1385 )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基于不同利益基础上的多元价值观易引发价值冲突,导致出现价值认同危机。消解价值认同危机需要实现当代中国价值认同建构,使得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认同建构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遵循着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的价值内化之路,在实践中循序渐进,从“宏大叙事”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语言,从而更易被社会普通民众接受并践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泽东“二为”思想研究
    刘振江, 曹亚雄
    2015 (1):  71-75. 
    摘要 ( 1745 )   PDF(1059KB) ( 1062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思想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体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二为”思想,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的“二为”方针。毛泽东“二为”思想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公平视域下的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探究
    陆杰华, 汤澄
    2015 (1):  76-82. 
    摘要 ( 1673 )   PDF(1183KB) ( 1512 )  
    老龄政策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念与态度的具体体现,其制度性安排深刻影响着老年人的社会共享。本文在中国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进程的背景下,首先回顾了中国老龄政策的变迁过程及其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以政策的公平性为立足点,对中国老龄政策的进展与局限进行了客观评估,从公平视角出发对政策体系再建构进行思考,厘清了未来应对老龄工作的侧重点与方向,有助于中国老龄化社会健康发展,从容应对即将出现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的新探索
    陈位志
    2015 (1):  83-87. 
    摘要 ( 2189 )   PDF(1151KB) ( 1135 )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中国梦为全民愿景,在社会建设领域提出以公平正义和民生幸福为总体追求的全面改革规划。党中央通过正确处理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来构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制,以法治化和综合治理来不断完善公共安全机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来打造社会事业发展体系。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张云飞
    2015 (1):  88-92. 
    摘要 ( 2062 )   PDF(1152KB) ( 2232 )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即生态理性的理念。生态理性是一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和准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原则和目标的全方位的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系统性、价值性、和谐性是生态理性基本原则。只有使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上升和转换成为生态经济理性和生态科技理性,培养和造就生态理性人格,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公正价值审视
    廖小明
    2015 (1):  93-96. 
    摘要 ( 1635 )   PDF(1135KB) ( 1081 )  
    公正之于生态文明,既在于社会整体公正和生态文明的价值,又在于公正本身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在于公正是其内蕴价值和现实价值追求,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公正的实践在于:一是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彰显公正价值;二是清理完善不公正的制度体系以实现对生态领域公正缺失现象和问题的矫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生态协作机制建设研究
    刘英奎
    2015 (1):  97-101. 
    摘要 ( 1804 )   PDF(1137KB) ( 1425 )  
    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地区生态协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不同建设主体的作用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加强区域生态协作机制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三制并举”,并就如何建设三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政府方面设立区域生态建设协调管理机构,完善生态法律、法规、规划、执法等;市场方面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等;社会方面培育生态文化、社会组织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考
    刘汉峰
    2015 (1):  102-107. 
    摘要 ( 2369 )   PDF(1162KB) ( 4250 )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从严治党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从推进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出发,对从严治党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执政党治理所具有的内在客观性和原则性,进而归纳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中的特点和规律,并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田改伟
    2015 (1):  108-112. 
    摘要 ( 1825 )   PDF(1145KB) ( 1718 )  
    基层党建创新面临着新的外部环境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内环境,同时党自身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无论是党员队伍结构还是党员素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面临着自身财力不足、社会结构多元化、管理方式多元化、基层群众自治意识提高、基层党组织人员老龄化等带来的各种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必须着力于繁荣党的事业大局、着力于密切党群关系、着力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来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