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五大发展理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方案
    孙代尧,张艳萍
    2017 (3):  5-9. 
    摘要 ( 1289 )   PDF(966KB) ( 685 )  
    中国要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单纯经济指标的“跨越”,而且是包括内部结构转型及外部关系处理的双重“跨越”,这种“跨越”不仅具有“量”的意义,更具有“质”的意义。从历史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内部结构转型和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新探索,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方案:一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还包括解决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问题,需要将其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二是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依附”发展或“脱钩”发展的二元困境,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要妥善处理好本国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大发展理念四维解析
    姜建成
    2017 (3):  10-15. 
    摘要 ( 1181 )   PDF(914KB) ( 834 )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重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准确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深刻揭示“五大发展”理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需要从多维角度进行探析,即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体之维、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之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空之维和推进科学社会主义新飞跃的价值之维。这是理解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开辟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理论蕴含与价值旨归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陈崎
    2017 (3):  16-21. 
    摘要 ( 1353 )   PDF(904KB) ( 838 )  
    习近平高度重视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方面,他强调全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出发来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他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既旗帜鲜明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从而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建设
    “三权分置”的重点是强化经营权
    孔祥智
    2017 (3):  22-28. 
    摘要 ( 1277 )   PDF(932KB) ( 734 )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地流转以来,就出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客观上要求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必然。“三权分置”的重点是强化土地经营权,在法律上应该界定其为用益物权。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建议界定土地经营权物权成立的条件;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设置土地经营权物权化的底线,即不能动摇农民集体所有权人的地位,不能损害承包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做实四个方面
    刘凤义,李明
    2017 (3):  29-33. 
    摘要 ( 976 )   PDF(709KB) ( 702 )  
    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坚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成为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内容。当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着力做实四个方面,即必须做实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做实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做实新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做实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经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向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的分析
    马相东
    2017 (3):  34-39. 
    摘要 ( 1119 )   PDF(976KB) ( 866 )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力,为中国企业顺向投资提供了机遇。基于分析中国企业顺向投资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资源寻求型三种动机类型,并在分别构建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借助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路径与策略。一是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自我选择效应,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技术进步;发挥新兴产业促长效应和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效率提升;三是发挥资源补缺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关联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地方民主创新可持续机制因素分析
    周少来
    2017 (3):  40-43. 
    摘要 ( 1017 )   PDF(626KB) ( 743 )  
    地方民主创新,是地方政府在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在决策、管理与监督等各个环节,扩大公民参与、推进民主治理的制度机制创新,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制度链条和制度环节,其中组织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支持、制度规范、治理绩效是其影响因素和制度环节。只有各个影响因素发挥正向激励,并形成正反馈的制度合力,地方民主创新才能成功生成并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认同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建构
    吴玉军
    2017 (3):  44-49. 
    摘要 ( 1125 )   PDF(927KB) ( 653 )  
    意识形态在政治理想、政治价值、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对社会成员发挥着引导、动员、凝聚的功能,为政治统治提供论证和辩护,是凝聚人心,增强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培养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自觉认同,增强人们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信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个体理性反思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境下,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坚定立场,增强四个自信;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关注受众的切身感受,增强意识形态的感召力;重视个体的理性反思能力,增强反思性认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服务O2O平台建设研究
    卢小平
    2017 (3):  50-56. 
    摘要 ( 1165 )   PDF(1231KB) ( 703 )  
    公共服务O2O平台,是未来公共服务供应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公共服务协同性、便利性、互动性和体验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服务O2O平台要实现一个平台、一个网络、一个标准面向公众提供公共“一站式”服务,以平台整合各类公共服务主体和资源,以在线门户服务公共服务消费者。当前公共服务O2O平台建设,还面临法制不健全、信息公开不充分,可办事项少,互动性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障碍,需要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克服这些障碍,促进公共服务O2O平台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习近平的群众风格语言及其对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启示
    张智,刘建军
    2017 (3):  57-62. 
    摘要 ( 1319 )   PDF(1082KB) ( 845 )  
    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在于用理论说服和教育群众。在说服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种人们想听爱听愿听、入耳入脑入心的群众风格语言。运用群众语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当前规范、引领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必然要求。学习习近平语言的群众本色,领会习近平语言的群众实质,说有“魂”、有“根”、有“趣”、有“情”的话,对于提高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 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王建国,张崔英
    2017 (3):  63-68. 
    摘要 ( 1237 )   PDF(841KB) ( 646 )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化来源于人民,文化服务于人民,文化的优劣由人民来评价这三个方面。文化来源于人民即坚持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人、文化表现的主体及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服务于人民表现为文化要贴近人民、关切人民、引导人民;文化受人民评价具体表现为人民对文化的“自觉消费”、文化在人民中“有市场”、先进文化是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依靠什么力量来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是什么等一系列涉及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年价值观引导的日常生活向度探析—— 以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为视角
    马莲,付文忠
    2017 (3):  69-74. 
    摘要 ( 1447 )   PDF(966KB) ( 1176 )  
    日常生活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因为日常生活领域是人类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它蕴含着人类价值认同与社会共识建构的深层机制。伴随着现代性文明的出现,日常生活理论逐渐成为当代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方法论,把青年价值观引导融入日常生活具有根基性、渗透性、稳定性和博弈性。青年价值观引导的日常生活三重向度表现为:青年价值观引导的日常需求向度,解决青年的社会满意度问题;青年价值观引导的日常实践向度,解决青年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问题;青年价值观引导的日常交往向度,解决青年道德精神和理想信念的建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青连斌
    2017 (3):  75-78. 
    摘要 ( 1007 )   PDF(689KB) ( 748 )  
    法制化是依法实施社会保障的需要,又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成熟定型的标志,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以《社会保障法》为统领,以《社会救助法》《社会保险法》《国家津贴法》《慈善法》等为骨干,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和现实可能性,遵循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贤的外生性及其介入乡村机理分析
    张英魁
    2017 (3):  79-84. 
    摘要 ( 1057 )   PDF(914KB) ( 468 )  
    乡贤作为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描述乡村特定阶层的话语,与当下乡村社会现实阶层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当前媒体与学者所热议的“乡贤”,一般而言是城市中以知识、文化、道德为内在特质的群体下乡,这种乡贤介入有着自我内在的行动逻辑。乡贤的外生性及其介入乡村的机理,直接影响到乡贤介入乡村后的行为方式——有可能有助于乡村建设,也有可能与乡村建设产生冲突。因此,应该避免“乡贤”与“乡村经济精英”二者混淆使用的状况,并在明确乡贤融入乡村的相应政治、经济条件保障基础上,推动乡村“新乡贤”群体建构,并促进其乡村治理作用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环境绩效与绿色信贷的关联性—— 基于采掘服务、造纸和电力行业的数据样本分析
    刘海英
    2017 (3):  85-92. 
    摘要 ( 1072 )   PDF(1114KB) ( 682 )  
    企业环境绩效体现了盈利和环保能力的统一,是绿色信贷实施的标准。通过以2008—2012年采掘服务、造纸和电力三大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基于企业环保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环境盈利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了企业环境绩效对企业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环境绩效仅仅与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以及短期还款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目前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绿色信贷,仅关注到企业短期借款层面;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额度与企业环境盈利能力正相关,也从侧面说明政府环境政策实施更有利于促进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融资成本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即绿色信贷政策优惠并没有在企业融资成本上体现出来。为充分发挥绿色信贷作为节能减排的金融创新机制作用,应该建立与绿色信贷政策相契合的商业银行考评机制,制定完善的差别信贷标准以有利于保障绿色信贷的切实实施,以及国家层面绿色金融政策的统一协调和推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市场和公众协同促进绿色发展机制构建
    秦书生,晋晓晓
    2017 (3):  93-98. 
    摘要 ( 1250 )   PDF(926KB) ( 967 )  
    推动绿色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环境管理机制、市场驱动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其中,政府环境管理机制要建立推动绿色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决策机制、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和环境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生态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市场驱动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需求的杠杆倒逼企业绿色发展、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构建市场化多元的投融资机制等;公众参与机制要鼓励和保障公众参与环境监管、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建立环境信息公开机制等。政府环境管理、市场驱动、公众参与三种机制协同推动才能使绿色发展机制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制度治党—— 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
    宫玉涛
    2017 (3):  99-103. 
    摘要 ( 1245 )   PDF(758KB) ( 839 )  
    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制度治党。首先,要在全党增强制度治党的观念意识。一是牢固树立党章意识;二严明、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三是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其次,在实践中推进制度治党。一是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内制度的整体效应;二是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三是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最后,如何使制度治党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一是要让制度的力量得到充分且持久性地释放;二是要狠抓制度执行力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向
    王卫兵
    2017 (3):  104-111. 
    摘要 ( 959 )   PDF(1210KB) ( 866 )  
    党内政治文化指的是政党尤其是政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政治情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过程遵循着特定的理论逻辑,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认识论上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系统论上形成了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在价值论上完成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伦理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独立性与包容性相结合,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同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