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8 上一期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何以实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胡晓燕, 于法稳
    2025 (4):  5-17. 
    摘要 ( 64 )   HTML ( 9 )   PDF(1680KB) ( 12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前关于“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研究缺乏,亟待加强。本文基于对现有相关政策文件、报道等的梳理,结合中国农村发展特征,提出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三度一融”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居住条件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设定2035年的目标值。对照目标值,本文剖析了中国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据此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策略,主要包括分类推进农村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切实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村居住条件高质量升级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变化趋势与重点任务探析
    杨沫
    2025 (4):  18-27. 
    摘要 ( 51 )   HTML ( 1 )   PDF(1398KB) ( 8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对于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分重要。尽管当前市民化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面临着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尚未完全消除、城镇常住人口难以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市民化的财力支持和激励不足、农村“三权”有偿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难题。与此同时,预期“十五五”时期农民工群体将发生改变,整体呈现出总量见顶回落、老龄化问题显现、第三产业从业占比提高以及县域集聚度增加等特征。对此,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遵循顺应人口变化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分层推进、城乡联动系统协同的基本思路,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提高地方政府市民化的能力与意愿,完善农村权益的有偿退出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
    祝奉明
    2025 (4):  28-37. 
    摘要 ( 35 )   HTML ( 7 )   PDF(1257KB) ( 8 )  

    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既存在发展决定治理需求、治理保障发展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又共同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形成了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的改革方法论和中国经验。新征程上,要通过完善法治体系、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增进民生福祉等路径筑牢产业升级与市场公平的制度根基、打通数据驱动与政务服务的效能堵点、激活多元主体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动能、实现发展成果与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精准对接,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效保障和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张培丽, 瞿婷婷
    2025 (4):  38-50. 
    摘要 ( 54 )   HTML ( 6 )   PDF(1729KB) ( 13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然而,当前我国进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新时期,与制造业比重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实际上,我国尚未达到制造业比重下降拐点,服务消费增长不足以造成制造业比重下降,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供需两方面变化。服务业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其中生活性服务业能够通过中间需求带动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等规制下,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赋能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这就需要以创新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推进产业融合互促。一是丰富服务供给品类,优化服务供给质量,以高质量服务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拓展制造业内需空间;二是加快现代适用技术开发应用,培育壮大数字消费为主的新型服务消费,牵引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四是适应平台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动态风险缓冲储备机制构建研究
    李冬梅, 马俊凯
    2025 (4):  51-59. 
    摘要 ( 40 )   HTML ( 1 )   PDF(1416KB) ( 13 )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外部风险因素交错叠加的新形势下,防范输入性风险冲击,提升粮食储备风险缓冲效能,是增强我国粮食产业韧性与抗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梳理分析当前世界粮食市场变动的基础上,探究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潜在输入性风险,包括粮食供给过剩化、外部风险常态化、粮食垄断结构化和粮食期货“金融化”。对此,提出构建中国粮食动态风险缓冲储备机制的政策建议,包括统筹稳定粮食储备来源,平衡粮食进口与国内自给;优化粮食监测和预警体系,通过动态预警把握好储备规模和节奏;国内外供应链韧性联动,实现粮食进口与储备多元化与区域协作;以粮食储备调节对冲期货金融化风险,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共识研究——基于公共传播视角
    申琦, 蔡耀辉
    2025 (4):  60-71. 
    摘要 ( 35 )   HTML ( 2 )   PDF(1722KB) ( 6 )  

    共识作为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为多元主体对话提供共通语义空间。当前老龄社会治理存在“重治理轻共识”的认知误区,导致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面临政策传播效能衰减引发公众解读偏差,“积极老龄观”价值认同不足加剧代际认知分化,“家国协同”责任共识缺失导致养老责任认知模糊。立足我国“家国同构”文化传统,依据“政策传播-社会心态-代际互动”三维分析框架,研究提出以“大众传播—社区传播—家庭传播”三级传播网络为依托,通过大众传播的政策转译与国情教育、社区传播的价值重塑与在地融入、家庭传播的责任协商与微观实践,系统构建政策认知、价值认同与责任协同三大共识,为老龄社会治理夯实共识基础,助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银发经济的系统架构与时代进路
    原新, 凃坤鹏
    2025 (4):  72-81. 
    摘要 ( 30 )   HTML ( 3 )   PDF(1345KB) ( 10 )  

    作为新时代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银发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从老龄社会视角出发,遵循人口与经济互动的内在规律,构建涵盖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完善银发经济的发展架构。追溯银发经济的生成逻辑,宏观层面人口调控弹性减弱、中观层面劳动供给结构转型和微观层面首位需求主体变序共同催生了银发经济。从发展内涵看,银发经济既是宏观经济适老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观银发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微观老年人消费行为改变的必然趋势。前瞻银发经济的时代进路,为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激发银发经济潜能,需依托数字时代红利赋能宏观经济运行范式革新与增长动能转换、中观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微观消费偏好迭代与供给水平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转型中的家庭韧性:内涵、维度及其培育
    杨菊华, 宫佳宁
    2025 (4):  82-94. 
    摘要 ( 37 )   HTML ( 1 )   PDF(1839KB) ( 8 )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社会转型背景下家庭韧性的理论框架、核心特征、主要维度及建设路径,揭示了其作为家庭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的内在机理。研究将家庭韧性重构为“起点—过程—终点”的动态能力系统,首次提出经济、环境、社会、关系四维韧性框架,揭示其由抗压到成长的跃迁逻辑。家庭韧性的建构与演变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任务,强化家庭韧性需明确总体原则,实施系统规划与综合策略,同时注重家庭内部建设与拓展外部支持网络的协同推进,实现多维度提升。本研究为理解家庭韧性提供了新视角,对新时代家庭建设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未来研究应加强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估建设,深入探讨因果机制,为提升家庭韧性提供更精准的实践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破坏”的名与实:从资源逻辑到系统保护的法典回应
    黄锡生, 冯春阳
    2025 (4):  95-106. 
    摘要 ( 55 )   HTML ( 1 )   PDF(1605KB) ( 8 )  

    “生态破坏”概念界定是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核心基础工作。现行立法未予明确界定,司法实践长期依赖学理解释,致使该概念在适用过程中呈现客体识别混乱、行为意图模糊、类型划分失序等困境。在污染控制编与生态保护编并列结构下,“生态破坏”应作为生态保护的基本规制对象体现类型独立与制度统摄。应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与“非污染性破坏行为”两重维度建构其规范定义:“在生产和生活中,直接或间接以非排污方式改变、削弱、扰乱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由此造成或可能造成有害影响,其性质足以破坏生态平衡、危及生态安全、危害生态环境”。并据此提出释义条款统一术语、条文修正厘清适用、责任转致完善衔接的法典植入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时代数字适老化转型研究
    孙永健
    2025 (4):  107-119.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2055KB) ( 11 )  

    在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适老化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路径。以AI技术为代表的智能鸿沟的形成,不仅缘于老年人个体层面的数字能力不足,更深植于认知门槛、环境配置、交互界面与算法机制等层面的现实障碍。为此,应从重建数字信任的认知适老化、健全基础设施的环境适老化、优化人机互动的交互适老化和提升算法协商的算法适老化这四个维度来增强老年人的数字融入与福祉。并且,应从“得与失”“公与私”“老与少”“断与连”等张力中辨析数字适老化的成本逻辑、权责边界、代际关系与价值向度,揭示其在制度、技术与伦理层面所面临的限度与局限。推动数字适老化转型,需要坚持分级治理、协同共建与自由尊重原则,统筹资源配置与多元参与,构建有温度、有节制、有选择的全龄友好型智能社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