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03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制度生长的基本逻辑
    孙来斌
    2016 (4):  5-6. 
    摘要 ( 1483 )   PDF(1185KB) ( 1030 )  
    当前,解读中国实践、中国制度,既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也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活力、有效率,其生长的基本逻辑就在于:从基本理念上看,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制度资源上看,把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统一起来,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制度主体上看,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在民主与民生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从资源配置机制上看,把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统一起来,在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制度建设
    顾钰民
    2016 (4):  11-15. 
    摘要 ( 1417 )   PDF(765KB) ( 730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落实于制度建设才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度建设集中发力,尤其是在绿色、开放、共享三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文明、开放型经济、民生保障三方面的制度建设一直在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理念引领、问题导向、制度建设的有机整体。其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利用制度,建立环境治理市场化制度,建立地方党委政府生态文明责任制度;开放型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亚投行”的建设和运行以及实施自由贸易区国家战略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制度,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成为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形成、演变与完善
    孔祥智
    2016 (4):  16-22. 
    摘要 ( 1468 )   PDF(1095KB) ( 869 )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主要特征,来源于20世纪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这一制度能够发挥农户和集体两个层面的积极性,但也存在着诸如“长久不变”的实现、土地细碎化、“统分结合”中“统”的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日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微型家庭农场并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结构重建与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
    王跃生, 吕磊
    2016 (4):  23-28. 
    摘要 ( 1553 )   PDF(888KB) ( 910 )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连续多年增长乏力,目前仍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此次危机之所以波及范围巨大且旷日持久,主要原因在于其不是一次简单的周期性危机,而是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世界经济传统的“中心—外围”分工与增长结构固有的内在矛盾是本次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深层原因。世界经济欲彻底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重新回到稳定增长轨道,必须重建新的世界经济结构。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世界经济“双循环”结构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国际协同—— 以中国与东盟三国为例
    卢小平
    2016 (4):  29-35. 
    摘要 ( 1561 )   PDF(1175KB) ( 948 )  

    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内陆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工具,对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需要相邻两国在高度互信的基础上对其功能定位和建设规划取得高度共识,实现国际协同。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两国协同过程中,中国与东盟三国(越南、老挝、缅甸)在多个层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从而使得这一线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得到较好推进。但是,相比中国与这三个邻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共同点,相比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前景,现阶段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我国首先要在内部明确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而实现内部层级间、部门间高度协同,以此作为争取邻国配合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基础;同时,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让邻国在跨境经济合作中获得更大利益,分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其参与、配合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地方治理现代化与地方民主议事制度—— 浙江省乐清市人大的民主创新
    周少来
    2016 (4):  36-39. 
    摘要 ( 1581 )   PDF(591KB) ( 852 )  

    地方治理现代化,需要地方人大的民主创新,地方人大作为地方民主议事中心,具有法定权威性和体制内民主等制度优势。浙江省乐清市的“人民听证”制度,作为地方民主议事制度有效运转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了人大的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功能,有力地提升了地方治理进程和品质。“人民听证”制度蕴含着进一步完善地方民主议事制度的制度性启示,即地方人大与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关系的制度性协调、地方人大的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应进一步制度化、地方人大的民主议事制度应进一步扩大民众的制度化参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实现激励兼容—— 地方人大监督的机制创新
    涂锋
    2016 (4):  40-43. 
    摘要 ( 1598 )   PDF(769KB) ( 1047 )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之间,始终存在一个如何实现激励兼容的问题。浙江省乐清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的创新实践“人民听证”制度,作为一种特别的监督机制,通过揭示执行困境和引入新的参与主体,改变了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之间二元对立的利益格局。通过调整人大和政府对于监督本身的态度,该机制成功解决了二者之间的激励兼容问题,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创新的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官履职评议: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制度创新
    李梅
    2016 (4):  43-47. 
    摘要 ( 1268 )   PDF(766KB) ( 787 )  
    法官履职评议,是近年来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重要创新实践,这一监督方式将人大司法监督中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成效。分析地方人大司法监督所面临的困境,在介绍浙江省乐清市法官履职评议具体做法的基础上,论述了“法官履职评议”这一监督形式对于强化人大司法监督的意义以及开拓未来改进的空间,最后提出了在司法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需要深化改革和制度完善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人大民主创新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听证”制度的案例分析
    徐海燕
    2016 (4):  48-51. 
    摘要 ( 1420 )   PDF(701KB) ( 739 )  

    如何发挥地方人大政治职能及其民主功能,是地方民主治理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听证”制度的民主创新实践,是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架构下,探索发展地方民主治理的体制创新,凸显“民意民议”、监督“执行实效”、把握“有序参与”。“人民听证”制度很好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为地方人大建设和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即应以社会需求为本位,应以有效运行为保障,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微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张筱荣, 王习胜
    2016 (4):  52-57. 
    摘要 ( 1464 )   PDF(1076KB) ( 704 )  

    “微时代”是一个关注碎片叙事、世俗生活的时代,比较注重个体的个性需求。网络的泛在化、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裂变化、文化的世俗化、价值的多元化、社会的扁平化是“微时代”的主要特征。“微时代”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准确性和厚重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微时代”背景下,要强化理论认知,奠定“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要实现价值认同,彰显“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要提高道德素质,巩固“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化践行探索—— 以江苏区域文化精神为例
    薛志清
    2016 (4):  58-62. 
    摘要 ( 1704 )   PDF(866KB) ( 794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落实到每个地方、每个区域,贴近群众现实生活。江苏省各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区域化践行的探索中,通过塑造城市精神、创建道德品牌以及加强城乡一体的文化建设等途径,以贴近民众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了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江苏各地的实践经验启示,要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合理整合平台,使区域精神建设成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民众的认同并成为民众共识,从而为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论社会建设的四大基础内容
    吴忠民
    2016 (4):  63-68. 
    摘要 ( 2460 )   PDF(927KB) ( 820 )  
    社会建设包括优化社会结构、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以及促进社会公正等四个方面的基础内容。优化社会结构侧重于“如何促进社会更好的构成”的问题, 包括形成完整社会阶层构成结构,使社会各个阶层“该有的一定要有”;优化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比例结构,使社会各个阶层“该大的一定要大”“该小的一定要小”;畅通并拓展社会流动渠道,使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员“想动的一定能动”。改善民生侧重于“如何保障社会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准线”的问题,包括摆正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消除与民争利的现象;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在改善民生当中的重要作用。社会治理侧重于“如何有效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包括形成多样化的行动主体;以法治为基础;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充分协商;培育专业化的社会治理队伍。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事关“如何推进社会建设”的问题,包括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基础性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成员机会平等的利益诉求;按照贡献进行初次分配;进行合理有效的社会再分配。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的基础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必须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众环境参与的结构性困境及化解路径—— 基于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
    张保伟
    2016 (4):  69-75. 
    摘要 ( 1507 )   PDF(1178KB) ( 840 )  
    理性、有序的公众参与,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也关系着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公众环境参与仍存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极大落差。各种形式的环境冲突事件,表明了公众环境参与的极端重要性,也展现了公众在环境参与中面临着的知识、利益和交往等维度的限制和困境,亟待完善。作为一种以民主为资源的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具有化解这些困境的理论规范和实践资源,其核心在于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协商民主。为此,要构建广泛、多层的环境协商平台、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协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和培育环境社会组织及构建环境协商结果的反馈机制,促进公众环境参与的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许艳华
    2016 (4):  76-80. 
    摘要 ( 1768 )   PDF(757KB) ( 1047 )  
    实现共享发展,需要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以制度建设推进共享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构建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制度基础;健全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权利保障;以公平为导向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形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政府是共享发展制度的执行主体,要通过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提升制度执行能力、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做好共享发展的制度执行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中党政同责措施的科学实施
    肖峰
    2016 (4):  81-88. 
    摘要 ( 1582 )   PDF(1277KB) ( 824 )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了追究党政系统中生态环境事务实际决策责任、政治领导责任,即“党政同责”。但将其与党内法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相对照后,可以看出其主要效果在于问责事项上的“同”效,在责任力度、追责顺序、程度机制上尚有诸多需与现行制度体系协调之处。因此,应当将规制生态环境损害的法律法规、党政干部职责与纪律规范视为一个整体,审视党政同责在其中的地位及由此决定的制度逻辑,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和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基本规律,形成党政同责的科学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绿色治理的整合型实施机制构建
    翟坤周
    2016 (4):  88-95. 
    摘要 ( 1313 )   PDF(1446KB) ( 959 )  
    面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现实挑战,由“为增长而竞争”向“科学发展”话语转换所建构的“增长—发展”传统范式,在解释如何从技术和方法上破解生态危机、补齐生态短板和实现绿色发展时遭遇困境。随着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话语的提出,为超越经济“增长—发展”话语、构建“经济绿色治理”新话语提供了可能。从“经济”的领域指向、“绿色”的效果指向、“治理”的方法指向和“主体—客体—方法—效果”多维层次来诠释经济绿色治理意涵,可知经济绿色治理的本质是多元行为体之间经济活动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构建覆盖政府、市场、社会等行为体协同合作的整合型实施机制,实现治理策略的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
    杨德山
    2016 (4):  96-101. 
    摘要 ( 1516 )   PDF(972KB) ( 755 )  
    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建党治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提炼,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依规治党是以德治党的制度基础,以德治党是依规治党的思想保障,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方面作了新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建党治党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内监督优势与实现路径
    曹雪松
    2016 (4):  102-107. 
    摘要 ( 1170 )   PDF(1059KB) ( 869 )  
    党内监督是执政党建设特别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相比于世界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权力结构内在统一、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纪律系统基础保障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为强化党内监督提供了坚强支撑。但在具体监督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甚至阻碍因素,包括党内监督结构效能的弱化、党内监督传导机制产生阻滞、党内监督文化仍受到旧有观念意识的路径依赖影响等,抑制了这种优势的体现。因此,亟待通过校正党内权力授受与监督关系、加强党的纪律监督效能、优化党内民主的监督基础作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文化等途径,进一步实现和充分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提升党内监督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党治理视域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路向
    仲伟通
    2016 (4):  107-112. 
    摘要 ( 1541 )   PDF(1088KB) ( 871 )  
    全面从严治党蕴涵着规范意义上的政党治理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的理论表达与实践凝结。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治理的特殊规律,还是世界范围内政党自身治理的一般规律,都共同表明:现代政党治理关注治理主体的互动性,倡导治理机制的法治化以及追求治理效果的善治度。全面从严治党必然以政党治理规律之运用作为内在的发展路向。为此,在主体互动上,要强化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之间的交互式治理、强化各级党组织之间的网络化治理;在法治遵循上,要遵从法治之形式要件、遵奉法治之实质要件;在善治引领上,要善于从方法论及价值论向度耦合管党治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