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学习宣传贯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论“四个伟大”
    韩庆祥,张艳涛
    2017 (4):  5-10. 
    摘要 ( 1749 )   PDF(815KB) ( 757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力求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概言之,其总体思路就是:四个伟大—治国理政—理论创新—新的飞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陶文昭
    2017 (4):  11-15. 
    摘要 ( 1433 )   PDF(638KB) ( 405 )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论断。这个重要论断,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个重要论断,阐明了治国理政的本质,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要论断,指明了未来奋斗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开辟新境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与重大意义
    吴波
    2017 (4):  16-23. 
    摘要 ( 2467 )   PDF(1105KB) ( 539 )  
    深入理解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既要联系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条件,更要联系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探索与实践。新的发展阶段包含强起来、发展的共享性强化、制度的成熟度提升、党的纯洁性建设加强和道路的普遍性增强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梳理和辨析新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的任务之间的关系,论述和阐明新的发展阶段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对新的发展阶段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认识
    秦刚
    2017 (4):  24-29. 
    摘要 ( 1509 )   PDF(753KB) ( 47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性理论,具有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的“总命题”,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长期探索解答的一个“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
    邹广文,王纵横
    2017 (4):  30-37. 
    摘要 ( 1426 )   PDF(1234KB) ( 552 )  
    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构成了文化认知的基本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扬弃陈旧的全球化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发展,为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往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文化交往中,中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出场,通过对“现代性”内涵的丰富与拓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明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包含在交往中理解差异、在交往中理解自我和在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自身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认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秦宣,刘鑫鑫
    2017 (4):  38-43. 
    摘要 ( 1654 )   PDF(932KB) ( 604 )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成为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共商、共治、共建推动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建立,推动着人类共同发展和共同兴盛的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十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思考—— 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的考察
    孙迪亮
    2017 (4):  44-52. 
    摘要 ( 1110 )   PDF(1294KB) ( 436 )  
    基于对近10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解析,可见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的重大创新:在合作社的功能定位上,主张实现由市场流通中介组织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再到乡村协同治理组织的跃升;在合作社的组织形态上,主张在不断拓新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寻求多样化发展;在合作社的发展原则上,主张在遵循法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规范化建设;在合作社的动力保障上,主张在优化法治环境的基础上予以多层面、实质性支持。在未来的政策完善和具体实践中,应该在农民合作社的内涵界定上予以“正名验身”,在农民合作社的预设目标上追求“提质增效”,在农民合作社的内部发展上发挥“羊群效应”,在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环境上确保“良法善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建设
    质量型民生建设:存量改革与社会合作
    王道勇
    2017 (4):  53-57. 
    摘要 ( 821 )   PDF(865KB) ( 471 )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近期中央相关部署,可以看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处于质量型民生建设时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提升民生质量,需要从两个方面共同着力:一方面,在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领域内进行深层次的利益结构调整,以存量改革推进质量型民生建设;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形成一些基本的社会合作共识并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以社会合作保障质量型民生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解析
    龚培河,万丽华
    2017 (4):  58-62. 
    摘要 ( 1229 )   PDF(697KB) ( 343 )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产生于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所造成的压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容易产生;动力释放取决于改革面对的问题所形成的阻力,阻力越大,动力释放越困难。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存在动力不足现象,不是动力生成出了问题,而是动力释放受到抑制,因此,克服阻力,疏通动力释放渠道是破解动力不足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在改革中必须遵循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辩证统一、坚持减少改革利益受损面与凝聚改革共识辩证统一、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辩证统一、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引导辩证统一、坚持“静要有定力”与“动要有秩序”辩证统一等五个基本原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建设
    文化消费主义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引导
    赵汇,杨超然
    2017 (4):  63-67. 
    摘要 ( 1427 )   PDF(1002KB) ( 618 )  
    资本与文化的结合催生了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化丧失了以文化人的功能,体现出文化功利化、过度娱乐化、真实虚幻化、趣味自私化的价值取向,使当代青年失落了精神信仰追求,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同时给当代青年自我认知和人格构建带来阻碍。因此,结合青年人自身特点与社会角色,通过重建青年精神家园、发扬青年积极风格、回归青年文化主体性,来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友善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
    王前军,唐莉
    2017 (4):  68-72. 
    摘要 ( 1087 )   PDF(777KB) ( 880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公共性转变,传统社会生活结构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友善正成为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凸显的公共性道德诉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也是维护健康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友善包含善待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友善的价值实现,必须与加强公共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激励体系、培育公民风范和大力弘扬传统友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良好的公共生活,培育良好的公民关系和公共秩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
    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治理的路径探析—— 基于河长制改革的视角
    黎元生,胡熠
    2017 (4):  73-77. 
    摘要 ( 1062 )   PDF(786KB) ( 1217 )  
    流域科层管理碎片化体制是当前我国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和水污染加剧等水安全问题突出的重要制度根源。河长制实行流域行政分包、跨部门协作和公众参与等措施,它是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治理的探索性实践。从当前河长制运行情况看,存在着纵向分包治理成本分摊不均衡、横向功能整合面临诸多掣肘以及公私合作程度低等内生困境。因此, 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治理能力,要以深化河长制改革为突破口,明晰流域分层治理的责权利,推进流域环保机构整合,拓展流域治理公私合作领域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环境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建设
    赵旭光
    2017 (4):  78-83. 
    摘要 ( 937 )   PDF(840KB) ( 515 )  
    生态环境损害侵害了两种法益:公民的私法益和社会的公共法益。环境损害的救济包括个别化救济与社会化救济两种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损害救济集中于个别化渠道,在责任承担、损害阻止、损害预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环境社会化救济的基本框架,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应当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诉权行使便利的环境公益民事诉讼、主体范围合理、与行政诉讼法协调一致的环境公益行政诉讼以及“有案必移,有案必立”的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的培育和提升
    李龙强
    2017 (4):  84-88. 
    摘要 ( 955 )   PDF(857KB) ( 355 )  
    摘要公民作为环境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其主体意识的提升对于推进环境治理共享共治,有效解决生态问题、革新公民生态意识与约束公民生态行为,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善治”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培育提升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面临着诸多困境:由于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水平不足而产生的主体困境,公民环境治理意识与行为相脱节而带来的实践困境,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大环境不成熟而导致的社会困境,生态教育与环境治理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教育困境等。培育和提升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需要转变其思想认识,养成生态道德;需要强化制度型构的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关注环境治理实践,提升公民参与治理的获得感;需要加强生态教育的力度,推进公民环境意识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田改伟
    2017 (4):  89-96. 
    摘要 ( 1350 )   PDF(1209KB) ( 492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颁布了多部重要的党内法规,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全党覆盖。基层党组织主要围绕理顺党组织关系、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展开新的探索;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在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提升农村精准扶贫服务能力;国有企业在加强党的领导方面也有了新的实践。但是,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不断破解,要在探索“两学一做”的长效机制、严肃和规范党组织生活、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切实发挥国有企业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的作用等方面下功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建智库建设:功能、评价与完善
    胡洪彬
    2017 (4):  97-103. 
    摘要 ( 1222 )   PDF(969KB) ( 363 )  
    党建智库建设为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科学性和话语有效性奠定了重要根基,也为搭建全面从严治党沟通桥梁提供了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建智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但在发展中依旧缺乏足够的“献智”能力、“合智”效应和“引智”渠道。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党建智库纵向参与机制、横向交流机制、人才培育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的发展完善,使其在走向新型化和体系化的过程中,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实现更为紧密的衔接与协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强党员干部道德定力
    韩桥生,汪荣有
    2017 (4):  104-109. 
    摘要 ( 1059 )   PDF(904KB) ( 436 )  
    增强党员干部道德定力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道德定力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人们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劝诫人们敬畏法纪廉洁自律,深化了道德与政治、纪律、抵腐的关系,通过时刻着眼于提升道德的有效性,助力从严治党。道德定力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强化定力,有力地凸显了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道德定力是道德修养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统一,为党员干部提升道德修养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